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明末清初,鉴于王学末流空谈心性的弊端,顾、黄、王三大家均予以痛斥,揭橥"通经致用"的大旗,开有清一代之学风.迨至乾嘉,由于清廷屡兴文字狱,使大多数学者不敢过问政治,也无心于时事,乾嘉诸老弃"致用"扬"通经",从而使清初学风为之一变,形成盛极一时的乾嘉汉学.乾嘉汉学曾在诸多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只注重繁琐考证的考据学已与整个学风的转向发生(牛氐)牾.道咸之间,方东树著,立足于经世致用的宗旨,融通汉宋,集前人批评汉学之大成,第一次系统的对十九世纪的汉学弊端提出批评,从而对晚清学风从考据到经世的迁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标签: 方东树 十九世纪 汉学批评 汉宋兼采
  • 简介:考察清代史学思想的特点,既要注意清代社会对清代史学的影响,又要研究清代史学与汉学、宋学的相互作用,以便更准确地揭示清代史学思想发展演化的规律。

  • 标签: 汉学 宋学 清代 史学思想
  • 简介:<正>吴和(JaromírVochala雅罗米尔·沃哈拉),男,捷克汉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评论家,现为捷克东方学会会员、欧洲汉学家协会会员。1927年9月24日出生于摩拉维亚。从小喜欢文学,对各种不同的文化兴趣浓厚。1951年考入经济大学,翌年到中国留学,在北京大学专修班学习汉语,由于语言文字对他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他要求改变专业,把对外贸易专业改为汉语专业。经过两年学习,后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著名教授王力、高名凯、周祖谟、林庚等人的指导下,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在学习中非常刻苦努力,攻下了汉语难关,跟中国学生一起学习《现代汉语》、《汉语史》、《语言学引论》、《语音学》、《中国文学史》、《文艺学引论》等,除《文艺学引论》外,各门课程全优。他在学习期间,时逢中国进行文字改革,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等,他对此十分关心,经常参加讨论,发表文章,并亲自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去询问汉字改革的远景规划。195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毕业论文是用中文写的《论汉字改革正字法中的一些问题》,在论文中提出了他对文字改革的意见。

  • 标签: 汉学家 《文艺学引论》 汉语拼音方案 汉字改革 汉语教学 非洲语言
  • 简介:捷克汉学家(八)徐宗才何德理(兹丹涅克赫德里奇卡),男,捷克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外交家、作家、评论家、摄影家。曾任捷克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驻日本大使。1919年7月12日出生于布拉格,父亲是一位瓷器画家,由于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喜爱艺术。1925年...

  • 标签: 汉学家 布拉格 盆景艺术 |
  • 简介:<正>在西方,人们常说,汉学是法国人创立的。如果说汉学是指对中国进行科学的研究,这倒是真的(我认为主要还是从这方面来看待汉学,否则就不能这样说了)。谈到欧洲最初对中国文化的一般了解,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方邻国是法国的先躯,是发现和探索亚洲大陆的先锋,由此欧洲进入近代历史时期,随之而来的是这个历史时期不可避免地所带来的一切,其中包括一系列问题和悲剧。十六世纪(1514年)葡萄牙最先来到中国,紧接着是西班牙人,以其传教士和远征军士兵所提供的情报为基础——传教和军事、经济征服意图双管齐下——于是,关于中国最初的著作之一在欧洲出版了。这就是让·贡扎雷·德·孟多扎(JuanCongalezdeMondoga)的《中华大帝国史》,1585年用西班牙文在罗马出版,很快就译成欧洲各国语言,最先译成法文(1588年,巴黎)。

  • 标签: 耶稣会士 神甫 法国汉学 传教士 传教团 研究史
  • 简介:国际汉学研究成果的大检阅——《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评介覃建九十年代以来,在新加坡举行过一次“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会议,会议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办,有来自亚欧美澳世界各地四十四个城市的三百多名学者参加,提交论文一百四十余篇。会后,由会议组织...

  • 标签: 汉学研究 回顾与前瞻 国际汉学 研究成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新马华文文学
  • 简介:海外汉学专指中国本土(包括港澳台)之外国家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文学等的研究,它有别于现今所称的"中国学"。而国学则专指中国学者对本国传统文化(包括历史、哲学、文学等)的研究。由于身处中国本土之外,使得海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认识与理解,有着不同于中国学者的视野、角度和方法,这就为中国本土学者的国学研究带来了新视角、新认识、新观念。我们从日本和美国的汉学研究个案中可以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

  • 标签: 海外汉学 国学 日本 美国
  • 简介:方东树《汉学商兑》是清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此书的点校本,所知仅徐洪兴标校、朱维铮审核本一种。该本1998年由三联书店出版,收于钱锺书与朱维铮主编的《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中,附于《汉学师承记》之后。该本出后,颇为流行,清学研究者多有使用。但“校书之难,如扫落叶”~①,其校点难免有可议之处,张克逊《汉学师承记(外

  • 标签: 再订正 商兑再 标校本
  • 简介:国立根特大学(RUG)十九世纪末,在比利时王国王室的支持下,比利时企业开始在中国谋求发展。比利时议会议员CharesWoeste提议在比利时的大学开设亚洲语言课程。于是,国立根特大学(1817年荷兰国王威廉一世批准创办)从1900年开始教授汉语课程,当时根特大学的教授是LouisdeLaValleePoussin(1869-1938)和CatlHentyze(1883-?)

  • 标签: 比利时 语言文化 语言与文化 现代汉语 出版物 高等学院
  • 简介:汉学研究的发展史就是发现新大陆的历史。实际上,新大陆的发现其本身就是汉学研究的直接结果。我们知道,哥伦布读过马可·波罗的书,从中了解到遥远东方的Cathay和Zippangu的奇异故事。为此,他在地圆论的假说下,大胆地向西航行,试图寻找中国和日本,结果偶然间却碰上了美洲,但他却确信这就是印度。如果不是汉学研究的萌芽引发了这个天大的错误,那么如今的美利坚合众国就无从谈起了。

  • 标签: 汉学研究 荷兰 新大陆 发展史 哥伦布
  • 简介:雷缪萨是19世纪法国第一位专业汉学家,主持了在法兰西学院开设的第—个汉学讲座。他对中国语言文学以及古代典籍的研究颇深,出版了不少相关的专著和译著,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都更加专业化和学术化,推动了法国乃至欧洲汉学学科化发展。

  • 标签: 雷缪萨 汉学 汉语研究
  • 简介:<正>二二十世纪在谈及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汉学研究史之前,正如我已经说过的,在叙述时应该排除不属于历史的现实,原则上现在在世的汉学家的作品和评论也不在考虑之列……下面,我将回顾一下,直到本世纪中叶一些使这一学科享有盛誉的重要人物……完全主导本期第一阶段的人物,是我已故的老师沙畹(EdouardChavanne1965—1918),象他在法兰西学院的前辈儒莲在世时一样,他是整个西方世界公认的汉学大师。我实在不能详尽了解他那浩如烟海的著作,尤其是他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其作品几乎涉及各个领域。他的作品,以其重视自儒莲以来,在历史学、哲学研究中所取得的进步而形成的新的方法论为人敬服。沙畹出身于一个在宗教战争中由法国移居瑞士的新教徒家庭,由于家庭的熏陶,养成了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的性格。他得益于当时在法国最高学府所受到的教育,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他的校长是一位古代艺术史学家,引导他进行对中国的研究。当时唯科学主义和唯历史主义风行法国,而沙畹也无形中或多或少地在上个世纪末的青年时代吸取了这种思想。

  • 标签: 法国汉学 伯希和 研究史 汉学家 《史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简介:2005年6月17日,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学研究所与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汉学研究:海外与中国"学术座谈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会议厅召开.北京语言大学黄卓越教授主持了会议,韩经太教授做了中心发言.此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联络在京的学者,研讨汉学研究近期在国内外发展的有关态势,及如何加强汉学研究界学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以共同推进汉学研究的进展.会间,被邀专家与北京语言大学的学者们在汉学研究这一学术领域内,展开了广泛与深入的交流.

  • 标签: 中国文化研究 学术座谈会 汉学研究 海外 交流 北京语言大学
  • 简介:海外汉学研究成果的翻译引进是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它不同于文艺作品的译介,需要建立并遵循严格的翻译规范体系.近年来汉学论著中译本存在的种种问题表明,翻译汉学论著必须遵循学术规范,汉学论著翻译中文化的还原、形式的统一、翻译手段的拓展以及研究与翻译的统一等问题,也都需要加以探讨.

  • 标签: 汉学著作 翻译规范 学术规范
  • 简介:本文充分肯定了赵之谦《汉学师承续记》在资料收集、资料使用方面的成就,同时指出了该书所撰人物小传尚有疏漏、著录各家著作时有缺失等不足,就整理本存在的问题也作了客观的分析。

  • 标签: 赵之谦 《汉学师承续记》 清代汉学
  • 简介:卫匡国两部汉学著作述评吴孟雪卫匡国,原名为马尔蒂诺马尔蒂尼(MartinoMartini)。他于1614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城市特伦托(Trente),17岁在罗马加入耶稣会,入罗马学院研习数学。他的数学老师是德国名数学家基尔旭(AKircher),此...

  • 标签: 中国历史 汉学著作 耶稣会士 《圣经》 地图集 公元前
  • 简介:<正>除古汉语语音系统重新构拟这一大工程外,高本汉还写了不少著作研究汉语理论和汉语史。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写了《中国语与中国文》一书,分析了中国语言与文字的不同特性,以及二者之间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他解释古代文字的起源与变迁,足以打破“六书”的陈见。他在论述汉语的词形变化、白话文中的助语词变化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汉语语音进化的基本趋势是语音的单纯化。1926年,高本汉又出版了《中国语言学研究》一书,这是他在挪威人类文化比较研究会上的发言稿,主要阐述对中国语言文字特质的看法。中国语言文字是一种单音缀在孤注语,大多数的单音节词只有一个音缀,音缀在拼法上有许多限制,如词的起音和尾音,现在的任何一种方言都不含有复辅音的拼法,缀在末尾的辅音也只限于很少的几种。其次,他还提出了研究中国语言学的方法和途径,即对古汉语语音系统进行实验性分析和重新构拟。此外,他还讨论了中国语言改革的问题,介绍了胡适、钱玄同等“五四”钜子对汉语语言改革的激进态度,但认为他们仍然用旧文字写新文学不足效法。他感到文字的改革只有完全采取纯粹的音标系统才可能取得成功,而旧文字写的书则让专门的学者研究。在语言改革的过渡时期,采取汉字注音的方法解决书写与阅读的问题。19

  • 标签: 高本汉 中国青铜器 西方汉学 《左传》 风格特征 语音系统
  • 简介:明末清初的16-18世纪是中西文化首次撞击的时代。海外汉学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17—18世纪间,怀着对古老中国文明的憧憬,一批法国耶稣会士离别故土,远涉重洋地踏上了寻找中国的旅程,成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媒介、推动者和参与者。他们在华的传教事业虽收效甚微,但在汉学研究上成绩斐然。我们试图从法国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的历史背景入手,鸟瞰式的评介法国耶稣会士在明清之际汉学研究的特点,阐述他们在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学和历史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论证此阶段的研究在法国汉学历史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即奠定19世纪西方汉学的基础。

  • 标签: 法国耶稣会士 汉学研究 中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