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秋风起兮,木叶摇落。张爱玲在这样一个秋天,去世了。她孤寂地死在大洋彼岸的一间公寓里,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张爱玲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正像当年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曾经扶持过她的柯灵先生所说的。她并非"著作等身",遗留下的作品大概也只是十五六部。台湾的"皇冠丛书"有一部《张爱玲全集》,包括小说、散文,还有一部译作《爱默生选集》。《全集》殿后的一本是《对照记》,副题是《看老照相簿》。这本书大陆似乎还未及出版,不过将来总会有的。这是一本很别致的书,除了所附的几篇短文,大概就只有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对照记》。文章写法虽有些突兀,但保持着作者一贯的文风:清新流转,蕴藉而又有韵味。对照着文集中的旧照片来读,是很有一

  • 标签: 张爱玲 创作道路 文章写法 爱默生 作品 小说
  • 简介:1908年11月,摄国政于同治、光绪两朝的叶赫那拉氏清皇太后慈禧寿终正寝。翌年农历九月末,位于河北普陀峪定东陵的陵寝修竣,举行了“奉安大典”。“大典”前后耗白银120万两之巨,事尽一切奢华,中外很多报纸作了报道。然而采访这次活动的摄影师及相关人员遭到了清政府毫不留情的拘捕。事发后不久,连赫赫一时的直隶总督端方也因此被革职查办,

  • 标签: 照相 清末 叶赫那拉氏 直隶总督 皇太后 清政府
  • 简介:容貌辨认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晚清以降,由西方传入的照相被运用于司法、寻人、科举、学堂考试和人事管理等领域,由此成为社会管理的手段之一。照相之所以能够如此,在于它反映人的相貌远比中国古代的"画影图形"手段精准,能够忠实地记录、保存人的影像。照相的普遍运用使社会管理更为有效。

  • 标签: 照相 容貌辨认 社会管理
  • 简介:一、摄影在北京的萌芽北京是文化古都,使明清以来大量的古籍珍本得以保存传世。庋藏于北京皇史畿的明代巨著《永乐大典》的副本,即收入了元代科学家赵友钦的光学著作《小罅光景》。该著全篇用一千三百多字记述了一个完备而复杂的关于小孔成像的光学试验。在摄影术的史前阶段,《永乐大典》的完成年代比欧洲人对于小孔成像暗箱法则研究的公布,至少早一个多世纪。

  • 标签: 北京 照相馆 《永乐大典》 史料 早期 小孔成像
  • 简介:X光照相是一种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文物的检测分析中。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逐步兴起,大大简化了X光照相的操作过程,得到的数字图像更容易观察、使用和存储,图像的编辑也成为可能。X光照相技术因此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一尊木雕造像为例,介绍了数字X光照相的操作过程,X光片经过编辑处理,最终得到了检测对象的X光照相三视图,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 标签: X光照相 数字成像技术 图像编辑 木雕造像
  • 简介:本研究使用显微拉曼光谱对17件哥伦比亚大学藏的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0世纪有确切年代的古埃及手稿上的黑色颜料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黑色颜料的拉曼谱线随手稿年代的不同而规律变化着.这一发现可以为古代手稿的年代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无损分析手段.

  • 标签: 显微拉曼光谱 古埃及 手稿 哥伦比亚大学 无损分析 公元前
  • 简介:LarryM.Kushner先生,美国加州皮尔斯学院政法系的兼职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执业律师、摄影师。他曾是美国海军,也做过商人,是出色的新闻工作者,也是出版业的董事长兼总法律顾问,他的社会身份不计其数,人生经历也是丰富多彩。这一次,Larry带着他钟爱的摄影作品,以摄影师的身份,为我们介绍碘化银纸照相法,带我们领略他镜头下的黑白世界以及中美两国的风土人情。

  • 标签: 照相法 碘化银 21世纪 世界 光影 复古
  • 简介:为保护好馆藏或出土青铜文物,必须检查并去除青铜器的'粉状锈'。'粉状锈'主要由氯铜矿和副氯铜矿组成,此两种物质的红外光谱特征明显,因此,可以利用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透射法进行鉴别。与传统红外光谱压片法相比,这种透射红外光谱法无需压片、快速、灵敏、消耗样品量少。本研究以江苏扬州曹庄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项目中的青铜文物为例,用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透射法对其青铜锈蚀进行鉴别,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简单、高效和准确地鉴别'粉状锈'。

  • 标签: 粉状锈 氯铜矿 青铜锈蚀 显微红外 萧后礼冠
  • 简介: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如何使用照相机和计算机软件Photoshop来绘制作为资料存档和可供发掘简报或报告直接使用的探方地层图。

  • 标签: 照相制图 探方四壁图 考古发掘 PHOTOSHOP
  • 简介:在康有为接触的西器中,显微镜的影响至为深远,它促使康有为完善了对宇宙的看法,形成了绝对相对主义的思想,并且萌生了唯科学主义的思想因素。然而,这并不必然改变康有为的认知结构,而是进一步印证了他从旧学中得出的某些哲学结论。

  • 标签: 显微镜 康有为 哲学思想
  • 简介:为有效揭示史前和历史时代早期出土玉器的加工痕迹,了解古代机械加工的起源和演变过程,选择西周佣国墓地出土的一枚穿孔绿松石珠,在带有景深扩展技术和三维图像重建功能VHX-500K型数码显微镜下进行微痕分析。发现其表面的打磨痕迹和孔壁上钻孔形成的多圈平行螺旋纹皆十分清晰。结合现代绿松石打磨的模拟实验和前人的工作,认为该枚绿松石珠表面打磨的工具应为一种机械转动磨盘,其具备粗磨和细磨两个功能。有关磨料的颗粒甚粗,其尺寸远大于现代细磨盘的磨料颗粒度。至于珠上的穿孔为对钻贯通,推测为空心管钻配合解玉砂高速旋转而成。这是国内首次将数码显微镜的景深扩展和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微痕分析,其研究成果可为古玉的科学鉴定,从加工工艺角度提供重要的信息。

  • 标签: 数码显微镜 玉器 绿松石 微痕分析 三维图像重建 景深扩展
  • 简介:前言近年以来,古玉器研究的领域有愈来愈广、愈来愈深的趋势,研究的成果也愈来愈丰硕。有些学者从地质学的领域出发,运用各种实验方法来分析、讨论玉料的来源问题、并且使用矿物学原理来分析、说明古玉器的次生变化的因素;也有引用史籍、经典中的记载来剖

  • 标签: 玉器 雕琢工艺 微痕迹 微痕分析 断面研究 考古研究
  • 简介:清内府刻书所用“开化纸”的来源和纤维成分在学界一直有很大争议,近年有学者将档案和现存古籍比较,发现清代“开化纸”实为“连四纸”,“开化榜纸”实为“泾县榜纸”,皆出自安徽泾县。通过分析4种清代“开化纸”和1种“开化榜纸”残片样品的纤维显微图,从纤维形态、纤维宽度、纤维纹理、胶质膜、晶体形状等各个角度鉴别古纸样品和对照样品的微观特征。结果表明:5种残片样品纤维成分皆为纯青檀皮,这一结论跟文献史料考证结果相吻合;清代内府刻书用“开化纸”和“开化榜纸”很可能为来自安徽泾县的纯青檀皮纸。

  • 标签: 开化纸 连四纸 纤维分析 青檀皮
  • 简介:利用体式显微镜、金相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能谱对17面浙江安吉上马山及山东临淄汉代铜镜进行取样观察、检测,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上马山铜镜表面保存状况较好,类似黑漆古,内部为α相优先腐蚀,临淄铜镜表面腐蚀严重,为Cu2O与二价铜的碱式矿化物沉积,内部主要为δ相优先腐蚀。利用Pourbaix图可以对两类腐蚀现象所处环境进行讨论,结果表明高锡铜镜基体在不同环境中存在α相或δ相优先腐蚀的现象,并与基体外部不同锈蚀相对应。此结果对研究不同环境中高锡青铜基体的微观及宏观腐蚀情况有参考价值。

  • 标签: 铜镜 腐蚀 Α相 Δ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