学科分类
/ 20
386 个结果
  • 简介:辽阳是一座具有近24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自战国至后金,这里始终是中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在流传至今的古典文学和史学名著中,有不少反映古代辽阳社会生活的作品和篇什。本文拟以历史的演进为经、以典籍的流传为纬,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梳理和提炼,以期加深对辽阳人文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 标签: 经典文学作品 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 辽阳 描写 文化古城
  • 简介: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五月,清太祖努尔哈赤将后金的国都由萨尔浒城迁到辽阳,并在辽阳城东太子河右岸,距城五里的新城村,新建了距今三百多年的后金国都——东京城。对于后金迁都辽阳,在新城建都的原因,本文拟就从后金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辽阳城的地理、政治、经济和交通上的重要地位等诸多方面作以探析。

  • 标签: 后金 国都迁移 辽阳 东京城
  • 简介:辽阳博物馆馆藏“东丹王官”刻石出土于辽阳市啤酒厂附近,出土时问不详,我馆将其定为辽代文物。刻石通体呈方形,长约51厘米,下半部残缺,截面长、宽各约24厘米,顶部四面斜收呈攒尖式结构,柱而上刻有楷书“东丹王官”四字。

  • 标签: 辽阳市 刻石 馆藏 王宫 啤酒厂 博物馆
  • 简介:辽阳博物馆收藏了一件1993年在辽阳市东电四公司出土的战国铜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9期刊发了铜鼎的照片和铭文。李智裕先生对铜鼎铭文作了很好的讨论。我们在李智裕先生讨论的基础上对铜鼎铭文作进一步的释读,我们认为铭文中的"成"读为“宛城”,与燕玺中的“宛阳”有关。

  • 标签: 战国 铜鼎铭文 燕国 宛城
  • 简介:Caoxuepin,theauthorofthefamousChineseclassicalnovelDreamoftheRedChambe,isagreatlitterateurearlierthanBalzacandTolstoy.Thememorial.adoublefour-flatarchitecture,wasbuiltinPingDynasty.Itconsistsof21rooms,occupinganareaof1600m^2.Aftervisitingthememorial,youmayknowwelloftheauthorandgetsomeimpressiomabouttheoriginofthenovel.

  • 标签: 曹雪芹纪念馆 建筑风格 铜像 主体陈列 艺术成就
  • 简介:古代文献中的“喝水”,其含义与今天通行的“饮水”之义有很大不同。本文分析了古代文献中有关“喝水”的诸种用法及含义,并探讨了它与古代道教、佛教法术的关系。

  • 标签: 喝水 喝令 法术
  • 简介:铫作为温器,出现于汉代,其器形分两种:一种为敛口、口沿内向,弧腹,圜底;另一种为平折沿,弧腹,圜底。前者器形罕见,根据铭文推测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熨斗;后者器形与考古所出铜釜相同,用途应接近:六朝唐宋时期,铫演变为一种长柄、带流的器物,其用途据文献可知有煮茶、熬药、温酒和炊具等。在宋代后期,新出现一种无柄,但有提梁、带凹槽流的铫。明清时期,长柄铫仍然存在,但提梁铫的流演变为管状,其类似今日的开水壶,故其用途也仅用于烧水。

  • 标签: 温器 带流
  • 简介:从国务院参事室传出“领导者应有听取逆耳之言的雅量”以后,“雅量”成了2009年冬天人们谈话的高频词。这说明当今社会太需要提倡“雅量”了。

  • 标签: “雅量” 领导者 参事室 国务院 高频词
  • 简介:众所周知,矩是画方的工具,即木工常用的曲尺。但是,关于古代矩的形制,以及“矩”字的产生、演变过程,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看法。本文试对这两个问题再作一些探讨,以就正于海内外方家。关于古代矩的形制,有人认为应该是“工”形。高鸿缙《中国字例》云:“《周髀算经》:‘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

  • 标签: 周髀算经 商高 赵爽 画像石 句股 西周早期
  • 简介:当由衷地感到欢畅兴奋的时候,古人常提到一个“快”字。如宋玉的“快哉此风”,如李贺的“青钱白壁买无端,丈夫快意方为欢”,如金人瑞(圣叹)在《西厢记》评点中的三十六则“不亦快哉”,“快”之一字自始至终具有一种极其丰富而又直观明了的内涵。这在明末清初的小品杂俎、书信尺牍以及小说戏曲的评点文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快”之一词不仅用来吐露某种衷怀,如“快何如之”、“大呼快快”、

  • 标签: 《西厢记》评点 明末清初 大学图书馆 小说戏曲评点 文震孟 《虬髯客传》
  • 简介:“宰”、“相”之称,分别见于殷、周、春秋之时,但连称则始于战国。如《韩非子·显学》:“宰相必起于州部。”秦汉以后,宰相制度确立,自此延续了两千多年,在历代统治事务中发挥了仅次于君主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宰相制度 “相” 韩非子 君主 统治
  • 简介:“通”的思想方法,主要是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种种联系的基础上.将大脑储存的知识经验“盘活”,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在为人处事、治学作艺中发挥积极作用。“通”在“经验转移”、“思维统摄”和“通感”三个层面上的表现,要求既敏锐又准确地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要达到“通”的境界.首先必须“突破一点”.即在自己的专业与本职工作中“弄通”,进而达到“一通百通”。

  • 标签: 知识经验 客观事物 思想方法 “盘活” 融会贯通 为人处事
  • 简介:'神韵'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审美范畴,它主要固然是在优美的诗歌中体现,但也并不限于诗歌一体。我国的许多意味悠长的文学作品,都是饶有神韵的。这是为什么呢?正因为有'神'才能富于生气,有'韵'才能饶有余味,让人读了以后有蔗境回甘之乐。谈到神韵,许多人总是首先想到清初以'神韵派'驰名的王渔洋,好像'神韵'就等于'神韵派','神韵派'人物也只是王渔洋,而王渔洋的诗篇就都是以神韵见长的作品。其实这都是不全面的。'神韵',作为一个审美范畴,作为一种诗歌艺术理论,它的

  • 标签: 神韵派 王渔洋 审美范畴 诗歌艺术 之乐 客观景物
  • 简介:雇,本义为一种农桑候鸟,今假借为'出钱请人替自己做事'义。据《玄应音义》卷十五释《僧祗律》第十卷僦赁此《通俗文》云'雇载曰僦',~①可知东汉时俗语已借'雇'记音以表此义。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女徒雇山归家。'李贤注:'《前书音义》曰:‘《令甲》:女子犯徒遣归家,每月出钱雇人於山伐木,名曰雇山。’'又《桓谭传》:'其相伤者,加常二等,不得雇山赎罪。'又《章帝纪》:'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稟,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雇为其时的俗语记音字,早於东汉时则已有记其音写作'顾'表此义的,如《汉书·平帝纪》:'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颜师古注:'如淳曰:‘以为当于山伐木,听使入钱顾功直,故谓之顾山。’应劭曰:‘旧刑鬼薪,取薪于山以给宗庙,今使女徒出钱顾薪,故曰顾山也。’'又《爰盎晁错传》:'如此,敛民财以顾其功,而民不恨者,知与

  • 标签: 说雇
  • 简介:扑朔迷离,依稀仿佛,恍恍惚惚,绰绰约约,谓之朦胧。历代文人,均重视朦胧。唐代诗人王维所描绘的'千山欲晓,雾霭微微;朦胧残月,气色昏迷'(《山水论》)的早景,就富于朦胧美。宋代郭熙:'一障乱山,几数百里,烟嶂联绵,矮林小宇,依稀相映,看之令人意兴无穷。'(《林泉高致》)明代莫是龙:'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画说》)明代董其昌:'若重山复嶂,……望之模糊郁葱。'(《画禅室随笔》);清代恽正叔:'求桃源如蜃楼海市,在飘缈有无之间'(《南田论画》)这些描述,都包含着朦胧的韵致。

  • 标签: 莫是龙 诗人王维 蜃楼海市 朦胧美 林泉高致 矮林
  • 简介:屏风起源很早,它的使用在西周初期就已开始。不过当时没有屏风这个词,称其为“邸”或“康”。康,斧康,或写做“黼依”,是古时天子座后的屏风,又可称为“康坐”,专指御座后所设的屏风。《尚书·顾命》:“狄设黼康缀衣。”《礼记》也载:“天子设斧依与户牖之间。”汉代郑玄注日:“依,

  • 标签: 西周初期 《礼记》 屏风 天子 汉代
  • 简介:古籍今译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今译本畅销不衰,证明了人民需要它;不少学者就今译工作各抒己见,说明这项工作在学术的殿堂里已经有了它的影子,如果不说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的话。同时也说明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

  • 标签: 古书 译文 王逸 文王 朱熹 语体文
  • 简介:<正>自司马迁提出“通古今之变”及其后世受封“史通子”以来,中国史学史上著述通史及以“通”命名史籍者就多起来了,以古代史学而言,编著通史者有梁武帝、杜佑、司马光、郑樵、马端临,等等;“通”命史者有《通史》、《史通》、《通典》、《资治通鉴》、《文献通考》、《文史通义》,等等。而在司马迁之前,《世本》、《竹书纪年》等也是通古今,只是未以“通”命名而已。近代以来,著述通史者更是继踵出现。看来,中国史学有个通古今的古老传统。故章学诚有“通史家风”之说。白寿彝先生很重视这个传统,既著文评论又身体力行。今值白先生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及八十寿辰之际,我想试谈多年来面聆先生教言的一点心得及研究“通”的传统的肤浅体会,借以祝福先生寿高泽长,并祈教正。

  • 标签: 司马迁 司马光 资治通鉴 竹书纪年 秦汉之际 通典
  • 简介:道情是现今还在流行着的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其初是道士们布道、化缘时所唱的宣传教义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抒情、叙事的民间说唱。因用渔鼓伴奏,故一名'渔鼓';又因本为道士所唱,故又称'黄冠体'。'道情'一名的涵义,明初人朱权作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他:'道家所唱者,……寄傲宇宙之间,慨古感今,有乐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太和正音谱》)这与元代燕南芝庵《唱论》中'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的说法是一致的,和道情歌词宣扬离尘绝俗思想的实际情况也是相符的。道情的体制,有单纯韵文和韵散相间的两类。

  • 标签: 黄冠体 《太和正音谱》 曲艺形式 民间说唱 明初 《武林旧事》
  • 简介:<正>古今中外,人质事件屡见不鲜。古希腊爱琴海流域的早期城邦国家,便有人质之忧。据修昔底德记述,人质行为几乎同伯罗奔尼撒战争始终交结在一起。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长达550多年的兼并战争中,更是人质纷呈、行为复杂,史籍明载可数者多达40多起(参见本文后附表)。直至今天。人质行为仍旧是国际政治角逐中的突出问题。本文拟分析历史上人质行为的形式、人质价值构成及其作用等问题,得出笔者对人质行为的一点认识。

  • 标签: 人质事件 公元前 统治阶级 行为者 价值构成 春秋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