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9月中旬文化部《艺术教育》杂志主编郭晓女士就有关美术学学科发展现状和美术学学科建设等问题,书面采访笔者,下面是我根据采访提纲部分内容撰写的有关美术学学科建设的意见,供美术学界同仁参考批评。

  • 标签: 美术理论 书面采访 艺术教育 采访提纲 学界同仁 术学
  • 简介:实证研究是本着科学的精神,强调从问题出发,提出理论假设,然后用实验或调查等方法加以验证。20世纪以来,实证研究被广泛地应用在心理学、社会学、体育学以及艺术学等领域,在各领域的学术研究中得到迅速发展。但实证研究在艺术学领域所受到的重视还不够,艺术学要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研究的"范式革命"。要使艺术学领域的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可信,研究者应对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予以重视,采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以加强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 标签: 艺术学科 实证研究 范式
  • 简介:2011年中国艺术学升为大学科门类,由5个一级学科构成。但5个一级学科需要有二级学科来建构。然而,目前为止,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如何建立,这是当下应该亟待解决的课题。作为一项跨视域研究的比较艺术学,是整体把握世界文化和宏观研究世界不同文化之间艺术的学科,是沟通世界艺术之间交流的桥梁,比较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是艺术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 标签: 比较艺术学 二级学科 跨视域
  • 简介:“音乐学分析”概念由于润洋先生首次提出,之后在音乐学界引起不小反响,但由于一些研究者没有完全理解音乐学分析的真正含义,以致出现概念混乱、“两张皮”现象等问题,很难产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如此,主要由于研究者对音乐学分析中跨学科思维的认识不够而造成的。鉴于此,文章从跨学科思维的缘起、方式和条件三方面对音乐学分析进行了审思,以回应音乐学分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 标签: 跨学科 音乐学分析 审美
  • 简介:立足于桂林中国画学院和漓江画派十年建设发展所拥有的条件,探索中国画学科与漓江画派建设,提高学科品牌与漓江画派品牌影响力,充分发挥学科与画派作用,实现学科与画派的结合及学科品牌与画派建设的互融发展,培养一批善于传承民族文化、反映时代精神的高层次艺术人才,可有效有力地促进广西文化事业的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 标签: 中国画 学科建设 漓江画派 互融发展
  • 简介:本文通过回顾历史来展望舞蹈训练科学化面临的任务,并集中围绕舞蹈训练科学化的研究任务进行讨论,提出了训练对象、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手段、训练负荷、训练计划是舞蹈训练科学化的基本内容,科学地解决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是舞蹈训练科学化研究的基本任务。在研究任务的讨论中,对每项任务的具体内容、理论依据、作用意义、存在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概述。

  • 标签: 舞蹈训练 科学化 研究任务
  • 简介:<正>2013年,戏曲创作健康发展,戏曲理论批评也向深度与广度推进。为此,特撰写中国戏曲学科发展研究2013年度报告,报告包括创作述评、学术活动、理论批评、年度焦点四部分内容。总的来说,2013年与2012年相比,戏曲发展呈现出三大特征:其一,剧目创作繁荣多样。这与本年度举办的三大国家级戏曲艺术大奖的展演、评奖有关。其二,重大学术活动引人注目。其三,戏曲理论批评走向深入。同时,这一年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们将从学术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提H{解决方法,以利千今后的戏曲发展。

  • 标签: 戏曲创作 中国戏曲 戏曲理论 重大学术活动 戏曲剧种 研究报告
  • 简介:在艺术学独立为门类后,如何更进一步提升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便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建设研究问题。该文以细化理论和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在深入分析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三个基本问题之后,提出了对硕士研究生加强优质规格及其系统教育的策略性观点。

  • 标签: 艺术学科 研究生教育 优质规格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物的出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文物在出土的过程中会引发多种影响因素,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均对文物产生巨大的危害,最后严重降低文物应具有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因此,本文以下探讨一些有效文物保护方法,从而延长文物的存在时间,以满足后人研究需求。

  • 标签: 文物保护 内容 方法 原则
  • 简介:关于漆较完整的人文描叙,最早可追溯到七百多年前的元代。著名书画家、诗人,王冕,字符章,1287-1359,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曾有诗赞:漆树行东园漆树三丈长,绿叶花润枝昂藏。虫蚁不食鸟不啄,皮肤破碎成痍疮。野人摩抚重太息,受辱匪因临道旁。九天降气疏涩液,大家小家来取将。陶盆纸笼攒待满,手中白刃磨秋霜。况兼时令值肃杀,苟无正性安敢当?所愿天下尽光泽,岂辞一身多损伤?君不见西郊樗栎百尺强,薜荔裹缚蝼蚁房,此物安可升庙廊?其中所言"所愿天下尽光泽,岂辞一身多损伤?"几乎完全是对漆材料人性化的描写。作者以漆抒怀,

  • 标签: 竹斋集 科学观 秋霜 降气 无正 刃磨
  • 简介:中国民族声乐根植中国土壤,实际上是对戏曲、民歌、曲艺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总称。民族声乐符合民族欣赏习惯,容易被群众接受,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科学的发声方法要求民族声乐演唱要有正确的气息、良好的共鸣、清晰的咬字,科学发声方法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插上理性的翅膀,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里运用科学发声方法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

  • 标签: 民族声乐 科学发声 艺术
  • 简介: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末,我国音乐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全国性高水平学术会议的举办,大量具有学术价值的学术成果的出版和发表,都意味着我国音乐美学研究逐渐向系统、深入、专业的轨道上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更加繁荣。笔者将2000年以后发表的(主要是核心期刊)相关学术论文(包括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整理,从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研究进行初步梳理,同时也对此阶段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思考。

  • 标签: 21世纪 音乐美学 研究现状 学科发展
  • 简介:在中国新的艺术学科秩序下,建立学科标准、深化整体艺术研究、培养各学科专业人才是中国艺术学科面临的三大任务目标。本文就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中的"课程"问题,梳理了理解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中"课程"概念的应有内涵,提出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应树立课程投资观,从学生、教师与师生三个视角矫正性地阐述了研究生课程于学生、于教师、于师生的学术共赢价值,认为中国艺术学科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应着力多学科互动实验,并尝试建构互动课程系统,以及完善课程建设的五种基本取向,对深化高等艺术教育学科内涵、促进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实验教学都具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国艺术学科 研究生教育 课程投资观 互动课程系统 课程取向
  • 简介:六年前,中央电视台的《走近科学》栏目通过独特的故事化讲述,实现了科学内容的视觉化传播,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后来的发展中,该节目因"科学精神"不足、过度发挥电视特性而引发争议。时至今日,尽管《走近科学》早已不是荧屏的收视热点,但科学类节目却一直没有停止创新与探索的步伐。2014年1月3日,江苏卫视开播的赛季类节目——科学达人秀《最强大脑》,以其高品质的节目内容、独特的娱乐理念与惊艳称奇的呈现方式,将科学类节目的质量与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为近年来"选秀成

  • 标签: 《走近科学》 江苏卫视 “真人秀” 大脑 节目内容 中央电视台
  • 简介:音乐学是什么学?俞人豪先生《音乐学概论》等著作早已明言不是艺术而是科学(艺术科学),但现实认识对此仍普遍模糊,有必要突出强调。另一方面,近些年中外学界认识到“科学主义”、“科学至上”的局限,强调指出社学科、精神科学及人文学科等还具不容忽视的“非科学性”本质。本文简略介绍何兆武先生《历史与历史学》等论著中有关历史学非科学性性质和结构分层的论述,希望引发对音乐史学及音乐学在科学性之外的人文学科性质、“非科学”性质的思考,反思我们对音乐学学科性质的认知,以拓展深化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

  • 标签: 音乐学 学科方法论 历史学 科学 非科学 何兆武
  • 简介: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石”,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科的发展往往是从科研项目开始起步,科研活动是学科建设的先导,我认为以课题为抓手,推动学科建设,尤其是将这种理念和方法最终形成一种工作机制最为值得关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 标签: 艺术 学科 课题
  • 简介: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是经项城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的一所民办杂技艺术专业学校。学校创建于2005年,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家杂技”——项城市越野杂技产业集团投资创办。学校占地面积38亩,一期工程建有教学楼、宿舍楼各一栋,排练大厅一个,二期工程的多功能训练综合楼(省文化产业重点扶持项目)也已建成使用。学校基础建设完备,功能齐全。目前在校学生147人(其中女生58人),教职工总数27人(其中领导4人、教练14人、文化课教师7人、工勤人员2人)。学校学制五年,

  • 标签: 艺术学校 杂技艺术 项城市 科学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校
  • 简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国立北平艺专少部分师生在校长赵太侔的带领下,经江西庐山牯岭,九江,武汉,南迂湖南沅陵,于1938年3月间,奉教育部令与林风眠率领的国立杭州艺专合并为国立艺专。而留守在日伪沦陷区北平的原北平艺专师生也于1938年5月改组成立了“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王石之(1944年离任),至1945年8月结束。

  • 标签: 艺术专科学校 北京 王石 “卢沟桥事变” 负重 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