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中央电视台对"杨丽娟事件"的报道和评论,考察代表主流文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再现粉丝文化时的媒介逻辑及其表意特征,指出媒体建立的阐释框架将极端的粉丝个体从粉丝群体中抽离出来,将粉丝文化从其所属的文化整体中剥离出来,以此巩固主流文化的霸权地位,确立社会阶层与粉丝文化群体之间的区隔,同时模糊了社会公众对粉丝文化群体及其文化特征的认识,势必会加剧粉丝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隔阂甚至对抗。

  • 标签: 大众传播媒介 亚文化群体 “粉丝” 杨丽娟事件 央视 主流文化
  • 简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云南在近年文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顺应云南"两强一堡"发展战略,符合云南实际的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体系,丰富和细化、实化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云南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体系面向基层,重点突出了惠民新主张,把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与完善、深化和推广文化惠民的"云南经验"有机地衔接在一起。

  • 标签: 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惠民 云南经验
  • 简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五千年的风雨沧桑中,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多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强盛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文化基因,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尤以盛唐时期为盛。唐代在继承传统的礼乐文化基础上,凭借强盛的国力、包容的心态、阔大的胸怀,营造了空前宽松的文化氛围,融合而成了博大精深的大唐文化,影响广泛深远,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 标签: 盛唐文化 龟兹文化 歌舞 器乐 交流融合 民族文化
  • 简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对如国画、楚文化等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今天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优质资源。同样,在学习西方文化和借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能一味模仿,而应自觉认清历史与现实、地方与全国、民族与世界、学习与创造的关系,善于推陈出新、为我所用,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于湖北建设"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从而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与力量。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 简介:今天人们对坊巷文化遗产的认识还局限于梁思成时代的有形建筑文物之中,这导致诸多无法确认建筑原真性的街区得不到遗产标准的认可,从而面临被拆除的危机。本文打破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线,跳出西方遗产话语范式,从中国本土,尤其是古代地方志的视角重新认识坊巷文化。本文基于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从文化肌理、文化碎片、遗产叙述的取“义”等视角展现水亭门坊巷文化的丰富意义,并探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

  • 标签: 文化肌理 坊巷 遗产 本土话语
  • 简介:在明代,江南一带是私家刻帖的集中地。这些私家刻帖不仅仅是复制、传播历代书法经典作品的媒介,同时还具有文化资本与文化商品的特性。私家刻帖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带有深刻的帖主个人及家族的印记,是其文化价值的体现。私家刻帖的拓本主要以馈赠和售卖、典当等方式进行流通,刻帖的流通体现出帖主个人、家族与文人群体以及公众间微妙的社会、经济关系。通过商品流通机制、文人群体的推举等,私家刻帖经历了公众化的过程,成为普通公众学习、鉴赏的对象,对特定地域范围内学书风气和鉴赏趣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 标签: 文化商品 文化资本 私家 江南 明代 流通机制
  • 简介:文化遗产保护事关中华民族文化盛衰存亡,是每个中国人分内中事亦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以此为主旨,从做文化遗产"知音"的独到视角,运用大量来自文献、文物、传统文化现场感受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对此进行论说。丰富生动的文化艺术信息,清晰明确的人人做文化遗产知音的目标,渗于其间的强烈时代责任感,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达于知行合一,构成本文的内容和鲜明特点。

  • 标签: 文化艺术遗产 保护 知音
  • 简介:视觉时代的来临使视觉快感成为大众需求,同时媒介文化也得到巨大发展。媒体凭藉其传媒优势应时制造出“红毯奇观”以满足人们的期待视野,在其不断的发酵下,形成仪式性的“红毯文化”。“红毯文化”由明星、受众、媒体三要素构成,以“红毯”为权力中心,在视觉文化、媒介文化、消费文化下各自发力,彰显出“红毯”的存在意义。“红毯”上的明星以“被看”的主体而存在,受众和媒体以围观、消费等方式参与其中,三者的互动交织形成对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的多义性指涉,成为当代价值导向、审美需求、生活方式等多元意识形态共存的社会文化缩影。

  • 标签: 媒介文化 视觉时代 消费文化 生活方式 大众需求 期待视野
  • 简介:作为一所有着百余年历史积淀且人文底蕴深厚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西北大学的校园戏剧活动不仅素有传统,特色鲜明,有一定的文化品牌影响力,而且还能与时俱进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实践中深化、拓展校园戏剧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通过综合性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戏剧和教育相结合的持续效应和科学发展。

  • 标签: 文化价值 小剧场 舞台 教学模式改革 戏剧活动 教育功能
  • 简介:“拂舞”即“执拂而舞”,是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在魏晋时期被纳入清商乐,衰落于清,后逐渐销声匿迹。拂舞的产生与发展,同中国数千年审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中国文化中两个代表性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气韵,作为探讨拂舞文化审美价值的切入点,对拂舞的起源、文化、审美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

  • 标签: 拂舞 文化 审美价值 气韵 中和
  • 简介:在全球日益一体化,文化愈显同质的今天,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历史的才是未来的。中国濮阳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将以传统杂技文化为支撑、以濮阳厚重的历史为依托,突显生态环保理念,展现开放包容的城市品牌,打造集龙城历史、杂技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公园。

  • 标签: 文化产业园 杂技 濮阳 国际 中国 休闲
  • 简介:在我们平时的歌唱训练或演出的表述中,用“文化的声音去歌唱”这个提法乍一看,似乎颇有深度,可仔细分析一下,就觉得这个提法其实是一个极不着边际的观念,为什么?因为文化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的事物,几乎都可以用文化来称之。广义的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标签: 歌唱训练 文化 声音 作者 精神财富 物质财富
  • 简介:台湾著名广告人、文化评论人许舜英在《鲜氧》杂志创刊号中说:“我并不特别喜欢真相,我觉得假相更加有趣。”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进入博尔斯坦在其作品《形象》中谈及的伪事件、伪历史、伪文化的世界。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广告是这一范畴的战略点之一,“它尤其意味着伪事件的统治。它把物品变成事件。事实上,它是在抹去其客观特性的基础上将其建构成这样的。”

  • 标签: 文化本质 伪事件 广告人 《消费社会》 文化评论 鲍德里亚
  • 简介: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又各具特色。其中,民族舞蹈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出现淡化的迹象。本文从民族舞蹈的发展和其文化内涵和功能入手,简要分析促进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对策。

  • 标签: 民族舞蹈 文化内涵 发展策略
  • 简介:介绍城市色彩的含义及其重要性,针对城市规划中城市色彩不统一、建设领域的色彩应用混乱等现象,提出在规划城市色彩、编制规范与建设城市方谣应注意三个原则:功能相符原则、和谐环境原则、延续文脉原则。为构建一个色彩和谐、内涵风韵的城市生活环境及优良的投资环境提供一种参考方法。

  • 标签: 城市色彩 历史文化 功能相符 环境和谐 延续文脉
  • 简介:电视剧是媒体艺术。对于古装题材,不论是后宫剧还是前朝剧,批判的视点是必然之意,但是,是道德底线的坚守还是无恶不作,是对人性的观察与体悟还是唆使为恶,最核心的追求是人文价值还是张扬权谋,这是后宫剧必须正视的问题。当下后宫剧在斗狠斗恶方面走得很远,这种以批判封建制度为理由的展恶是不值得提倡的。谁作恶可能都有理由,有的犯罪甚至有被同情的一面,但是,任何理由下的害人都是恶,人性的扭曲和恶行不能因制度和环境就可以完全开脱!电视剧作为大众传媒作品应该具备最起码的文化属性,要让观众在观剧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收获和提升,在民族历史文化中发现人性的光辉,传达正确的历史观,而不应该为了收视率而失去人文关怀的立场和态度。

  • 标签: 批判立场 文化使命 阴谋宫斗
  • 简介:有感于当代"漆艺美术"教育与传统"漆器工艺"之间的断裂,以及"漆艺美术"教育项目设置上的单一,笔者认为有必要讨论高校如何担当传承发展漆艺文化传统的职责问题。要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样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传统,就必须及时调整我们对漆艺教育的定位,尽快弥补当代"漆艺美术"与传统"漆器工艺"之间的断层;只有从"利用"与"发展"的角度来处理好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时尚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美术、工艺与设计等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跨界合作,才能创造出令传统漆艺文化重返生活的根本转机。

  • 标签: 漆艺文化 传承发展 高校漆艺教育 学科定位与作为 跨界合作
  • 简介: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总是与社会和时代前行的脚步与节奏相影相行,并伴随着人们的审美需求衍化变革,与此同时,文化本身也在通过对外传播而不断加以延伸拓展。戏曲艺术是我国的瑰宝,随着昆曲、粤剧、藏戏、京剧等剧种相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标签: 京剧院 文化传播 京剧艺术 多元性 对外传播 艺术形式
  • 简介: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与当代视觉文化异军突起的关联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社会转型催生了视觉文化,另一方面视觉文化反作用于社会转型。本文以视觉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为视角,提出一种以视觉文化的中国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以大众文化、先锋艺术、草根文化和城市空间为问题域,着重考察社会转型期中视觉性的四个层面:娱乐视觉性、激进视觉性、草根视觉性和表征视觉性。视觉文化与社会转型的核心问题是通过视觉实践,建构人们的现代视觉经验和及其公民性。

  • 标签: 视觉文化 公民性 当代 社会转型 现代化转型 草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