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本刊在今年第二期曾就“编剧沦为戏剧文秘”及编剧话语权的问题进行过专题讨论。近期,围绕电视剧《美丽的契约》而引发的论战,再次将由演员、编剧、导演、制片人等各种角色组成影视产业链条中话语权如何分配问题推向业界的话题中心。

  • 标签: 身份定位 编剧 影视 资本逻辑 反思 专题讨论
  • 简介: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库切的作品是丰富多彩的文学财富,没有两部作品采用了相同的创作手法”.《福》是库切的第五部小说,本文拟揭示《福》的多重不可靠叙述,库切以这种手法改写《鲁滨逊漂流记》,体现了他对传统小说叙述真实性的挑战和颠覆,揭露了历史叙述背后的权力结构,从而提出了对历史话语、殖民话语霸权的质疑和反思.

  • 标签: 不可靠叙述 《福》 《鲁滨逊漂流记》 诺贝尔文学奖 解读 创作手法
  • 简介:《秀拉》是诺贝尔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之一,作者通过对具有鲜明个性的叛逆黑人女性秀拉的塑造,为我们揭示了在男权至上以及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背景下黑人女性追求自我的艰辛。本文以马斯洛的层次需要原理作为依据,更为深入的对黑人女性自我迷茫与缺失进行了分析,同时充分体现了秀拉在进行自我构建的艰辛历程。而秀拉作为一个追求自我的独立黑人,被孤立的她更是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成为了新一代黑人的先锋,成为追求自我的先行者。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秀拉 迷茫和缺失 自我建构
  • 简介:章草的得名,一说为『汉齐相杜伯度援蘖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一说是汉章帝命杜度奏事而用的书体,另一说则为史游以草书书写《急就章》。

  • 标签: 章草书 流变 汉章帝 书体
  • 简介:在北美,华人多聚集于纽约、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区。在美国南端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一个以拉关裔族群及加勒比海岛国住民文化为主的城市,华裔人口仅占这一地区总人数的0.3%。文章通过实地调研与考察,探析迈阿密地区华裔群体音乐活动与创作现状,并探究这种音乐文化对华裔离散群体的意义。阐释华裔文化在与美国主流文化的碰撞、融合所带来的文化上的杂和、异质与多样中,美籍华裔群体如何通过音乐活动在这一独特历史背景环境下所展示出的文化复杂性,揭示迈阿密当今华裔群体在其离散经历中的文化身份认同。

  • 标签: 迈阿密 美籍华裔 离散群体 华人音乐 身份认同
  • 简介:在贾达群先生的创作生涯中,一直贯穿着一条主线-即探索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从而创造具有民族特色与内涵的音乐思维方式与音响结构手法。《漠墨图》乃作曲家将传统音乐文化的理念和元素与现代音乐创作的观念和技法相结合进行探索的一部杰作,其以我国传统水墨画的浓淡对比作为音色结构的思维方式,以四川民间语言的腔调以及川剧的特征音调为音高结构的组合元素,运用十种中、西方非金属类乐器的配置结合,创作出一部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现代作品。

  • 标签: 漠墨图 水墨画 多元文化 多重结构
  • 简介:本文以真人秀节目的选手作为切入点,通过总结目前节目中对选手身份特征的处理方式。联系当下的社会环境及受众接受心理,进而分析这种方式会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大众媒介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该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尤其是娱乐节目,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分寸,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真人秀节目中对选手身份的不断强化对受众的影响,认为这样的导向在潜移默化之中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做到恰到好处。

  • 标签: 真人秀节目 选手身份 受众
  • 简介:《小街》是一次元电影(Meta-cinema)的实验,既是一部“电影中的电影”,又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杨延晋将业余作者和知名导演讨论剧本的叙境(diegesis),和业余作者讲述的“文革”中惺惺相惜的一对男女多舛命运的叙境做了最大程度的揉合、交互与转换;影片从始至终充满反身性(reflexivity)意识,将电影创作的过程和肌理袒露在观众面前.《小街》大胆而繁复的智力游戏超越了当年中国文艺的情感结构,改变了用一种简单的人性诉求代替“文革”中粗暴的政治理性的“伤痕文学”的一般套路.

  • 标签: 伤痕电影 叙境 反身性 情感结构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好莱坞为主的外国大片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并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中国电影如何在电影创作环境高度市场化的今天生存和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电影界与学术界不可回避的问题。新时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其发展嬗变的历史进程中,开始着手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寻觅。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被找寻和被确立,无疑是使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能够积极参与我国和世界文化对话的有效途径。

  • 标签: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 文化身份 族群意识 群体记忆
  • 简介:“材料的介入”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尤其在装置、雕塑、绘画艺术中,这个特征最为明显。既然材料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是否可以把材料作为解读当代艺术的角度之一,它是否可以提供一个由表及里解读当代艺术的入口?

  • 标签: 当代艺术 形式与内容 材料 绘画艺术 解读 雕塑
  • 简介:本文以电影《美国队长2》为例,重点探讨了近期美国电影文本创作中的多重格局。具体而言,这种多重格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片的背景设置,突破了传统电影中的"大背景加小背景"的设置,采用了多重背景并行的设置模式;二是影片的矛盾冲突设置,突破了传统电影中的"一个主线冲突加多个派生冲突"的设置,大胆采用了多个主线冲突并行的设置模式。这种全新的创作模式,是值得国内电影人学习和借鉴的。

  • 标签: 多重格局 背景设置 矛盾冲突设置
  • 简介:政治和意识形态作为最强有力的干预因素使社会主义明星呈现出不可复制的独特性。本文以“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王晓棠的形象为研究文本,分析性别和阶级语境中呈现又失落的女性银幕形象,以及为工农兵服务的舆论建构和自我认同的电影工作者的公众形象如何互涉同构了王晓棠的社会主义明星形象,并尝试以此开启社会主义电影明星建构与意义的研究.

  • 标签: 社会主义明星 建构与意义 王晓棠 工农兵形象
  • 简介:旅美画家陈丹青曾在80年代因硕士研究生毕业创作《西藏组画》名噪一时。1982年后寓居美国长迟18年,在艺术创作上经历了一系列演进与蜕变,作为同时具有“知青”与“海归”身份的陈丹青,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具备跨语境与跨文化经验艺术家的典型样本,语境断裂与身份焦虑在其艺术创作中亦时有呈现。本文将对其旅居域外90年代前后在绘画内容与题材上的实验与探索进行初步分析,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厘清陈丹青及其艺术创作的普适性与独特性。

  • 标签: 语境 身份焦虑 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