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清代前期继承自明代的漕运制度,解决了刚进京的政府官员和八旗官兵的口粮问题。漕运是政府制定的一项经济制度,是政府集中行政力量进行的资源配置,也是京师粮食供给制度。实际上,清代前期以皇帝为首的各时期政府并非固守制度不变,而是针对实际情况,欲对制度做一些变更,他们坚持的原则是因时制宜。只是改革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政府欲对漕运制度变革但没能成功。

  • 标签: 清代前期 北京 粮食供给制度
  • 简介:一苏家垄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坪坝镇西侧,坐落于漳水的北岸、两条支流交汇的丘陵岗地上(图一)。漳水在今安陆市境内注入涢水(下游称为府河),涢水是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流经随枣走廊,流域内分布着叶家山墓地、文峰塔墓地、擂鼓墩古墓群等曾国遗迹。

  • 标签: 遗址考古 北京 京山县 荆门市 湖北省 安陆市
  • 简介: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下辖回龙观小学和第三小学(中心校)两所小学,共有38个教学班,1263名学生,随迁子女占75.6%。学校有教师69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62%。学校现有特级教师1人,市骨干教师1人,区学科带头人3人,区骨干教师16人,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4人。回龙观中心小学始终把培育'友善文化'作为教育追求和办学特色。学校高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互助互谅的合作精神、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尽心竭力的关爱精神',践行'感恩至善,乐读厉行'的校训,形成了'善言善行,善始善终'的校风、'以善育善,至善至美'的教风和'尚善施善,从善如流'的学风,通过友善课程、团队建设、人本管理、校园环境、家校合作等多种途径,把友善待人、友善待己、友善待物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以改变师生的行为方式,使学校成为师生幸福发展的乐园。

  • 标签: 北京市昌平区 回龙观中心小学 昌平区回龙观
  • 简介:清朝四川巡抚杭爱满汉文合璧碑是北京地区重要的满汉文碑刻,共有三块,原碑均保存于北京大学校园。本文在对三块碑文进行满汉文转写、录文、注释的基础上,结合清代官修文献,对杭爱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研究,认为他在平定三藩战争中做出了较大贡献。

  • 标签: 北京大学 杭爱 满汉合璧碑 四川巡抚
  • 简介:北京木刻版《格斯尔》严格意义上的完整汉译本只有两种,即1960年出版的桑杰扎布翻译的《格斯尔传》与2016年出版的陈岗龙、哈达奇刚等翻译的《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本文结合北京木刻版《格斯尔》蒙古文原文,比较分析新旧两种汉译本,探究二者的体例、语言修辞特点,从而评述其得失及学术价值。

  • 标签: 史诗传统 《格斯尔》 木刻版 汉译本 比较研究
  • 简介:大师已被遗忘“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很多人都会回答:“梁思成”。但这个答案是错误的。民国初年,北京开始从封建都城向现代城市转型。启动这一进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改造,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下进行的。

  • 标签: 北京城 总设计师 遗忘 近代 现代城市 工程改造
  • 简介:各省设立国税厅筹备处是民初北京政府恢复财政秩序,解决竭蹶财局,同时建立新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要举措。尽管遭遇来自各方面的反对与阻碍,各省国税厅筹备处于1913年中期多已初具规模,各项税收交接与整理事宜亦在有序进行。赣宁之役后,随着国税厅筹备处职权的扩充,各省国税整理取得相当进展,其权限问题却愈发凸显。焦灼的财政状况与成效甚微的制度建设使北京政府很快转向晚清的摊派思路,在全面规复旧额的前提下对各省实行包办,无形中却促使省集权得到巩固。于革命更始之际的此一财政改革成为民初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重要转折。

  • 标签: 北京政府 国税厅筹备处 财政改革 中央地方关系
  • 简介:北京市文物局邀请,由首都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主办,自然博物馆等多家在京博物馆协办的“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于2016年12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西藏文化是中华灿烂文明的瑰宝,它的诞生与藏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与牦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数千年来,牦牛与高原人民相伴相随,凡是有藏族同胞的地方就有牦牛。

  • 标签: 牦牛文化 北京市 高原 自然博物馆 西藏文化 文物局
  • 简介:在近代北京,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公共卫生管理成为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构建与警察制度建设密不可分.警察参与公共卫生管理,从卫生宣教到卫生监督,再到实施违规处罚,一系列的举措对保证城市公共卫生的质量、防患疫病等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中也存在敷衍了事,工作不力,以及卫生设施建设与行政管理发展不同步,管理不尽人意等问题.总结这些经验与不足,对解决当今城市公共卫生监管问题仍有借鉴与反思意义.

  • 标签: 警察 公共卫生 近代 北京
  • 简介: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前身为北京市私立大中公学,创办于1924年,首任校长蔡元培,董事长李石曾,1952年9月正式更名。学校于1994年7月和2004年9月分别在鼓楼东大街草场胡同和交道口北二条设立分校,现任校长高宇军。二十二中是六年制完全中学,现有初中27个班,高中18个班,1000余名学生,教职工200多人,占地约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外廊相连,别具特色。鲁迅先生、著名作家谢冰莹曾任高中新文艺学科教员、

  • 标签: 北京市中学
  • 简介:佛教与慈善教育密切相关。民国时期,北京佛教界兴办的慈善教育由以寺庙为主体逐渐演变为以团体为主,且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教育内容和实施效果都有了较大的变革,是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变的积极实践,而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深思。佛教界兴办慈善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其在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值得肯定。

  • 标签: 佛教 慈善教育 北京
  • 简介:目前,我们国家城市公园的意义和作用日益明显,市民对城市公园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开放式城市公园已经成为公园建设的首要条件,城市公园也已经成为了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作为国家的心脏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未来北京建设开放式城市公园还需要科学的调查和研究。以下本文对未来北京建设开放式城市公园的意义进行研究和探索。

  • 标签: 开放式城市公园 设计创新 未来北京
  • 简介:辛亥革命冲击了文庙在帝制时代的“圣域”地位,上海文庙亦利用其旧有空间传播共和新风.然而出于对共和社会乱象的不满,其后民间到官方都有意重拾文庙的道德承载,以维护社会人心.虽经历新文化精英的批判,但北京政府时期文庙祀典未曾中断,地方官绅通过革新祀典礼仪、开放文庙、筹备通俗教育馆等方式,意在将文庙所承载的精神与共和社会相融通并传布民间.不过此时维护文庙旧制的社会氛围依然浓重,利用上海文庙广泛推行社会事业还有待北伐革命后强有力政权力量的出现.

  • 标签: 北京政府时期 上海文庙 共和理念 孔子
  • 简介:充分发挥一个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重要手段。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带大战略的实施、中部崛起和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举措的逐步推进,在我国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和中国市场颇具影响力的带动下,我国东、中、西部省区呈现出不同的区位发展特点。本文以北京、黑龙江、青海为例,对东、中、西部省区的跨国企业分布状况及各自区位优势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并从自然地理、经济市场、知识文化三个层面提出发挥区位优势、推动FDI西进的具体举措。

  • 标签: 东中西部省区 FDI 区位优势 分析
  • 简介:“第十二次空间行为与规划研讨会——时空间为与城市社会规划研究”于2016年11月26—27日在北京联合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城市时空行为研究网络(LICSB)主办。

  • 标签: 北京联合大学 空间行为 规划 成功 中国地理学会 城市社会
  • 简介:清朝嘉庆年间,俄国政府为取得在华利益,任命戈洛夫金为全权大臣,率团前往中国,欲与清政府商议双方贸易往来等相关事宜。在俄方看来,这就是两国之间的一次平等的外交往来,但是清政府则视俄国使团为朝贡使团。双方认识上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外交礼仪之争。尽管俄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告诫戈洛夫金要尽量忍让,但是在俄国使团是否应在库伦行三跪九叩礼的问题上,双方发生了争执。最终清政府以戈洛夫金傲慢无礼,拒绝其进京,将其遣返回国。本文利用中俄两国的原始档案,对这一事件的始末做详细的阐述,从中可看出中俄两国对待此事的真实意图及做法。

  • 标签: 嘉庆时期 俄国使团 礼仪之争 戈洛夫金 蕴端多尔济
  • 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了整理本《十三经注疏》,以1979年中华书局影印清嘉庆二十一年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为底本(下文简称底本),进行了包括标点、文字处理、校勘和吸收研究成果等整理工作,“旨在填补学术界空白”(《整理说明》)。然智者百密,不无一疏。吕友仁先生在《〈十三经注疏·礼记注疏〉整理本平

  • 标签: 兼校 刻底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礼记
  • 简介:《规划纲要》为区级地方志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区级地方志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提升方志文献的价值;二是开展志鉴体系建设;三是加快方志信息化步伐;四是规划和建设区级方志馆;五是加强区情资料收集;六是开发方志资源利用;七是方志理论研究。

  • 标签: 区级 地方志事业 地方志工作者
  • 简介:童年是一段令人难忘的人生旅程。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无数次地回望过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如果可以,真想保护好那个小小的'自己'。成长是一条单行道,长大的过程伴随着酸甜苦辣,再回首时,那份生命的本真就显得格外珍贵。

  • 标签: 东城区前门 养人心 前门小学
  • 简介:许多学者在理解中国社会的当代转型时,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视为“传统”社会的写照,现实情况与差序格局理论不相符,被视为“现代”与“传统”的差异。而本文通过分析清中期北京旗人日记《闲窗录梦》中记载的葬礼活动,发现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城市社会中,人际关系模式只是大体遵循差序格局的原则,人际交往的核心层不完全由血缘和地缘关系决定,市民通过拟亲属称谓构建自己的直系亲属层。而同心圆的格局也在相当程度上被社会身份分层与经济地位分层所打破,变成锯齿状模式,这与学者们在现代社会中观察到的现象非常近似。同时,葬礼也是社会关系动态重组的重要时机。这提醒我们,描述中国社会的当代变迁时,必须首先明确“传统”“现代”与“城市化”等系列概念的内涵,以往我们认为属于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可能只是“传统”本身从乡土到城市的变化。

  • 标签: 城市社会 差序格局 旗人日记 丧葬礼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