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克塔维·帕斯(1914—1998),二十世纪墨西哥著名诗人、散文作家、拉丁美洲三大诗人之一,生于墨西哥城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三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38年在巴黎参加了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后来作为外交官出使法国、日本和印度等国,1968年为抗议墨西哥政府镇压学生愤而辞去墨西哥驻印度大使。1971年回到墨西哥继续从事文学活动,直到1998年去世。他一生著述颇丰,诗集有《在你明澈的影子下》、《灾难与

  • 标签: 奥克塔维奥·帕斯诗 诗文选
  • 简介:  由法国著名记者兼记录片导演帕斯卡尔现场采访写成的一书,真实地讲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 标签:
  • 简介:北大荒。本世纪初。美国人、日本人兴办火犁公司。军阀与洋人争斗,百姓报沙俄旧仇。落草为匪的强人的悲哀……

  • 标签: 日本 百合 树林子 军阀 黑龙江 胭脂
  • 简介:我和尔的寓所相隔几户人家。来纽约第一年初夏,某日出门,瞧见一位高大健硕的小伙子赤膊站在临街门廊前厅,支着书架,捧本画册在临摹卢本斯的头像。我走过去了,复又回转张望此地居民前厅不像中国可以堆放物件或摊开家伙做事,再者,眼前这位西洋青年郑重其事描摹西洋古画,这都让我好奇。他的调色板簇新,脸上表情神圣,还不时留心门外可有人注意。见我驻足稍久,他立刻打开大玻璃门请我进去,也不通名姓,就用成人男子的中音长篇大论向我介绍这是油画,是卢本斯,卢本斯是十七世纪法兰德斯画家,他之所以喜欢,是因为这位大师非常"有力"。我听着,瞧着他希腊雕像似的躯干,心想下辈子我也别指望练出这么发达厚实的一身肌肉了。尔的全名是勃特波巴,罗马尼亚人,五岁随双亲移民来美。后来父母离异,他跟着母亲长大,尔是他的昵称。我们混熟了有一次他咯咯笑着说:"嗨!你见到我时,我第一次画油画,我妈讨厌油料的气味,把我赶到大门前厅。但是多好,不然我们就不

  • 标签: 艺术家 十七世纪 罗马人 卡拉瓦乔 油画 罗马尼亚人
  • 简介:诗的见证诗人仍是一个"见证人"。当各种话语像潮水一样淹没这个世界时,在诗的见证中"存在"却向我们再一次敞开。这是我重读登时的强烈感受之一。托马斯·曼流亡美国后曾说过"我到了哪里,德国就在哪里",同样,我们可以说登到了哪里,无论他是在英国,还是在战时的中国,或是在纽约的第五十二大街上,我们这个受难的世纪就出现在哪里。问题在于如何来理解诗的"见证"。当我们说时代往往以它的诗人为其标志

  • 标签: 见证重读 诗见证 重读奥登
  • 简介:<正>枞树乌黑的枞树,有如中国塔影——一层坐落一层,直至尖顶。冷风嗖嗖,孤零于晦暗之中。树枝摇晃,怎么也无法入梦。我仿佛觉得:这枞树周身是鬼影!不祥的预感,可怕的幻景。不必嘲笑,尽可簌簌有声,哪怕对一切都不屑一顾,只要自重。

  • 标签: 洛夫诗 大力士 摇晃 树枝 鬼影 中国
  • 简介:勒克莱齐的作品使读者有一种茫然的陌生感,心灵受到强烈的刺激,从而有惊世骇俗的效果.勒克莱齐笔下的词并不表现一个完整的观念,词不是传统所理解的"表达工具",而是像生命本身一样赤裸,天真,纯粹,从而隔离了词在文明社会中越来越抽象化的功能.这样的描写方式要求作者具有超常的感受性:由于目光从世俗转到异域,视、触、嗅、听打开了新的空间.所有这些,使勒克莱齐的作品具有诗意般的神秘,它是旧习俗的死亡,新生命的诞生,它要寻找一个人类早已失去的世界.

  • 标签: 勒克莱齐奥 异域 沙漠 作品创作 法国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居里实验室1936年夏天,我告别了水木明净、宁静幽雅的清华园,走上了社会。在清华物理系的几年学习生活中,我得到了一批良师的精心培育,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吴有训先生。吴先生是我国物理学界的前辈,解放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一直到1977年逝世为止。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曾对证实著名的康普顿

  • 标签: 居里夫妇 吴有训 巴黎大学 放射化学 科学工作者 清华园
  • 简介:好色而淫,谑而又虐,这就是乔·登(JoeOrton,1933-1967)的喜剧特色。在六十年代中期的英国喜剧舞台上,他的作品在观众中引发了富有传染力的笑声,也使卫道士们愤愤不平,但往往正是独创性的作家,才能引起人们的争论。

  • 标签: 奥登 喜剧作家 喜剧特色 王尔德 六十年代 作品
  • 简介:<正>普希金的生平是艺术家表现不尽的题材。一百多年来,很多雕刻家都为这位俄罗斯伟大诗人创作了不同时期不同心态的雕像,可是今天仍然有不少苏联雕刻家继续对这个主题进行开凿。他们以新的手法揭示诗人的深邃的精神世界。列格·科莫夫就是这类出色的雕刻家中的一位,他在很多人走过

  • 标签: 普希金 俄罗斯 苏联人 纪念碑 创作 雕像
  • 简介:<正>灼热的铁流……灼热的铁流已经干涸,满腔热血停止了燃烧、呼啸……别了高炉,跨进家屋,哎哟一声,随声跌倒……死了——这位老师傅。髯间没有一茎银丝,据说连胸痛也未曾有过,死于劳动中天长日久铁钻血管血流滞涩。

  • 标签: 高炉 灼热 诗选 燃烧 胸痛 花儿
  • 简介:有一双眼睛,在注视大海。有一双眼睛,在中国,北京,西郊离圆明园废墟不远的一间小屋里。一张用半块玻璃黑板搭成的书桌,被窗外高大的梧桐树遮得终日幽暗。墙上,挂满从中国各地旅行带回来的面具,五颜六色,狰狞可怖,使小屋终获“鬼府”之称。也许,十年前你写下《重合的孤独》,已在冥冥中构思我,构思今天的谈话。也许,“今天之我”只是那篇文章选中、或孕育出的一个对话者?同一双

  • 标签: 幽居 同心圆 语言 面具 “过去” 对话者
  • 简介:无论是在生活中,无论是在理论著作里,人们已经习惯反复强调,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俗话说:就算你有理。但问题不在这里,谈的是历史车轮上的辐条—一应当把辐条珍惜。有麻雀,还有更大的鸟……应当知道,要雄鹰扇起它倾斜的翅膀,飞离地面,比麻雀该多困难。从那浮云轻笼,任情翱翔、心境舒展的高空,:要疲惫的雄鹰不跌得粉身碎骨,降到地面,更是难上加难。费多罗夫诗二首@费多罗夫@王守仁~~

  • 标签: 车轮 雄鹰 麻雀 历史 辐条 地面
  • 简介:<正>爱之于我——有如星光闪耀照亮恶的世界;爱之于我——有如命令一道召向善的事业。爱情的主题,是瓦·费多罗夫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上引诗句见于他的诗集《爱情之书》。费多罗夫的不少爱情诗不仅是“我”爱情上的甘苦欢悲之情的宣泄,而且蕴含着爱情生活的哲理,对读者不无启示作用。诗人说:“《爱情之书》是我心灵的自白,所以里边没有说教。但毕竟希望从诗人的自白中也能汲取教益。”“希望从诗人的自白中也能汲取教益”,这不啻诗人创作思想的自白。在费多罗夫笔下,最具有“个人内心抒情”性质的爱情诗尚且如此,他写诗力求艺术性与思想

  • 标签: 爱情诗 诗歌创作 爱情生活 创作思想 基本主题 抒情诗
  • 简介:80年代末,苏联专门刊登幻想题材作品的《化学与生命》杂志经常发表一位还不足30岁的文坛新人——维克多·列果维奇·佩列文的作品。当时,佩列文在俄国文坛名不见经传,他的作品和才气也仅仅为喜爱幻想小说的读者赏识和接受。1991

  • 标签: 佩列文 文坛 中篇小说 幻想小说 作品 才气
  • 简介:<正>在尼尔的作品中,大海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不仅因为尼尔的一生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大海给了他难以磨灭的苦痛,幸福和慰藉,更因为在他相当一部分作品中,实在的大海为故事情节提供了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所,而观念中的大海则向我们展示了剧中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剧作家本人)的精神追求。他甚至计划写一系列以“大海母亲之子”为总标题的剧本,尽管这一宏愿并未付诸实施,但我们仍然可以说,尼尔作品中大海丰富多采的形象、作用与内涵在相当程度上反

  • 标签: 剧作家 作品 精神追求 故事情节 长日 奥尼尔
  • 简介:徐志摩致格顿的这六封英文书信,原件现存于加拿大麦马士德大学罗素档案馆。台湾学者粱锡华先生辑录翻译的《徐志摩英文书信集》出版于1979年,收入了徐志摩给秦戈尔、罗素、罗杰·弗赖、韦利、恩厚之等学者的英文书信,为中国读者了解徐志摩的海外交游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但由于加拿大麦马士德大学罗素档案馆直到1981年才购进格顿档案,所以粱锡华先生没有能够见到徐志摩给格顿的这六封英文书信,使它们在罗素档案馆静静地躺了二十四年。笔者最近有幸阅读了这些信件,被这些英文书信所包含的大量重要信息所激动,不揣冒昧将它们翻译出来,再增加一些简要的注释,以飨读者。至于更详尽的考辨,则需要专文来完成了。

  • 标签: 英文书信 徐志摩 台湾学者 中国读者 档案馆 罗素
  • 简介:本文以《通往维根码头之路》为起点,解读著名政治作家威尔有关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社会角色等基本的政治观点,结合威尔的出身和教育背景,分析他政治观点的形成以及这些观点对他的其他作品的影响。

  • 标签: 背景 社会主义 知识分子 工人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