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与情境理解和口语理解类似,阅读理解也具有性。理解在根本上是人基于身体、物质世界、个人目标和文化准则的物用性来采取有效行为的能力。在语境中,我们借助知觉、行为和情感的神经系统及身体系统对语言内容进行模拟,继而在行为基础上理解语言。立足这一理论框架,提出一种教授阅读理解的新方法:教授儿童如何在阅读中模拟。通过采用“阅读干预”的方法,分两个阶段教儿童如何模拟。第一阶段,身体操控:儿童通过操控玩具来模拟阅读内容;第二阶段,意象操控:成功地操控玩具之后,教儿童在想象中操控玩具。研究表明,身体操控和意象操控对记忆和理解都有很大作用。

  • 标签: 阅读理解 涉身性 阅读干预
  • 简介:“灰”是高僧碑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灰”与“焚身”同义,指身体殒灭,消亡。《辞源》未收录该词条,《汉语大词典》收“灰”,但未收“身体殒灭,消亡”义项。“灰”的本义是焚烧,引申之,焚烧结果是灰烬。各字典辞书对“灰”字本义的解释袭用《说文》旧说,解释不确,应当纠正。

  • 标签: 灰身 灰身塔 释义
  • 简介:毒”是我国古代对今印度国的音译,可以看作一个联绵词,它本身只有记音的作用。“毒”始见于汉代。《史记·西南夷列传》:“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 标签: “身毒” 读音 联绵词 西南夷 大夏 音译
  • 简介:屈原诗《江》第一段,通行的解释,包括教参,是:本段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吾方高驰而不顾”,诗人以服饰的奇特比喻(应为象征)自己德行的高洁及志向的远大,因此不为流俗所容,但仍坚持理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第二层,从“驾青虬兮骖白螭”到本段结尾,诗人的理想不为世俗所理解,便向古代寻求知己,想象驾虬龙,同舜帝漫游瑶圃……依然坚持自己的远大的理想和高洁的志行,最末点出流放的原因。

  • 标签: 《涉江》 诗人 屈原 世俗 象征 知己
  • 简介:  生命是一条河.当我们发现自己正涉水过河时,殊不知我们早在许久之前便已下到河里了.……

  • 标签: 涉生命 生命河
  • 简介:前贤对苏州方言三人称代词的研究主要限于苏州城区。基于对苏州郊区33个点的三代词的田野调查,文章对苏州郊区复杂的三代词系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描写分析,对郊区内部的不同形式与城区的形式进行了共时比较,结合叶祥苓三十年前做的调查结果进行新旧历时对比,试图探究苏州郊区三代词的渊源关系及其区域分布特征,并由此推断其历时音变过程。

  • 标签: 苏州郊区 三身人称代词 共时比较 音变
  • 简介:在本刊90年第一期发表了马洪伟同志的《〈北国之春〉歌词的一处误译》之后,本刊编辑部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许多热心专家及读者的来信,对马洪伟同志提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因本刊篇幅有限,不能把争鸣文章一一刊出,本期仅发表大连理工大学专家神谷纯子女氏一文,以飨读者。

  • 标签: 北国之春 神谷 洪伟 大学专家 春衣 冬服
  • 简介:摘要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交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礼貌用语的使用对促进人们思想交流和沟通至关重要,并能起到良好的交流效果。该文以leech、“礼貌原则”及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为依据,探讨礼貌用语在大学缅甸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试图通过分析师生之间礼貌用语的使用情况,使学生们更加自信、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 标签:
  • 简介:欢庆百年同济校庆之际,德国问题研究所李乐曾教授广览中德文献资料,搜集中德档案及私人珍藏,以缜密的取证和科学的分析,撰就《德国对华政策中的同济大学(1907-1941)》一书,梳理同济大学与德国的渊源关系,复又为本期的《德国研究》杂志撰写“同济大学德国特征的形成与延续”的专稿,激发了我不避续貂之嫌,以在校六十余年的历,书此短文,瞻顾德国特征在同济的变迁。

  • 标签: 德国问题 春秋 同济大学 文献资料 对华政策 渊源关系
  • 简介:由意义为“”和“头”的名词发展为具有照应功能和强调功能的反身代词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颇具普遍性的语法化路径。文章认为,就汉语而言,上古汉语的“”具有照应功能和强调功能,符合这一语法化共性。汉语的“白”本义为“鼻(子)”,是一个特殊的类型。“自己”是照应指代词。英语的反身代词是复合形式,应该对应于汉语反身代词的复合形式。

  • 标签: 反身代词 自己
  • 简介:英语教学提倡的是任务型教学法和交际法相结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本文探讨了在英语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势语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 标签: 身势语 小学 英语教学 运用
  • 简介:俄汉势语中的社会性别定型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具有不尽相同的民族特点、历史渊源、社会习俗、文化理念、思维方式、非口头表达习惯等,主要体现于动作语言、空间语言、触摸语言及面具语言。希冀通过对其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掌握男女两性使用俄汉势语的基本规则,为国内俄汉语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语用实例。

  • 标签: 俄汉语 身势语 社会性别定型 对比
  • 简介:《现汉》(第6版)中反映藏族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词语在收词范围及释义方面存在一定瑕疵,表现为收词有些随意而释义有些简单或哆唆。在今后的词典修订中注意收词的系统性及严密性。此外,释义言简意赅。

  • 标签: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衰词语 收词 释义
  • 简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的日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交往矛盾(communicationparadox)。这种关注不仅体现在人类各民族的语言层面,也表现在对各民族间非语言交际的认知方面。近年来由于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的发展,人们对各民族的非语言交际系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体态语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热点。

  • 标签: 非语言交际 体态语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语言层面 认知
  • 简介:猪,古称豕,又称彘、稀,别称刚鬣。猪在我国的饲养历史至少有六七千年,甲骨文的“家”字,就是“屋内有豕”的意思。

  • 标签: 作品 历代 “家” 甲骨文 饲养
  • 简介:势语,包括势与体态。手势、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眼神和姿态等等,理解和使用错了,会形成交际障碍。专业用语称之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冲撞或文化休克。不同民族的势语的文化差异是形成文化休克的原因之一。本文重点分析介绍了勾手、动物犄角手势、打车手势、啐三口、抹脖子、摇头等手势,会对想与老外打交道的人有所启发与帮助。

  • 标签: 身势语 手势 体态
  • 简介:去年末,曾在《中华诗词》月刊上读到沛籍诗人胡成彪先生三首田园诗,即刻被其迷倒。把玩再三,爱不忍弃,遂将初识胡诗的一点儿浅薄感受写成诗评《写到淡处始为真》,寄呈于《写作》杂志(发表于该刊2014年第3期)。不意竟猝然收到胡先生的电谢及其即将出版的诗词书法选集《胡成彪佳作精选百首》之初稿,并嘱我作序。我着实有些儿措手不及和力不从心了。

  • 标签: 代序 精选 佳作 中华诗词 《写作》 田园诗
  • 简介:"人生相论争"是明治维新时期在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北村透谷和史论家山路爱山之间展开的一场文学理论大论争。这场论争是文学自律性和文学功利性思想的碰撞,是近代日本就文学本质问题进行的重要讨论。通过这次论争,受卡莱尔思想影响的山路爱山,从史学家的观点出发,主张文学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实际反映;受美国爱默生泛神论思想、拜伦以及易卜生文学思想影响的北村透谷,在亚洲最早提出了"文学"的概念,并用唯心主义理论确立了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想,这种日本早期浪漫主义思想对鲁迅等人的文学思想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 标签: 人生相涉论争 北村透谷 山路爱山 文学自律 功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