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3 个结果
  • 简介:1985年冬,随州安居镇砖瓦厂在取土厂东南角挖毁一座明代砖室墓。墓葬为单室券顶,石灰勾缝,南北向。墓中出土的器物被砖瓦厂工人砸碎,一块石板模样的东西搬到水塘边垫脚,镇办企业厂长吴仕华在塘边洗手时发现上面有字,将其搬回厂长办工室保存多年。那块石板模样的东西为陶质,青灰色,正方形,边长32、厚3厘米。除左上角和右下角略有残损外保存基本完整。上面刻的文字为正楷书体,字迹清晰工整,正反两面均刻有文字,

  • 标签: 砖室墓 安居镇 券顶 陶质 吴仕 工室
  • 简介:一燕刀形制划分1.研究意义历来学者对燕刀币形制划分的意见相对统一,仅是细致程度有别,如石永士的“Ⅵ式法”,张弛、黄锡全等的“型(期)法”等,影响都比较大。这些分型方法主要是在刀有弧折和方折(即磬折)之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后来的学者们从弧折刀中分离出刀柄线不伸入刀身或仅伸入一点的品种,建立甲型(早期)刀的概念。

  • 标签: 明刀 尖首刀 针首刀 燕刀 黄锡 背文
  • 简介:2008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南阳淅川下王岗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四件倒钩阔叶铜矛[1],由于此类铜矛形制特殊,发现较少,且与中国西北乃至欧亚草原地区出土的同类器形制相似,遂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2]。河南省南阳博物馆曾在1979年入藏了件这种类型的倒钩阔叶铜矛,具体形制与淅川下王岗遗址新近出土者类似。本文现将这件倒钩阔叶铜矛的材料整理发表,

  • 标签: 倒钩 淅川 南水北调中线 河南省南阳市 材料整理 中国西北
  • 简介:清初诗论家陈祚(1623—1674)游幕大学士胡兆龙期间,遍选汉唐及明代诗歌,其《采菽堂古诗选凡例》称:'己亥(1659)初夏主少宰宛委胡先生家,论列唐诗。先生多所正定,意莫逆。其明年,就都谏严颢亭馆舍。辛丑(1661)秋南归,事中辍。归二年,癸卯(1663)夏复走燕山,会胡先生移疾家居。多暇日,以稍差池旧牍,于是汉魏六朝古诗、唐诗及李献吉、何景、边华泉、李于鳞、王元美、谢茂秦诸集,即渐评

  • 标签: 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 边华泉 诗序 谢茂秦 李于鳞
  • 简介:笔者在研读《实录》的过程中,经一段时间的整理与分析,对《实录》关于功臣卒时的记载状况有了较为具体、深入的了解和把握。通过将《实录》与《功臣袭封底簿》、《皇功臣封爵考》以及所见有关功臣之神道碑、墓志铭、行状等进行比较,发现《实录》在功臣卒时记载上具有记载人数多、记载详细、记载准确度高等优点,以及或有含混不清及失载之局限与不足。《实录》关于功臣卒时记载具有优点、局限、不足的原因,乃在于其凡例对功臣卒时记载既有强调,但要求却又欠详细,这在历史文献编纂学上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此外,通过《国榷》与《实录》关于功臣卒时记载的对比,又增进了关于《实录》对後世历史文献具有重大影响的了解。

  • 标签: 《明实录》 功臣卒时 文献编纂学之启示
  • 简介:永乐十三年《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修成后,文献或载科举考试经书主《大全》,但更常见独尊《大全》编纂时所重朱熹、蔡沈等宋、元传注之说,后又频有士子不读《大全》之论,颇有出入。经本文考察,《大全》浩瀚繁重,不但备考吃力、不适用,且士子未能尽睹,购置不易。颁布未久,约在正统后,科场已逐渐改尊《大全》所重的朱、蔡等五部经注。用《大全》小注者,或被视为异说,遭到黜落。《大全》在科场独尊的地位显然已不复存在,故旧云《大全》为两百余年功令所尊之记载,并非准确的实情。

  • 标签: 《四书大全》 《五经大全》 明代科举 明代经学 八股文
  • 简介:明代后期尤其万历年间,中国传统的丝织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高水平阶段,这时的龙纹造型也突破了之前的程式,出现了大量构思巧妙、灵活多变的形象。明后期的龙头部比例增大,身体粗壮,表情活泼,没有太多的肃杀之气。这也显示明王朝进入了比较富庶的时代,图案艺术不断迎合人们追求喜庆的心理,使服饰纹样的设计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

  • 标签:
  • 简介:2015年,在中共昆山市委、昆山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 标签: 昆山市 五中全会精神 市人民政府
  • 简介:一、宝龙区的客家人与美艺石业客家人迁移至海外定居时,他们秉承团结互助的精神,保存着独特的客家方言,并把传统价值观念当作他国谋生之根。客家人称自己为“崇正人”。传统上,客家人崇拜多神,主要为关公、山国王、大伯公、盘古仙王、玉皇等。

  • 标签: 客家人 崇拜 传统价值观念 祖师 整合 越南
  • 简介:每一个来到山东章丘的人都有一个特别鲜明的感受,当不少农村家长为孩子念书涌向城里,城市家长为孩子上重点、买"学区房"趋之若鹜时,山东章丘已经连续多年实现了"零择校"。在章丘提起教育,老百姓总会跷起大拇指说:"教育确实是办到了俺们的心坎上"。

  • 标签: 章丘 山东省章丘市 三问 教育实践 课堂教学研究 特色学校建设
  • 简介:赵克,西安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知名表演艺术家、导演,山西省忻州忻府区前播村人;于我而言,则是一个长期游离于熟悉和陌生之间的、略带几分神秘色彩的"名字"而已。熟悉,是因为他是母亲的表弟,童年时家中的相框里就有他的一张帅气童年照,母亲叫他"康子",我称他"康舅"。陌生,则因不知他后来在战乱中流落何方,更不知"康舅"就是赵克

  • 标签: 赵克明 演艺生涯 国家一级演员 话剧院 八十年代 文艺工作团
  • 简介:汉唐淮扬运河与黄河之间有汴渠做缓冲,汴渠在洛阳附近接入黄河,不仅过水泥沙被汴渠吸附,而且这里土质坚实、堤岸高厚,汴口易于控制。北岸从支流沁水出入黄河,黄河水位低于支流,不会倒灌河北运河。元代河漕虽然在淮安切过黄淮,但南船翻坝车盘入黄淮,黄河不会倒灌运河,也可持续。而明清河漕是过闸直入黄淮,且运行于黄河入涡百多年,河水渐欲东去北冲期间,尤其嘉靖初黄河干流直接在淮安入淮后,黄、淮、运河交会清口,超越中国江河水情许可和水利技术承受能力过多。加上吏治贪墨积重难返,河漕不可持续弊端暴露,前代量超越光环逐渐暗淡,质蜕变带来的治河通漕麻烦让社会不堪重负。

  • 标签: 明清 河漕 质变
  • 简介:在盐池县博物馆里面,有一块明代骠骑将军赵年的墓志铭石碑.该石碑出土于何年?出土于盐池县何方?并不知晓。石碑为砂石石质,形状为长方形,碑石高53cm,宽70cm,碑文共计44行,满行为19字。整块碑石共计797字。

  • 标签: 盐池县 墓志铭 出土 将军 博物馆 石碑
  • 简介:北京城的营建是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事件,大致经历了个阶段:洪武初年对元大都的继承和改造,永乐初年大规模的都城营建,以及嘉靖年间外城的修建;形成了重环套的空间布局特征。都城营建采办物料主要分为采木及烧造等项,其中木料主要来自四川、湖广等地;砖石多由临清及苏州等地烧造;琉璃瓦则在京郊琉璃厂烧制而成。

  • 标签: 明代 北京 迁都 营建 物料
  • 简介:调研博物馆观众的参观目的与感受,对改善博物馆的展示、教育和服务工作有重要意义。以为期半年的实地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对西安家一级博物馆的主流观众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这家博物馆主流观众的自然信息、参观目的及参观感受有较大差异。博物馆应根据观众尤其是主流观众的参观目的和参观感受,结合馆内实际,不断调整展陈、教育、服务等工作。

  • 标签: 历史类博物馆 主流观众 参观目的 参观感受
  • 简介:《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鲍文卿道:‘老爹尊姓?'那人道:‘贱姓倪。'鲍文卿道:‘尊府在哪里?'那人道:‘远哩!舍下在牌楼。'"牌楼,在南京城北,其地理位置至少在明代就很突出。《应天府外郭门图》上,旧河(金川河)城内中段标出"牌楼",甚是醒目。明清两代,鼓楼以北称为城北乡,丘陵山岗,尼庵僧刹,荒坡菜地,河沟池塘,屋舍俨然,鸡犬相闻……无需出城,便可踏青。

  • 标签: 鲍文卿 城北乡 《儒林外史》 僧刹 金川河 屋舍俨然
  • 简介: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英宗朱祁镇在“土木之役”中被俘、羁留蒙古整一年,明人讳称此事为英宗“北狩”.述及此事的直接史料有李实《北使录》、袁彬《北征事迹》、哈铭《正统临戎录》及《正统北狩事迹》等.史官刘定之《否泰录》成书较早,也是研究英宗事件的基本史料.这一组史料记述了英宗被俘及羁留蒙古期间发生的诸多事件,内容丰富、记载详实.而其作者均为与蒙古高层接触过或在蒙古生活过的明人,因此记录尤为珍贵.虽不以载录民俗事项为其要旨,但行文中多涉猎民俗文化方面的信息,具有不可代替的史料价值.

  • 标签: 李实《北使录》等 蒙古 风俗文化
  • 简介:在全国范围内的二轮修志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之际,所有修志工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虽然二轮修志的时间断限离我们的现实不是太久远,但是资料的匮乏依然是困扰编纂者的基本难题。有的省市县较早的启动本行政区域综合年鉴编纂的就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由此可见,编纂综合年鉴是多么的重要。

  • 标签: 年鉴编纂 县级 修志工作 二轮修志 区域综合 综合年鉴
  • 简介:“虞山诗派”被誉为“明末清初转移一代风会者”,但其在明清诗风转换过程中的具体实现路径却少有人论及。实际上,就一定程度而言,虞山诗派的诗学宗趣,是对晚吴中盛行的取法六朝、晚唐的“绮艳”诗风的继承和发展。海虞“二冯”通过其“比兴”说,适时地从理论方面对“绮艳”诗风与传统“诗教”的矛盾关系进行了创造性的重新平衡和调整,从而使形成于晚侈靡世俗中的“浮艳”诗风,能够适应清初“美刺教化”、“经世致用”的新的社会需要,发展为讲求“比兴寄托”的虞山诗学,进而促使了虞山诗派发展和兴盛。

  • 标签: 虞山诗派 晚明 吴中诗风 比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