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松江。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山西美术家协会理事。曾就学于山西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作品入选由文化部、中国美协联合举办的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三届中国体育美展、第八届、第十一届、十四届、十八届全国版画展:四次参加日本国际画展。多次获全国、省美展一、二、三等奖、海峡两岸著名书画家作品展金奖、第六届全国高校版画年会学院奖。

  • 标签: 美术作品 刘松江 山西师范大学 美术家协会 国画 美术学院
  • 简介:松江坚信,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原创,而原创则需要不断的创新。他认为,石雕应该有“色”有“趣”,“色”指的是外形结构,“趣”则指赋予作品的内涵,唯有故事有生命的石雕才能成为“今天的艺术品,明天的珍藏品”。吴松江的石雕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至真、至纯的美好,亲近它们即是一种真实的生命陛灵。

  • 标签: 松江 艺术创作 外形结构 “趣” “色” 石雕
  • 简介:海派是一个特殊的流派,它与明清时浙派、吴门派、松江派、娄东派等有着本质的差别:一方面,明清流派多以当地画家构成主要力量,而海派却汇聚各地画家;另一方面,明清画派题材多局限于山水,偶尔兼及花鸟,而海派则包含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多种画科;更重要的是,明清画派内部的取法对象接近,风格相对统一,而海派内部有继承明清正统派者,亦有学习野逸派者,还有上溯宋元和融合中西者,风格纷繁浩大、多元并存,故程十发有"海派无派"之说。而这种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艺术现象是自古所未见的。

  • 标签: 松江 董其昌 丹青 上海 多元并存 艺术现象
  • 简介:现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宋旭《山林精舍图》之前很少受到学界关注,但它的确有着不可忽视的艺术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以往学界关于宋旭卒年问题颇有争议,而此作所署'万历丙午'年款证明画家1606年仍在世,可进一步否定《松江府志》所记'年八十(1605)无疾而逝'之说;其二,与其早期繁密堆叠的画风相比,这件作品已经带有了典型的松江画派风格特点,是作为外乡人而客居松江的宋旭,与当地画家董其昌、陈继儒等人二十余年艺术创作理念互相影响的重要证据。

  • 标签: 宋旭 《山林精舍图》 万历丙午(1606) 松江画派 董其昌
  • 简介: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期间我观摩了多台优秀剧目,其中仅以戏班为题材的戏就有秦腔《易俗社》、粤剧《梦·红船》和龙江剧《松江魂》,都是戏班和抗日题材相结合,但是各自角度不尽相同,而且艺术载体也有着鲜明的特色。具有南国风情的《梦·红船》描写上世纪30年代一群粤剧伶人在当时战火纷飞岁月里的爱恨情仇,写的是一个旧社会班主及全体成员的

  • 标签: 悲歌观 抗日悲歌 曲抗日
  • 简介:明代中期松江一地的书法.张弼与张骏并称“二张”,现今张骏传世书迹甚少,但颇具水准且有议题可以发挥。本文主要分两大段:首先,考证张骏的生卒年与为官经历,作为推断传世书迹书写年岁的依据;并分析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所藏两件张骏草书立轴,其四十岁前後所书《桂宫仙诗》轴,书风可归为宋克、陈璧、二沈一脉,确立松江确有某种狂草书风的传承,张骏是此风格的殿军。五十二岁所书《思补堂诗》轴,书风和张弼几不可辨,考其生平,二人早年即相识。其次,张骏传世书迹多落有“文华殿直”头街,文华殿为天子与太子读书之所,当时被视为“天于近臣”。文华殿归大内司礼监所管,故张骏和宦官关系密切,剀瑾喜欢张骏晚年书风,可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七言绝句》轴为代表。正德二年,刘瑾甚至召回致仕的张骏来带领重誊《通鉴纂要》,使该书总纂官李东阳难堪,张骏以此誊写超升至礼部尚书。此年,祝允明在京考进士,故封张骏有极度恶评,影响其在明代书法史的地位,从王世贞、陆应阳、董其昌等人标举松江的代表书家开始,“二张”中仅张弼存世,张骏从书史中消逝了。

  • 标签: 松江 张骏 张弼 刘瑾 祝允明
  • 简介:董其昌是有明一代最为著名的书家之一.《明史》记述董其昌书法时曾说:"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董其昌以其非凡的书法造诣,在明末产生重要的影响.到了清代,因为康熙皇帝的喜好,董其昌书法的影响日见其盛.作为松江地区的书家,董其昌的书法对松江地区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和深刻.松江地区书家学习董其昌书法蔚然成为风气,这些学习董其昌书风的书家群体中,沈荃、王鸿绪、张照最为著名.梁巘《评书帖》云:"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沈公荃,荃传王公鸿绪,鸿绪传张公照,照传何公国宗,国宗传白下梅君鈔.予学书三十岁,后始缘鈔得其传."沈荃、王鸿绪、张照均为松江人,他们构成了清代初期松江地区的董其昌笔法传承的主线.

  • 标签: 松江地区 董其昌 执笔法 书法 学习 清代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