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西域楼兰残纸之发现,诚乃中外交通、历史、语言、地理、宗教、种族等研究之重要史料。此外,楼兰残纸之书体书风至有关于吾国中古书法史之研究,尤其是汉末至柬晋三百年间,书法史之发展集中于书体、书风之衍变,考其衍变途径,实与漠魏统治阶级之升降及两晋政治文化中心之转移有关,如河西与江左,俱为汉文化保存之区域,亦为书法发展之胜地。楼兰毗邻河西,而与江左悬隔。楼兰残纸与江左书风之所以能近似,盖东西文化之传播使然也。本文综合楼兰古国之残篇,参阅旧史,抽绎漠魏书学之谱系,兼论魏晋书体之渊源耳。

  • 标签: 楼兰 魏晋 地域 草书 残纸 新书体
  • 简介:唐孙过庭的《书谱》,是集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价值于一体,在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品。自唐以后,《书谱》得到广泛的流传,其文中有很多观点,对当下书法创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为论述重点展开。篆尚婉而通,看似简单,在书写时候却难度较大。篆书作为五体书法之源头,对书法线条以及字形的锤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标签: 《书谱》 创作特点 简论 书体 书法理论 书法创作
  • 简介:河州在历史上是一个由多民族迁徙杂居、融合同化所构成的特殊地域。正是在这一特殊的时空场域中产生了贤孝这一独特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形式。元代,贤孝作为盲眼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和从业行当,依借宝卷及“二十四孝”的题材文本行走于元属各地,于是河州贤孝的最早形式“家书”兴起,至元末明初达到兴盛;明代,伴随着国家统一和对河州等地的有效管理以及全面汉化的政权意志,代表中原儒家文化的“国书”全面兴起,至清代达到兴盛;清末民初,伴随着天灾人祸、军阀盘踞和大范围的反清起义,代表个人和群体意志的“新书”开始兴起,至民国达到兴盛。

  • 标签: 河州贤孝 盲眼人 题材 家书 国书 新书
  • 简介:19世纪中后期,一位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EV.Rich-thofen,1833-1905],载着对东方文化的钦羡,先后七次来到中国,渡过死海,越过沙漠,在长达几万公里的文化之路上艰难行进,最终用血汗铸成三卷本的《中国》一书,李希霍芬第一次用“丝绸之路”的概念,将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锁定于世界文化网络之巅。

  • 标签: 中国化 19世纪中后期 考研 演变 装饰 佛像
  • 简介:版式设计是设计课程中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版式设计的好坏影响着整个设计的排版与应用。然而在版式设计的课程中,学生更侧重于网上收集资料进行版式设计的参考,不重视版式设计内涵的提升和再设计,忽略了版式设计中的历史演变的总结。本文以'工艺美术'运动以来的著名大师作品为研究对象,充分挖掘美术运动中的版式设计佳作,记录版式设计的历史风格演变,为现代设计提供优秀的创作素材。

  • 标签: 版式设计 内涵提升 历史演变 素材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文化视点下移之势,已深刻映现在家庭伦理剧的叙事领域和人物符号修辞中,家庭伦理剧"女主"经历从"家国同体"的概念式诗性符号,到当下社会性话题符号的演变,形成了一系列呼应社会文化变迁的热播剧文本。本文通过考察不同时期中国家庭伦理剧中的"女主"符号修辞,梳理并总结其历史演变脉络,辨析当下家庭伦理剧作品中的话语模式,以期为中国电视剧类型化创作的自觉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家庭伦理剧 “女主” 符号修辞 演变
  • 简介:20世纪以来,浙江剧场的基本类型主要有神庙剧场、茶园剧场和现代剧场三大类。其中,茶园剧场的存在时间较短、分布范围有限,神庙剧场和现代剧场是更具普遍意义和系统支撑作用的类型。作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剧场,神庙剧场虽然在20世纪中后期完全丢失了城市的领地,但却一直屹立在浙江的广阔乡村里,为浙江农村演出市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载体。作为舶来品的西式剧场,浙江现代剧场从主要城市一步步扩展到集镇乡村,为浙江城乡的舞台艺术演出提供了舒适便利的物质基础,有力地促进了浙江舞台艺术的繁荣发展。

  • 标签: 浙江 剧场 类型 演变 20世纪
  • 简介:于右任先生以其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为世人所赞,其一生在众多领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书法仅为他平生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将研究重点锁定在一九〇六年至一九四八年间,这段时期为于右任革命历程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书法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自古文人多视书法为余事,而于右任却将此余事进行宣扬和推广,超越了书法的本体精神。他放眼民族振兴,志高意远,不愧为后世之楷模.

  • 标签: 于右任 碑体行楷 碑体草书 标准草书
  • 简介:戏曲早期的妆容是浅淡的粉妆,至清代后期才出现了彩妆。而现在,戏曲化妆已不局限于原来简单的油彩、散粉,一些国际大牌专业彩妆手法被运用到戏曲化妆上。对比"同光十三绝"画像,当今戏曲演员的妆容,更为鲜艳夸张,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历史久远考证困难中国传统戏曲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魏到中唐先后出现了"角抵"(即百戏)、"参军戏"以及"踏摇娘",这些皆可视为戏曲"萌芽"。

  • 标签: 戏曲演员 发展演变 化妆 华丽 中国传统戏曲 清代后期
  • 简介:玻璃器研究对丝绸之路贸易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玻璃属于易碎品,因此所存留下来中原出土玻璃器寥寥,而目前海内外所存的敦煌壁画、帛画中绘制了大量玻璃器皿却未引起关注,特别是没有直接参加丝绸之路贸易的日本地区却保藏了大量隋唐玻璃器,对研究隋唐中原玻璃贸易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将结合现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出土的玻璃实物研究成果,对海内外所藏敦煌壁画、帛画中小型玻璃器图像进行分类、分析与溯源,并与东亚出土实物进行比对,最终归纳出其在东传过程中的佛教化演变,其结论能对于更全面研究丝路玻璃器贸易、使用情况等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丝绸之路 玻璃器 古罗马 敦煌壁画 佛教化
  • 简介:戏剧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作为文艺大众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时空。随着战争和工农革命的进行,戏剧大众化也从单纯为启蒙、为艺术的乌托邦理想实验转变为适应战时环境和革命要求的实用工具,服务于现实的政治和经济,承担起社会革命的担子。

  • 标签: 戏剧大众化 延安戏剧 延安文艺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