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尹湾汉墓简牍自出土以来,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涉及文本,某些篇章、词语考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 标签: 尹湾汉墓简牍 研究 综述
  • 简介:诉讼是司法机关於当事人之间,依法定程序解决各种违法、争议、纠纷等社会冲突的活动,《说文》:“诉,告也。”“讼,争也。”要言之,原告起诉,被告争辩,而後由司法官裁决,即为诉讼。诉讼的实质是国家行使统治权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的利益。规范诉讼关系的法律为诉讼法,它通过对诉讼活动及其运行程序的规定,明确诉讼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 标签: 诉讼关系 简牍 汉代 中国 历史研究
  • 简介:睡虎地秦简中的“稗官”指官啬夫的佐、史、士吏等职官,地位在令史以下,龙岗秦简中的“稗官”可能指乡啬夫或其属吏,汉简中的“都官之稗官”俸禄为一百六十石,大致与官啬夫、乡啬夫相当。且“稗官”之“稗”在秦汉皆含有“别”的义素,因“别”而产生“小”的意义,“稗官”的使用与秦汉简帛文献“从大数到小数”的称数法有关,这种称数法在汉代之后近于消失,是“稗官”一词不再使用的原因之一。

  • 标签: 秦汉简牍 稗官 称数法
  • 简介:<正>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50号秦墓木牍文曰:“二年(即秦武王二年)十一月已酉朔朔日,王命丞相戊(茂)、内史匽,口口更修为田律。”有的同志认为“秦的内史掌治京师,属于地方行政长官”,只是因为设在首都,“因而首都的中央一级机构也要受内史节制。”云梦秦简中亦多次出现内史一职,整理小组注释其职为“掌治京师。”今按,此两说并误。秦简牍所见内史应为中央机构之一,其职主要为总理全国财政,并兼其它多种职分。今辨说如下。

  • 标签: 内史 中央机构 云梦秦简 京师 简牍 青川县
  • 简介:出土的简牍帛书材料中,包含了很多涉及医学的类容,除了马王堆古医书,武威汉代医简等这样大宗的外,还有很多涉及医学的只言片语散布在众多的简牍当中。对马王堆古医书,武威汉代医简等大宗医书的研究是相当深入的。但是对其它散见涉及医学的简牍却重视不够,我们也应该要重视这部分材料,对其也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 标签: 楚简 秦简 汉简 散见涉医简 研究综述
  • 简介:本文结合松柏汉墓出土的木牍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保存的西汉初年南郡属县的信息,利用文书研究的方法,对西汉初期南郡的属县情况进行了考察。通过比较,本文认为西汉吕后时期,南郡原辖16县,后经七国之乱,汉中央开始削弱诸侯国的地位,南郡接受了4个侯国,而失去了西陵、下隽、销3县。醴阳县曾一度改名为醴陵县,竟陵改名为显陵。西陵先并入衡山郡,后随之并入江夏郡,下隽则在吴芮长沙国废后封给了长沙王刘发。本文也对轪侯国的地望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应在湖北浠水附近。

  • 标签: 南郡 张家山汉简 松柏木牍
  • 简介:20世纪初,简牍的发现并成为一门新的学问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人中国大体同步,简牍研究走的是文献与简牍互证(以王国维为代表)和以简牍证史(以陈梦家为代表)的路径,是为新历史考证学;唯物史观重在揭示社会的本质属性及历史演进的内在规律,

  • 标签: 简牍研究 秦汉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新历史考证学 20世纪 内在规律
  • 简介:百年来出土、发现的出土简牍法律文献,数量众多,类别丰富,因而从文献学、法律史学的视角辨析其定名、性质、类别的必要性毋庸赘言。就定名而言,律令类简牍或可不从“文书”之类,而当归入书籍并作为独立门类。就性质而言,应辨析墓葬出土法律文献抄本与原本的关系,追问“为何抄写”、“如何抄写”,将有助于对文献的产生、性质、流播的判断。简牍法律文献的大致类别,有律、令、课程品式、法律解释、案例汇编、散见案件、司法档案、司法文书及官箴吏训。类别之明,可透视当时法律文献的生成途径。

  • 标签: 简牍法律文献 定名 性质 类别
  • 简介:本篇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汉代简牍私文书与商甲骨、西周青铜载体的私文书相比的两大发展特征,揭示出汉代尤其是西汉的简牍私文书在我国古代私文书史和简牍文书史上的地位,并分析了其社会根源.

  • 标签: 汉代 简牍 私文书 发展特征
  • 简介:本文通过对秦汉县禄秩等级的动态考察得出:秦代县为千石至六百石的秩级,当时可能不存在大县与小县的划分,也不存在以"县长"称呼县长官的情况;西汉初期县的秩级向下延伸至三百石,且以六百石为界,明确区分为大、小两等,分别以"县令"和"县长"称呼其长官。西汉初期设立的低秩县打破了商鞅以来县的禄秩框架,而直接将乡邑聚升格为县(特别是封为侯国)的做法,使得西汉中后期县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随着时代的演进,地方郡县的地位都有所下降。但从县数量的增加和县令长的迁转都可以看出,县秩级的下调并不表示县在地方行政中地位的下降。

  • 标签: 禄秩 百石 邑聚 西汉初期 千石 县令长
  • 简介:一、概说通过对中亚地区的考古探险,A.斯坦因爵士挖掘出土了一大批宝贵的考古学资料.在尼雅、安迪尔和楼兰地区的遗址中,他找到了一些写在木简、皮革、丝绸碎片和少量纸稿上的佉卢文文书.这批反映古代新疆地区日常生活的文书是一个信息宝库.其内容涉及了这一地区在公元2世纪到4世纪的社会、宗教、政治和经济生活.

  • 标签: 新疆地区 出土 佉卢文文书 妇女 简牍 中亚地区
  • 简介:致书和致籍是汉简中的一类重要的文书,目前对它的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本文认为作为通关文书的致书或致籍是津关收到的有关门部门对所管过关人员的情况通报,或是事先对过关人员过关时的登记,是他们检验、放行的凭证,符传与致书并用,津关案验符传与致书的记载无差,方得出入。

  • 标签: 秦汉简牍 致籍 津关
  • 简介:对窑的了解缘于《江苏文物古迹通览》,书载:“该镇始建于唐,清康熙七年(668)大地震后重建,为京杭大运河重要码头之一。古街青石铺就的小巷,纵横相连,总长达5000余米,沿街店铺多为晚清风格建筑,雕梁画栋、深宅大院随处可寻。

  • 标签: 京杭大运河 文物古迹 震后重建 码头
  • 简介:当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应青海省考古所之邀,我有幸参观了青海省柳博物馆。9月上旬,我们一行三人乘着绿色的吉普车.披着朝日的彩霞,离开了高原小镇乐都县,西行约17公里到达了久慕的柳村。

  • 标签: 柳湾村 青海 博物馆 中国 藏品 半山类型文化
  • 简介:2009年,敦煌博物馆新获简牍数枚,其中有西晋封检和汉代缉令简各一枚,形制之完整为历次西陲出土简牍所罕见,为汉晋简牍及官文书制度难得的物证,是研究敦煌西晋历史、边疆史地、丝绸之路南北两道走向诸问题的宝贵史料。

  • 标签: 敦煌 烽燧 简牍
  • 简介:远古时代的天水,真是个非凡之地。在以大地为中心的远古时代,地处渭河中上游的天水一带,的确是孕育了华夏文明第一片阳光的福祉之地。

  • 标签: 大地湾 阳光 远古时代 华夏文明 天水
  • 简介:“画诺”作为汉唐长官批阅公文典制,传世文献记载甚夥,向无疑义。但由於出士文献未见明确例证,研究者对其形制并不清楚。长沙走马楼吴筒和长沙束牌楼东汉简牍中,都见有长官草书批字,该字是否“诺”字,曾引起激烈争论。直到长沙五一广场束汉筒牍出土,见到长官所批规整“诺”字及减省“若”字,“画诺”之争才告一段落。本文回顾相关争论经过,结合早年高昌郡国公文“画诺”问题的讨论,对“诺”的字形演变及其符号化过程进行了梳理,为“画诺”问题讨论画上圆满句号。

  • 标签: 公文书诺 长沙汉吴筒牍 高昌郡国文书 诺字符号化
  • 简介:秦汉时期,法律对和奸的论罪区分为亲属与非亲属两类,处罚轻重差别较大。和奸罪的审理程序包括:以“诣告”的形式对犯奸者提起诉讼;受理机关以县廷为主,疑难案例依次向郡国守相及廷尉府疑谳,王侯的和奸罪则交由中央受理;和奸罪的认定必须满足“必案之校上”的条件。对和奸罪的有关规定和处理从维护家族联姻关系、维护家长权力及保证家族“财不出户”等3个方面维护家族秩序和社会等级名份。

  • 标签: 和奸罪 简牍 秦汉法制 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