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八·一三”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日军攻占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国土,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1938年11月,国民党第二号人物汪精卫出逃河内,发表艳电,响应近卫声明,国民党内部发生重大分裂。在中国抗战形势非常危险的时候,1939年3月12日,蒋介石发起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本文将简要介绍精神总动员运动的起因及运动开展的具体情况。按照蒋介石的说法,所谓国民精神总动员就是“集结全国国民之精神于简单共同之目标,使全国国民于自身皆确立同一救国道德,对国家皆确定同一建国信仰,而国民每一分子皆能根据同一之道德观念为同一之信仰而奋斗牺牲。”实际上,运动的目标就是统一国民的思想为抗战

  • 标签: 国民精神总动员 蒋介石 新生活运动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国民政府 力行哲学
  • 简介:林森,民国21-32年(1932-1943年)任国民政府主席,一生追随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矢志不渝。毛泽东曾以“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予以很高的评价。特别是抗战时期.他躬身践行并竭力倡导以天下为已任的国民精神,深受后人赞扬。

  • 标签: 抗战时期 国民精神 国民政府 解放事业 中华民族 孙中山
  • 简介:一现代诗歌史上的辉煌篇章六十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战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抗日的洪流,吸引了无数志士仁人以身许国,去荡涤邪恶、黑暗、反动的侵略势力。抗日的熔炉,分清了忠奸薰莸,重铸出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抗日的钟声,警醒国人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团结一致,振兴国家。一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史,为文学艺术包括诗歌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源泉,

  • 标签: 诗歌史 学术讨论会 抗日战争史 抗战 日本侵略者 精神
  • 简介:抗战伊始,我从贵州到四川投军,随103师由重庆出发,奉命开赴江阴前线,驻防长江边上小镇合兴街,该地距长江入海处不远,当时我在师部电台任报务员。日本海军在长江口外,整天不停发射炮弹,多数落到江边沙滩。一天我跟几位战友到江边观察,日军炮弹从我们头顶上呼啸而过。不久,我师撤防后移,行至江阴城郊,所有沟渠木桥板,已被日军泼上汽油燃烧,

  • 标签: 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 军事斗争 人道主义
  • 简介:“卢沟桥事变”之后,20世纪的中国进入到灾难深重的现实之中,被称为“抗战时期”的现实为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美术创作造就了一个内涵无比丰富的时代主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存亡,“抗日救亡”很快就成了抗战时期唯一重要的社会主旋律。在此大背景下,抗战主题美术创作内容丰富,主题的变化所带来的审美上的变化,也给传统中国画的改良带来了历史的契机。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发表,由此带来的美术创作中的新的题材和新的表现方法,使美术作品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形成了革命美术的传统,而且影响到此后美术发展过程中的体制建设以及审美观的确立。

  • 标签: 抗战 版画 延安 讲话 新年画 革命美术
  • 简介:“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建立伪“满州国”汉奸傀儡政权。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由此揭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由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消极抗日政策,致使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大片国土沦陷。1937年至1938年,南京、武汉、广州先后失陷,国民政府被迫退居重庆,西北、西南成为抗日的大后方。

  • 标签: “攘外必先安内” “卢沟桥事变” 1937年 述略 抗战 宁夏
  • 简介:听田子渝、田子穗兄妹讲话是件非常欢乐的事。他俩点评父母的老照片,哥哥田子渝觉得妈妈越长越漂亮,爸爸个头太小。妹妹田子穗觉得爸爸很帅啊,有虎威。哥哥倒不以为然。《抗战三姐弟》讲述的是在张林苏的影响下,田家兄妹的母亲张林冬和大舅张金林在抗战前后的特别经历。

  • 标签: 田子 张林 林冬 八路军办事处 《解放日报》 二舅
  • 简介:福建东山岛是祖国东南沿海军事要地,是国防最前线。这里风光秀丽,物产丰富,港湾优良,自“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垂涎这块宝地已久.企图将它作为进犯闽南内地跳板。1938年5、6月间,在相继占据金门、厦门、南澳的同时。日军不断派出飞机、兵舰窥伺、轰击东山岛。

  • 标签: 东山岛 抗战 日本侵略者 军事要地 东南沿海 日军
  • 简介:抗战时期,八闽儿女和全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本刊特选编一组福建抗战的珍贵照片,以反映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 标签: 抗战时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福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抗战精神 中华民族
  • 简介:一轮甲子几沧桑,苦忆当年未渺茫;千古卢沟桥上月,汗青常照慨而慷。1937年,我参加了大学军事训练,大约在5月末。开始在北京西苑,由国民党的二十九军组织训练。分成两个大队,大学生为第一大队,中学生为第二大队。两个大队归属于一个总队,总队长是冯治安(当时是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师长),副总队长何基沣,还有一个姓潘的副总队长。大队长是程希远,我分在第四中队,中队长是徐存有。

  • 标签: 抗战 军事训练 组织训练 大学生 队长 卢沟桥
  • 简介: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我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自己的尊严,奋起同穷凶极恶的日寇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们在不同的战场上表现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和英勇机智的斗争精神,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 标签: 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 党的领导 场上表现 斗争精神
  • 简介: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贵州凭其极为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支持八年抗日战争的战略基地和抗战大后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拱卫陪都重庆的重要前哨。为支持和支援抗战,人贫地瘠的贵州作为战时土地清查的重要省区,在抗战初期进行了土地清查,整理地籍,以求增加政府田赋收入,并取得较大成效,贵州赋额为当时全国增加最多的省份,对抗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标签: 抗战 贵州 土地清查 贡献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烽烟匝地,国步隗危,吾邑乐清人民浴血奋战。此时所作诗文,富有浓郁时代气息,充满忧国爱民情怀。然迭经沧桑,大多散佚,殊感嗟惜。今值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特予掇拾,聊志纪念。回溯1938年,邑之文士倡建“湫声吟社”,梓行社刊,宣传抗日。适逢征兵,热血健男,踊跃从戎,为此社课命名《从军乐》。今择周斡先生七古一首于后:

  • 标签: 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 爱国 时代气息
  • 简介:在抗日战争胜利的锣鼓响彻中华大地之时.1945年8月29日。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著名作家郁达夫在印度尼西亚丹戎革岱被已宣布投降的日军秘密杀害.一股悲愤沉痛的情绪袭上已狂欢多时的文坛诸友的心头。

  • 标签: 郁达夫 抗战 抗日战争胜利 印度尼西亚 著名作家 狂欢
  • 简介:鲁迅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9月21日的《答文艺新闻社问》,直至1936年他逝世前的《半夏小集》《"立此存照"(七)》,历时五年多,贯穿于《二心集》的九一八事变以后部分和此后的《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七本文集中,即除《三闲集》之外的《鲁迅全集》第4卷、第5卷和第6卷。从《"友邦惊诧"论》《文章与题目》《"有名无实"的反驳》到部分内容涉及抗日的各类文章,总数不下60余篇。

  • 标签: 《鲁迅全集》 《南腔北调集》 九一八事变 抗战 《伪自由书》 抗日战争
  • 简介:滇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保留了古老的土司制度,这里拥有全国最多的土司。1942年初,10万中国远征军由滇西开入缅甸作战,5月,远征军失败,怒江以西约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陷。在滇西沦陷的28个月内,形成了中国政府正规军、基层政权组织的民众队伍和土司抗日武装三种力量共同抗日的局面。身处祖国西南边陲的滇西土司积极抗日,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疯狂侵略,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 标签: 中国远征军 基层政权组织 抗日武装 宣抚司 土千总 曩宋
  • 简介:1931年(民国二十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9月19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对日提出严重抗议。△沈阳陷落。△中国政府驻国联代表施肇基就日本在东北的事变报告国联,请求主持公道。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 标签: 大事记 日本关东军 抗战 日本帝国主义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 简介:平潭义称海坛岛,地处台湾海峡北段西岸的战略要冲。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特别是日军加强沿海登陆作战后,频遭日伪侵犯。在1939年7月至1941年9月的两年多时间里,6度被日伪占领,全县被日伪占据时间近1年(345天)。

  • 标签: 纪实 抗战 日本侵华战争 1939年 台湾海峡 日伪
  • 简介:国难当头奔赴延安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之后,平津地区很多青年学生南下,宣传团结抗日的进步思想。当时,我正在长沙雅礼中学读高一。受这些南下学生影响,我也开始向往革命。

  • 标签: 抗战 经历 青年学生 1937年 进步思想 雅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