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高句丽壁画提供了丰富的发式、首服、身衣、足衣图像,依据四者不同搭配可将高句丽壁画服饰分成十型。高句丽壁画服饰含四种服饰文化因素——高句丽族服饰因素、汉服因素、以(慕容)鲜卑为代表的胡服因素和上述三种混搭式服饰因素。中国高句丽壁画服饰与朝鲜高句丽壁画服饰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高句丽壁画服饰的民族性差异、地域性差异和阶段性差异直观而生动地反映了公元一至八世纪高句丽族、高句丽社会及高句丽国家的沧桑。

  • 标签: 高句丽壁画 服饰 构成 族属 变迁
  • 简介:1866年瞻对赏藏及其后收归川是清末川边史上的重大事件。1896年,川督鹿传霖率先筹瞻川,因清廷反对而功败垂成。随着英国在1903年第二次入侵西藏,清政府终于一改此前反对收瞻之旨,谕令川督锡良、驻藏大臣有泰及帮办大臣凤全筹瞻川,此时锡良态度模棱两可,风全力主之,有泰则坚决反对,长达半年之久的争论终致筹瞻无功。1905年初凤全被杀后锡良开始用兵巴塘,对此瞻对藏官则直接出兵干预,锡良意识到筹瞻川势在必行,遂在巴塘战事结束后力主收瞻,但因他地乱事丛脞而未及实施。直到1906年6月清军攻克桑披寺川边战事暂告一段落后,锡良奏设川滇边务大臣,在川边改土归流大幕拉启的时代背景下,时任川督赵尔丰终在1911年将瞻对收归川。从清末瞻对问题的连续性审视,锡良督川时期筹瞻川虽未实现,但以锡良为首的地方官员关于筹瞻川的谋划和举措以及锡良筹瞻态度的变化,彰显出筹瞻川已是川边内外交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同时客观上在鹿、赵之间构筑了联系的桥梁,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 标签: 锡良 瞻对 改土归流 新政
  • 简介:白山·杜南拜纪念碑位于新疆布尔津县县城通往喀纳斯约5公里处,这是为了纪念哈萨克族民间作曲家、冬不拉弹奏曲的创始人——白山·杜南拜而专门修建的。碑高8m,占地面积150m2。白山·杜南拜出生于1803年,卒于1872年,一生当中共创作了400余首以冬不批为主的民间音乐,

  • 标签: 纪念碑 白山 民间音乐 布尔津县 哈萨克族 占地面积
  • 简介:塔克的《传记集》和《道德论集》,实际来自后世对其126篇存世著作的分类汇编。这一格局初见于公元三、四世纪的《兰普里亚斯书目》,后随著作主要抄本、印本、译本编纂的变化而逐渐成型。国内学界在谈及此两个著作集时,往往将其误作普塔克当时写成的两部书。而以《希腊罗马名人传》命名所有50篇存世传记的做法,虽效仿文艺复兴时期阿米约法译本和诺斯英译本,却忽略了两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同时也与其中46篇以希腊—罗马形式配对写成的《对传》相混淆。《传记集》和《对传》的内容性质并不相同,研究中应区别对待。

  • 标签: 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 《对传》 分类 命名
  • 简介:文章以青海省境内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为例,对藏传佛教主寺和寺的传统称谓、主寺关系中的几组模式、主寺系统形成的内在原因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认为"教"和"人"的因素是其内在的原因或动力,这种内在因素与包括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结合在一起,成为格鲁派主寺关系在青海境内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藏传佛教 格鲁派 主寺 属寺
  • 简介:西藏的拉萨、林芝地区朗镇两件扎年琴形制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在采风过程中以两件乐器的录音样本进行音高、音域、调性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并在其低音区和高音区选取的典型音高样本波形包络图和音色频谱图进行对比分析,试图研究两地扎年琴乐器构造和音响特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而对西藏扎年琴的音色特点提出结论。

  • 标签: 西藏 扎年琴 形制 音响特性 包络图 频谱图
  • 简介:《秃黑帖木儿麻扎志》是一部关于清代后期塔兰奇人的重要文书,对研究东察合台汗国的历史以及伊斯兰教在伊犁地区的传播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内容涉及秃黑帖木儿麻扎舍依赫家族、塔兰奇人的起源、阿力麻里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名人等诸多方面。本文主要介绍收藏在麻扎舍依赫后裔手中的《秃黑帖木儿麻扎志》,对其作汉译,并简要考释了对该文书中出现的一些人名和地名。

  • 标签: 《秃黑鲁帖木儿麻扎志》 研究价值 汉译
  • 简介: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动物考古学成为考古学研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学科之一,利用动物骨骼遗存研究复杂社会显示出动物考古学的特殊魅力。本文利用旧大陆西部和新大陆的动物考古学研究案例,首先讨论了动物和动物产品在贸易和交换中的作用,接下来又探讨了动物遗存的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来重建社会不平等,最后,则批判地考察了动物遗存在辨认史前和历史时代早期族群差异方面的作用。不仅如此,作者还讨论了从事复杂社会研究的动物考古学家所使用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局限性。作者认为,动物群分析可以作为研究复杂社会经济基础的一个有效方法。动物考古学除了为饮食和生存活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之外,动物骨骼分析还可以用于重建过去的交换系统,辨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族。但要做到这一点,动物考古学家必须把分析建立在大量精心收集且出自合适的考古学遗迹单位的动物遗存之上。这意味着动物考古学家必须首先是考古学家,他们应当少花一些时间担心最小个体数、可鉴定标本数以及其他计算生物分类单元丰度的方式的优劣上,而应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考虑怎样能把动物资料与其他考古学和历史学证据整合起来。因为只有把动物群资料和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理解复杂社会的经济基础。

  • 标签: 动物考古学 动物群 族属 绵羊和山羊 历史时代 交换系统
  • 简介:"g(c)anga"是一个明清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中经常会遇及的外文词汇。通过考察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文献中对"g(c)anga"的记载,考其词源,可见它是吴语"江"的发音"kaon1",其音值近似于普通话的"gāng",因知"g(c)anga"即是松江一词中"江"的发音,借指松江,即对本色土(棉)的统称。从16世纪起,葡萄牙人便将其销往欧洲、美洲、非洲、日本、印度和东南亚地区。

  • 标签: 葡萄牙 g(c)anga Nan Keen 紫花布 松江布
  • 简介:本文是在前人研究以及笔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噶尔丹、策妄阿喇坦时期的准噶尔与西藏和清朝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战争、熬茶布施、赠予称号、念经祈福,还是联盟、贸易,都是各族群、各集团嵌入式互动的体现,无论是蒙古准噶尔部与西藏,还是西藏与清朝以及准噶尔与清朝的关系,都构成了一种"嵌入式互动"的格局,这是理解蒙古准噶尔、新疆、西藏最终纳入中国版图的关键,也是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

  • 标签: 准噶尔 西藏 清朝 嵌入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