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在林语堂的作品中创作和翻译很难完全分开,从翻译的角度看,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翻译家对原文透彻而独特的理解、科学的翻译策略选择、超强的语言文字功力以及不拘于原文的创造性。换句话说,译者主体性在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将从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创造性叛逆三个方面来举例证明译者主体性在林语堂英文作品中的体现。

  • 标签: 译者主体性 林语堂 作品 英文 翻译策略选择 创造性叛逆
  • 简介:20世纪西方哲学与文论的语言学转向确立了语言的本体地位,一些理论家从语言角度来探究主体性的真相。奥斯特在小说《玻璃城》中,通过作家奎恩对斯迪尔曼一案的侦查研究以及他自身身份的嬗变,具体探讨了语言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语言是透明的表征工具,人是绝对的理性主体;语言是独立的本体存在,主体性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无确定意义的能指游戏,主体性不复存在。奥斯特以讲故事的方式形象地诠释了西方哲学与文论对语言与主体性的认识发展历程。

  • 标签: 保罗·奥斯特 《玻璃城》 语言 主体性
  • 简介:《水泥花园》(TheCementGarden)是麦克尤恩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通过少年杰克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他们兄妹四人在父母双亡后的成长悲剧。本文欲从拉康的主体和欲望理论人手,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发现导向其成长畸变的逻辑合理性。水泥花园中的孩子们并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主体和欲望,而是早已被既定的社会规范所塑造;他们与世隔绝的成长,其实是对未完成的教化的歪曲模仿。他们试图维持原有的秩序,却成了秩序的破坏者,最终无法在被社会抛弃的命运中维持这场迷梦,而只能为自己的困惑背负违反社会伦理的惩罚。因此本文认为,在许多批评中备受责备的主人公,在这场乱伦悲剧中既是行为人,也是受害人,是困于主体欲望和社会秩序中无法自拔的迷失者。

  • 标签: 《水泥花园》 主体 欲望
  • 简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树立新理念,改变角色。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善于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找准教学的切入口,激发和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他们的主体作用。

  • 标签: 小学语文 主体作用 激发兴趣 启迪思维
  • 简介: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置于活动的主体,把课堂当作学生的交际舞台,通过学生之间生动活泼、有情有景的交际活动,完成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这也正符合了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的以交际性为原则,实践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达到新课标对英语教学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开展教学活动。在师生相互交流、彼此协商的学习方式中逐步掌握外语这门交际语言。

  • 标签: 英语 学生主体 活动式
  • 简介:"人"是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的核心命题。但在后现代视域中,"人"的主体性却在哲学、艺术诸领域被反复批判、彻底颠覆。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文学创作活动的主体性都遭到了消解。但无论如何,"人"始终是"意义丛"的发生地、接收者与构建者,是文学创作无法忽略的资源。中国当代实力派女诗人巫春玉的散文诗集《假如庄子重返人间》(以下简称《人间》)便是如此,诗人立足于自我体验,在极富张力的语言中,展开并实现了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 标签: 现代哲学 人生困境 审美经验 文化救赎 庄子 文学创作活动
  • 简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红楼梦》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更具有恒久的美学价值。在《红楼梦》英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循翻译美学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从而再现这一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其中的片段“共读《西厢》”的两英译本,对此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对文学典籍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 标签: 文学典籍翻译 共读《西厢》 翻译美学 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