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为了研究木构古建筑地震破坏状态评估的准确性,应用概率的方法,以结构损伤指数、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地震破坏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基于概率法的木构古建筑地震破坏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在综合现状分析与实验数据,在一定烈度下计算各种破坏状态等级中每一种破坏状态出现的概率,古建筑地震破坏状态应为概率最大的地震破坏状态,从而比较准确地判别木构古建筑地震破坏程度。并对经受过汶川地震的两种结构形式的古建筑进行了验证,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一方法将提高木构古建筑震害预测的准确性,为古建筑抗震加固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 标签: 木构古建筑 地震 评价方法
  • 简介: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从古至今,见诸史籍记载的地震现象就达八千多次。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为防止地震对人类社会造致的灾害,曾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进行了长期连续的认真观测记录,并总结积累了不少识别地震先兆和避免地震灾害的知识经验。它们是一份十分宝贵的科学历史遗产。

  • 标签: 地震观测 古代 地震灾害 史籍记载 人类社会 自然现象
  • 简介:本文选取了《药师经》中与女性相关的内容为考察中心,通过梵文诸写本和汉、藏译本的对比找出东晋和唐代义净译本与其他文本在"转女成男"方面的差异,并结合其历史文化背景指出译者有意对这些内容做了改动,是为了经文传播以及适应当时社会风尚的需要。

  • 标签: 药师经 转女成男 义净
  • 简介:我是一个有着37年军龄的老兵了。在经历了七天七夜的汶川抗震救灾行动之后,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生死大营救,那一首首感天动地的战斗诗篇,那一个个绝境逢生的生命奇迹,都将成为我军旅生涯中最难以忘怀的经历。

  • 标签: 抗震救灾 抢险救援 官兵 地震 消防部队 生命
  • 简介: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对于这种自然现象,历来存在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反动利益的儒家头子孔老二董仲舒之流,极力鼓吹“天命论”,把地震列为所谓“灾异之首”,是由“天”的意志所安排的,是“天”通过“灾异”对人进行谴责和惩罚,妄图借此来阻止人民群众起来革命,扑灭新兴地主阶级革新派的改革运动。但是进步的思想家、科学家注意汲取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智慧,批判了儒家的反动“天命论”,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标签: 新兴地主阶级 天命论 天行有常 子孔 认识路线 改革运动
  • 简介:历史的决定:国务院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 标签: 历史 地震 误会 驻外使领馆 驻外机构 娱乐活动
  • 简介:<正>青铜器为什么生了很多锈?为什么有的青铜器光滑无锈;有的青铜器却锈成了一堆,看不出器形?为什么青铜器表皮具有不同颜色的“地子”?铜器的锈又有不同的形状?为什么有的铜器非常坚固;有的铜器却又腐朽不堪,一碰就坏?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用“青铜器的腐蚀”来解释和回答。因此,青铜器腐蚀对文物、考古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应该认识、应该了解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博物馆收藏品中,对青铜器保管、保养、修复、复制等技术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更应该了解它,认识它,并进而掌握它。这里,我仅将个人多年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的一点经验、体会介绍出来,作为工作中的参考。

  • 标签: 晶间腐蚀 古代青铜器 腐蚀膜 抗腐蚀性 含锡量 腐蚀类型
  • 简介: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省唐山市大地震波及北京通县,给全县造成严重损失。据统计,全县死亡114人,重伤311人,轻伤2156人。房屋倒塌、损坏达135,000余间,约100,000人无房住。受灾最严重的是西集、郎府、觅子店、马头公社和永乐店农场。许多大队屋内、院中、田间和道路上喷沙、冒水、大地裂缝、塌陷。西集上坡至和合站村地面裂痕近50公分,长达1.5公里,上下错动近1米。郎府公社耿楼大队地震造成村民死亡15人,重伤30人,轻伤150多人。全大队共有387户,房屋全部倒塌的有309户,共1329间。

  • 标签: 地震波 唐山市 通县 河北 历史发展
  • 简介:各界人士谴责破坏班禅大师转世的行径欧珠树欲静而风不止。正当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指引下,振奋精神,鼓足干劲,致力于经济建设,各项工作蓬勃开展、蒸蒸日上之时,长期在国外从事分裂祖国活动的达赖喇嘛突然于5月14日在印度宣布西藏一名儿童...

  • 标签: 各界人士 金瓶掣签 宗教仪轨 十世班禅 中央政府 达赖喇嘛
  • 简介:明清蕃薯传入福建,为救桅荒,人们到处开山种薯;时值商品经济发展,茶与木材的需求量大,人们又都上山植茶,并伐森林贩卖。由是山地丘陵植被残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而使许多农田水利被毁、江河淤塞。生态环境变坏,恶果不塔设想,人们应该吸取教训!

  • 标签: 明清时期 福建 水土流失 植被破坏 生态环境
  • 简介: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对中国博物馆事业造成了巨大破坏。博物馆建筑被炸,大量馆藏文物被掠夺或毁损,许多博物馆藏品在迁移途中发生不同程度的毁损、丢失,博物馆数量急剧下降。此外,国内其他文化机构所拥有的文物和民间收藏文物也惨遭蹂躏,来自日本的考古人员在沦陷区盗掘地下文物,使我国博物馆事业未来发展的潜在资源遭受重创。战后虽然我国向日本进行文物追索,但巨大的文物损失并未获得应有的赔偿。今天,以史实证明日军侵华对中国博物馆事业造成的破坏,为继续追索被日掠夺文物提供新的证据,是我们学界不可推卸的责任。

  • 标签: 日本侵华 博物馆 文物 破坏
  • 简介:<正>震后第一个开车进汶川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我和战友们就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打通理县通往汶川的道路。12日晚,什么也没来得及准备,我与100多名战友,带着5辆挖掘机、6辆装备机车和1台空压机出发了。由于地震破坏比较严重,部队所到之处,80%的道路都遭到破坏,路面被大小

  • 标签: 汶川 丰溪镇 家乡人民 救灾部队 月没 第三天
  • 简介:张邦伸(1737--1803),字石臣,又字云谷,清汉州(今广汉市)人,乾隆己卯(1759)科举入仕,历任河南襄城、固始知县;政理民和,体恤下情,有政声。以母疾告养,力辞归田,从事著述,督课子弟。所著《锦里新编》,有嘉庆五年(1800)敦彝堂镌刻本。作者于该书凡例写道:“异闻,就蜀中所见书也。事虽离奇,实非诞妄。

  • 标签: 地震 四川 清人 广汉市
  • 简介:就像老一辈玉树人对于时间的认识,总以解放前和解放后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作为分界,划分出一个新玉树和一个旧玉树。而经历过玉树大地震的年轻一辈玉树人也将玉树4·14大地震作为一个新的时间节点,划分出一个震前的玉树和震后的玉树。地震前后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它改变了大多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轨迹,人们在学习和适应这种新的变化……

  • 标签: 大地震 玉树 故事 生活方式 社会形态 人生轨迹
  • 简介:1933年8月25日,发生在四川西北高原的叠溪地震(里氏7.5级)是一次巨大的灾难。这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对富饶的成都平原构成了很大威胁,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灾难发生后,川西民众依靠自己的力量抗灾自救,以四川军阀为主要力量的四川地方政府也为抗灾重建进行了努力,川西各县的工商界、知识界、宗教界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中央政府的态度和中央机构的反映,则有些冷漠。

  • 标签: 民国自然灾害史 四川叠溪地震 灾后社会反应
  • 简介:现有的夯土遗址雨蚀病害分类方式关注的是多次降雨后遗址破坏的静态结果,以识别病害、辨明病因为主要目的。为进一步研究水土作用方式在夯土雨蚀病害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明确雨蚀病害的动态发育过程,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榆阳区明代夯土长城的雨蚀病害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综合考虑侵蚀模式、雨蚀动态响应过程和劣化程度三个方面提出雨蚀破坏模式,分别为干湿破坏、冲刷破坏和降雨导致的重力侵蚀三种,三种破坏模式的提出为研究夯土遗址雨蚀和降雨间的响应关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雨蚀 破坏模式 干湿破坏 冲刷破坏 坍塌破坏
  • 简介:“5·12”特大地震给我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给西安、汉中、安康、宝鸡等地的文物造成了严重损害。

  • 标签: 文物 地震 陕西省 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