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4 个结果
  • 简介:1683年,施琅率清军水师攻克澎湖,郑克塽随即降清,台湾自此纳入清朝版图。清朝、郑氏战争之进程,经由陆续赴日之华人海商而为长崎唐通事所把握,进而由唐通事以"唐船风说书"的形式报告给江户幕府。本文拟以《华夷变态》所收相关风说书为史料,揭示日本当时对康熙之认知过程,对以往主要依靠中文、西文的先行研究进行一些补充。此外,通事之认知建立于海商之报告,所以本文亦想探讨华人海商对康熙之观察。通过考察可知,日本基本上迅速地掌握了康熙的整个过程,因为台湾商船多为郑氏政权一方派遣,所以其报告中多见偏袒郑氏之语,但此并未对风说书的真实性产生大的影响。海商对台湾战时情形观察的角度也颇有与中文史料不同之处。

  • 标签: 康熙复台 日本长崎唐通事 华人海商 风说书 华夷变态
  • 简介:文章简要论述了清康熙统一湾的形势、策略与过程。先是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主义者,为祖国光复了台湾,大有功于中华民族。但时移势异之后,郑氏子孙在台湾变成地方割据势力,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康熙本拟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频频遣使过招抚郑氏,与之谈判。然郑氏拒不就抚,坚持割据立场,甚至谋求海外独立。康熙遂决计以武力攻取台湾,而在澎湖一战大捷之后,仍兼行招抚政策。郑氏势穷力蹙,慑于兵威,即纳土归降。康熙完成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促进了台湾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东南海防,有利于抵御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

  • 标签: 台湾经济 郑经 施琅 姚启圣 台湾问题 刘国轩
  • 简介:近现代以来,研究明郑集团的抗清活动与清朝康熙统一湾的历史,往往存在着某些道德与现实相互混淆的误区。许多学者在论述明清之际的这段历史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彰显郑氏集团的文武业绩,尽可能地回避他们的弱点与负面因素。事实上,郑氏集团以福建及东南一隅,与拥有中国辽阔地域的清王朝相抗衡,实属不易,双方力量之悬殊显而易见。郑氏集团为了补充兵员和筹措粮饷,苦苦支撑,甚至不择手段。近年来,笔者从事闽台地区民间文献的搜集和研究工作,不经意中看到一些私家文献对于这一时期清郑对抗的历史记载,现整理如次,或可从另一个侧面,加深人们对于清郑力量的逆转与康熙统一湾的全面认识。

  • 标签: 清朝 郑氏集团 力量逆转 统一台湾
  • 简介:康熙皇帝对台湾的认识有一个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而且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始终是毋庸置疑的。他从来没有放弃台湾的想法。早在清郑对峙与议和时期,郑氏多次提出"照朝鲜事例"处置台湾,但康熙皇帝始终没有答应,坚守了国家统一的最后底线。在平定郑氏统一湾之后,当臣下议论或弃或留之时,康熙皇帝果断决绝地把台湾收归清朝版图。这是由其秉持传统儒家大一统观的政治理念所决定的。可以说,统一湾是康熙皇帝大一统观在完成国家统一的具体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康熙皇帝的理政策也有逐渐强化之势。从设置府县,展界开海,到派遣巡御史,都逐步加快了台湾内地化的进程,从而也使台湾成为大一统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康熙皇帝 台湾地位 理台政策 大一统观 海疆意识
  • 简介:康熙书朱熹诗碑现存放于新乡市红旗区政府(原清代学宫旧址的东墙北角)。碑高180厘米,宽68厘米,上面书的是朱熹六言诗:“春晓云山烟树,炎天雨壑风林。江阁月临静夜,溪桥雪拥寒襟。”书体行草相间,运笔潇洒秀丽,章法疏朗有致,颇有二王董赵之风,与康熙传世墨迹相同。末行“寒襟”字下有“朱子诗”三个小字下镌“康熙宸翰”“剃几清晏”篆文方玺,

  • 标签: 康熙 诗碑 朱熹 区政府 新乡市 六言诗
  • 简介:本刊上期“故宫视界·康熙”西巡“法兰西”刊出以后,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和认同但由于版面所限,部分读者对“康熙大帝展”的具体内容,仍有意犹未尽之感这里继续介绍展览中的几类工艺瑰宝,从中亦可领略盛世王朝的辉煌……

  • 标签: 康熙朝 画珐琅 极品 玉器 宫廷 作品
  • 简介:在中国歷史上有些人把‘瑞芝生’、‘麒麟现’等當作祥瑞,并由此论證政局兴衰。康熙皇帝对此則不感兴趣,认为这些现象无益於国計民生。北京什刹海後海北岸有一座寺廟名叫瑞應寺。这座廟始建於明成化三年(一四七六年),明憲宗朱见深亲自赐名龙华寺。當时,寺门前种有大片稻田,呈现一派江南風光。寺内青竹古松众多,‘磬聲松下静,鸟語竹间清’。一些居住在京的南方人都喜欢到这里觀景。进入清代以後,龙华寺由于多年失脩而倾毁残败。

  • 标签: 康熙朝 朱见深 明成 赐名 寺内 古松
  • 简介:凤尾尊,瓷质花觚中的一种。其造型通常大口外撇,长颈渐收,鼓腹下敛,足底外倾。因口颈外撇呈凤尾状,故名“凤尾尊”。据《饮流斋说瓷》载:“口大腹小者谓之花觚。明制者身段直下绝无波折,康熙以后则腰际凸起略如香案中插花之具矣”。依此史料及传世品分析,凤尾尊始见于康熙朝(1662—1722年),是明代花觚型制的演进。多用作陈设,少量为祭器。

  • 标签: 康熙朝 史料 型制 明代 造型 插花
  • 简介:康熙帝的爱将中,有过这样一个人。此人治军严整,精通海战,膂力过人,胆识超群,他就是施琅。而施琅所以能身居要职,屡建功勋,又是与康熙帝的知人善任分不开的。

  • 标签: 康熙帝 施琅 知人善任
  • 简介:老北京有句俗话,“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可见潭柘寺历史的久远了。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这座寺院初于西晋,建时称为“嘉福寺”;在唐朝兴旺时称为“龙泉寺”;在金熙宗皇统年间(1141—1149年)重新修建,敕赐寺名为“大万寿寺”;在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皇帝下诏改名为“广善戒坛”;在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时敕改为“嘉福寺”。

  • 标签: 潭柘寺 北京城 康熙皇帝 西晋 正统 唐朝
  • 简介:康熙年间,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与北方沙俄侵略者勾结,从东北黑龙江流域、北部喀尔喀蒙古西部厄鲁特蒙古直逼清王朝,割据北方。康熙皇帝两次御驾亲征,先后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将其击败。康熙帝准其入朝谢罪。同时命理藩院等,自独石口到宁夏一线,沿途设驿站以示迎接。然而,噶尔丹却拒绝招抚。

  • 标签: 康熙年间 宁夏 厄鲁特蒙古 平叛 黑龙江流域 准噶尔部
  • 简介:<正>(一)在现存清代历朝帝皇朱批奏折中,以记载米价的内容之多,同时又以君主对米价的关注之切者,要数康熙朝为最。康熙帝玄烨对米价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过自己的“龙体”。

  • 标签: 康熙帝 玄烨 康熙朝 朱批 奏折 固邦
  • 简介:康熙帝临终前究竟有没有留下满文遗言?满文遗言是什么内容?满文遗言中有没有命皇四子继承皇位的内容并向七位皇子宣布?

  • 标签: 康熙帝 遗言 合法性 雍正帝 质疑 满文
  • 简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荒淫无道、挥霍无度的皇帝比比皆是,勤奋简朴的君主则凤毛麟角,清代的康熙皇帝玄烨便属於後者。康熙皇帝是人所公认的一代名君,之所以如此,与其勤奋好学、简朴自持密不可分。自幼年时代起,他的学习目的即相当明确,认为“虽古聖人,豈有生来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习而成。”(《聖训》)把学习视为成就帝业的基础。同时,他的学习态度也相当刻苦,“日所读书,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康熙

  • 标签: 康熙帝 康熙皇帝 西方文化 《康熙政要》 黄河治理 天成地就
  • 简介:康熙皇帝一生共有皇后4位,妃嫔42位。辅政大臣索尼孙女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是正式举行大婚礼聘娶的皇后,康熙十三年,她生皇子允礽(也就是后来的皇太子),于产后7日病死;三年后康熙帝又奉太皇太后(也就是孝庄文皇后)之命,再次册立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为皇后,即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这是他的第二位皇后,但这位皇后在册封一年后亦驾鹤西游;康熙二十八年,再次晋升皇贵妃佟佳氏为皇后,可惜此时她已重病缠身,福浅命薄,册立的次日即撒

  • 标签: 康熙帝 康熙皇帝 十七年 孝庄文皇后 二十年 雍正皇帝
  • 简介:康熙帝未亡人的事迹在相关史籍中少有记载。乾隆帝诗文间或述及他的祖母妃嫔,如寿祺皇贵太妃佟佳氏、温惠皇贵太妃瓜尔佳氏、定妃万琉哈氏等。本文将诗文与其他史料并观,以补充史籍记载之缺漏,发掘诗文背后的内容。

  • 标签: 康熙 康熙未亡人 雍正即位 乾隆诗文
  • 简介:古代人饮茶用盏,进而用敛口深腹的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補用盏時茶水易冷和落塵的缺点。茶壶开始流行,始於東汉以後。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大量的烧製,至清代已是百品竟新,生产上达到了歷吏高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社会上饮茶風尚极为盛行。當時不仅讲究茶質的优劣、製茶的方法、貯存用具与埸所及用水的好坏,而且还讲究使用美的茶具,这

  • 标签: 雍正皇帝 乾隆时期 康熙朝 乾隆朝 清代康熙 圈足
  • 简介:康熙年间,户部宝泉局六十一年鼓铸不绝,铸量巨大。其中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年宝泉局所铸的一钱重小钱,钱文书法突破了康熙大式钱呆滞拘谨的格局,文笔自由、狂浪多姿,令人耳目一新,为清代早、中期钱苑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历来颇受泉人喜爱。康熙宝泉局小钱版别虽繁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五大类:一是文笔修长的楷书类,笔划似兰叶,修长飘逸,清新秀丽,背平头满文宝,版式甚多。

  • 标签: 康熙年间 户部 宝泉局 文笔 飘逸 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