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看的方式”的语义场可以归为同义语义场。通过义素分析的方法,并写出每个词的基本义的义素表达式,来分析语义场内的词之间的异同。词不仅有理性意义还有感性意义,通过感性意义能更好的区别和运用同义词。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奇葩”“极品”等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在语义和语用上都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分别由表示“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和“最高的官阶”,“最上等的物品”等的褒义词变为可以表示“令人难以理解的事物”“最末等的事物”等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语,由这种语义上发生两极反差的现象,笔者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诸如“非常”、“非凡”等同类词语,通过分析探究它们的产生机制、发展变化及其语用特征,更加准确地进行语言交流。

  • 标签:
  • 简介:话语标记“告诉你”继承了“告诉”句的“告知”功能。语用环境是外因,句法配置是内因,内因决定了“告诉你”可以发展为话语标记。“告知”是“告诉你”的基本功能,其他功能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话语标记“告诉你”是语用化的结果,不是语法化的结果。

  • 标签: “告诉你” 告知 功能 语用化
  • 简介:“然后”和“后来”都是表示后时意义的连贯句标记。“然后”体现的是扫视性的动态连续关系,“后来”体现的是静态式时间比照;“然后”具有短时义,“后来”具有长时义;“然后”可表示已然和未然事件,“后来”只能表示“已然”事件;“然后”连接非先序事件,“后来”只连接后序事件。

  • 标签: 扫视与比照 时距 已然与未然 事序与事类
  • 简介:及物性作为动词特征的观点有其局限性。本文将及物性看作小句特征,及物性高低不同的小句共同构成一个典型范畴,体现典型效应,有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之分。非典型及物性与典型及物性的差异体现为语义偏离。及物性的意义是及物事件类型及其参与者的概念化,因此及物性偏离可根据小句所勾勒事件的类型、施事、受事语义特征参数缺失情况来判断。参数数量和类型以不同方式引起小句及物性不同程度地偏离典型及物性,并涉及转喻等认知机制。

  • 标签: 小句及物性 及物性偏离 语义特征参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中原官话中,“中”是指“好”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中使用也比较广泛、用法也较为灵活。河南方言里,“中”也是使用次数比较频繁的一个词,对“中”的词性、语义、和语用辨析,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掌握和使用“中”。

  • 标签: 词性 语义 语用
  • 简介:本文从语义韵视角对比分析商务翻译英语语料与母语商务英语语料中词汇搭配的分布模式,从而探讨汉英商务翻译中的搭配行为特征。研究表明,汉英商务翻译文本较母语商务英语文本显著超用中性语义韵搭配而少用积极和消极语义韵搭配,以致译文呈现范化特征。其主要原因在于搭配使用单一,忽视语义韵特征,继而过度遵从某些搭配模式。

  • 标签: 语义韵 翻译 搭配 语料库
  • 简介:摘要载瓦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是景颇族5种支系语言中的一种语言。载瓦语中形容词重叠式是常用的一种语言手段,其使用频率较高,且重叠的种类较多,有基式的重叠(AA式)、词根的重叠(k21AA式)和词缀(XXA式)的重叠等,重叠后表示的程度意义加深。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中性义、贬义三类,下文中的AA、k21AA、AABB、ABAC重叠式感情色由形容词来决定,形容词前附重叠式(XXA式)的感情色彩比较复杂,有的由形容词决定、有的由词缀决定。

  • 标签: 载瓦语,形容词,重叠式,语义特征
  • 简介:本文在生成词库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认知转喻现象的相关问题,指出:认知转喻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看是由相关词语作为线索词通过语义强迫这一机制启动的,而认知转喻现象的概念激活则可以从物性角色中得到解释;概念整合机制将线索词和转喻词的语义实现共组匹配,从而实现转喻义的语义加工和识解。此外,文章还区分了认知转喻的两种类型——逻辑转喻和概念转喻,它们在压缩结构、语义所指、转指义固化、半能产性和多种解释等方面表现出异同。最后,在哲学本体论主义的框架下讨论了语义的加工和理解问题。

  • 标签: 生成词库论 概念整合 逻辑转喻 概念转喻 本体论主义
  • 简介:文章从语法意义、句法分布和语义增值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有一X没一X”结构进行了讨论。从语法意义来看,该结构主要用于时、空域,表示动作的“断续无序”义或事物的“稀疏无序”义。从句法分布来看,该结构主要位于状位、谓位、定位和补位,而且在每一句法位置,表示“断续无序”义的“有一X没一X”都要求其直接成分具有时间性或动态性,表示“稀疏无序”义的“有一X没一X”都要求其直接成分具有空间性或静态性。从语义增值来看,该结构在一定语境中衍伸出了“缺量”义、“过量”义和“随意”义。

  • 标签: "有一X没一X" 时空类型 语义增值
  • 简介:当代汉语“最高级”在“最高级的X”和“X的最高级”中发生了语义演变,由表示序列首位的单一功能演变为兼表程度极量与序列首位的双重语义功能。这一演变的实现主要得益于X的扩大化与“最高级”语义演变的交互作用、构式与构件的互动以及构式原型序列首位与最高程度之间的高度相似性。“最高级的X”与“X的最高级”的语义演变,受到说话人主观性量级序列临时建构的驱动,同时也与语言接触中外语习得时的母语讲解有关,“最高级”与英语量级语法术语的汉语翻译相契合进一步推动了“最高级”的语义演变。

  • 标签: “最高级的X” “X的最高级” 语义演变 序列 极量
  • 简介:术语是专业领域语言的灵魂。哲学术语是哲学思想体系和哲学领域的核心。中国哲学思想跨语际传播,哲学术语的翻译是关键。一名一译,即一个术语对应一个译名,是最理想的翻译状态。但在实际翻译实践中,一些哲学术语存在多个译名的现象,这容易造成译入语读者理解上的困难,不利于中国哲学思想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本文以李约瑟撰写的《科学思想史》及其汉译本为语料,从源语哲学术语存在多个概念意义、译名存在多个变体、源语哲学术语语义不明和误译四个方面,分析同一哲学术语对应多个译名的原因,以期为中国哲学术语译名的规范化提供一些建议。

  • 标签: 《科学思想史》 哲学术语 译名
  • 简介:助动词结构“可X”的词汇化导致“可”发生语义磨蚀,具体表现为“可”隐含的致使性强弱不同。本文以双音词“可X”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为对象,对二语学习者的词义结构识解进行考察,采用赋值法对“可X”的掌握程度进行排序。研究发现,“可以X”义的“可1X”(如“可见、可谓”)语义磨蚀较轻,倾向于“较易掌握”;“值得X”义的“可2X”语义磨蚀则较重,呈两极化分布:多半“较难/很难掌握”(如“可笑、可怕、可贵”),“容易/较易掌握”的“可2X”(如“可爱、可惜”)则与兼类词语法功能灵活、高频使用利于整体识记、词汇化程度较高等因素有关。同时,文章对语义磨蚀程度不同的“可X”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也给出一定的建议。

  • 标签: 词汇化 “可X” 语义磨蚀: 汉语二语学习者 词汇学习
  • 简介:金州勇士队成为了美国体。育界的传奇,而将球队带向成功的方案,如同所有绝妙的计划,初看有些疯狂。[2]6年前,众位高管在一位硅谷风险投资人的带领下,以4.5亿美元的历史高价收购了一支曾有着联盟第二差战绩的加州球队。

  • 标签: 风险投资人 勇士队 球队
  • 简介:根据相关的研究报道表明,到目前为止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的文字,还是从古至今一直在不断使用的文字,而汉字之所以能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与生命周期,是因为它紧紧与中国汉民族乃至其他使用汉字的民族联系在一起。而在全世界各种各样的语言中,以文字为主的语言却不到所有语言总和的零头。借此本文主要在参照了历代文献典籍的基础上对汉字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以便达到彰显汉文化的目的。

  • 标签: 汉字文化 基本理论 分析
  • 简介:摘要可能补语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法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频率非常高,但是由于句式语意复杂,而且在句法和语用上受限较多,因此给外国学生的学习和掌握造成了很大困难。据调查,可能补语是很多外国学习者认为最难掌握和准确运用的汉语语法之一。本文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探讨可能补语的语法意义,并着重分析可能补语的能性意义。

  • 标签: 可能补语 现代汉语 语法 能性意义
  • 简介:摘要作为非言语交际的要素之一,时间的使用及其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反映了许多文化差异。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其文化差异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基于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从时间观念的角度分析中美两国时间观的差异。

  • 标签: 跨文化交际 时间观念 文化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