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Atkinson(2002,2010a,2014)以认知科学领域关于扩展认知和具身认知的相关研究为基础,结合当前二语习得研究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二语习得社会认知论。该理论强调心智、身体和世界共同作用并影响二语学习,主张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支持学习者动态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态环境,学习者内部认知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协同是二语学习的基本条件。本文介绍二语习得社会认知论的背景、主要观点、方法特色等,并讨论其理论价值和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 标签: 二语习得 社会认知 协同
  • 简介:沿着时间流逝的轨迹,回望历史,农民作为社会中特殊的主体人群大量涌入城市,不仅仅推动了工业建设的发展,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优秀的题材。尤其是老舍这个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家,他笔下的《骆驼祥子》是对主人公远离乡村进入城市而被城市所拒绝的各种悲剧历程的描述,这种被社会所承认的社会悲剧是对城乡文化隔膜的反思,是对城乡二元体制社会发展模式的批判,同时又是对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城乡文化平等的渴望。本文首先对老舍笔下"祥子"的事业悲剧和婚恋悲剧作了主要的分析,进而论述了《骆驼祥子》中"人"的悲剧,最后探讨总结了《骆驼祥子》中被社会承认的社会悲剧。

  • 标签: 社会悲剧 祥子 悲剧意蕴
  • 简介:萨克雷的《名利场》开创了英国现实反讽主义的先河,文中以大胆的写作手法描述了莉倍卡·夏普和爱米丽亚·塞得利不同的命运,该文既体现了对女性主义精神,也是对当时追逐金钱与名利的上流社会的无情抨击。

  • 标签: 女性形象 社会意蕴 女性主义精神
  • 简介:本文考察“或许”词汇与语法。“或许”实现词汇之前,“或”“许”先分别实现语法,然后通过双音、副词连用凝同成词。“或许”进一步演变,由副词衍生出连词用法,主观性增加,作用于句子或篇章,起到衔接或连贯的作用,功能进一步虚化。

  • 标签: 或许 揣测 词汇化
  • 简介:该研究通过专用语料库及其关键词分析探讨跨文化商务交际语境下中外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建构环境保护及公司形象过程中的话语实践,具体解析两家世界主要运动服装生产商阿迪达斯和李宁公司对环境类别、环保内容与所持态度等方面的异同。研究表明,阿迪达斯公司关注更为多样的环境类别、直面解决环境问题,而李宁公司侧重员工的工作环境、具有积极语义韵的加强环保等抽象表征。

  • 标签: 企业社会责任 环境保护 话语表征 语料库
  • 简介:本文以日本作家大冈升平的小说《武藏野夫人》的社会性主题为研究对象,试从战后日本环境、复员者身份及主人公从恋爱到失恋的经历阐明其重新确立人生意义和社会定位的过程。与更多复员者漠视社会而走向自杀、犯罪、被杀、入狱等状况相比,小说主人公明确确立了自己与社会对立的立场,从而重新获得了社会存在感,可以称作是一种"恢复健康"的状态。对恋爱小说《武藏野夫人》社会性主题的解析扩大了大冈升平文学的主题空间,也为日本战后派文学分析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 标签: 大冈升平 武藏野夫人 社会性主题 复员者 恢复健康
  • 简介:在篇章中,前景信息一般在自立小句、主句中,有自己的时体特点,有时会出现焦点标记。“知道吗”具有前景功能,可以将其指向的信息标示为前景信息。其来源于具有引发功能的“知道……吗”问句,在具体的语境中疑问度减弱甚至消失,“知道”的宾语不再出现导致疑问悬空,引起语义虚化,“知道吗”成为一个话语标记。疑问句失去疑问性后,焦点后移,突显后面的信息,使“知道吗”产生了前景功能。

  • 标签: 知道吗 前景化 虚化路径
  • 简介: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与其P,不如q”句式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主观过程。说话人视角的调整对该句式主观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说话人的情感和认识。说话人的视角由“当事人视角”向“说话人视角”转换,说话人的情感主要通过“不如”前加评注性副词和P、q后加评说成分来实现,而说话人的认识是指该句式的表达由客观描述向主观认识转变。

  • 标签: “与其P 不如q”句式 主观化:说话人的视角 说话人的情感 说话人的认识
  • 简介:文章对“求之不得”语义演变的考察表明,其在现代汉语的基本义中不包含“得到了”这层意思。“求之不得”先后发展出“行域”“知域”“言域”三域的用法,其语义演变的机制为转喻引申,属于正常的语义演变,不属于流俗词源。“行域”与“现实域”构成一个无标记的配对,“知域”和“言域”一起,与“非现实域”构成一个无标记的配对。

  • 标签: “求之不得”词汇化 行域 知域 言域 流俗词源
  • 简介:文章认为,从唐代到清代,“一般”由数量短语词汇化为形容词,语义演变路径为“一种〉同样〉普通”,此后在谓语位置上“一般”又经历了语法,能参与到“X(如/似/像)Y一般”比拟式中,充当比拟助词。考察“一般”的语法过程可以发现,“x如Y一般”类比拟式是由“xY一般”式添加像义动词“如/似/像”而来,而非由“X如Y”类比拟式添加助词“一般”而来。

  • 标签: 一般 词汇化 语法化 平比句 比拟式
  • 简介:语言接触和借用在所难免,一门语言可能会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层面上受到其他语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留下印记。政府、相关机构和学者,特别是语言纯洁主义者都担忧这些印记会有损本国语言的纯洁性。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行政权力制定法律法规规划语言;学者则通过学术论文和学术会议等致力于语言纯洁性的保持。不少国家政府和部门都重视对国家语言生活的行政干预和引导,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发展而不懈努力。文章通过梳理主要国家对本国语言的行政干预和语言规划以及所取得成效,旨在为我国相关部门的实践提供借鉴,从而更好地保持汉语的纯洁性。

  • 标签: 语言纯洁 行政干预 专家干预 语言规划
  • 简介:"肆"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常见的表果连词,其语法的历程大致是这样的:先由表"陈设"义的动词演变为表"尽力"义的动词,再演变为表高程度义的程度副词,再演变为表高度强调义的语气副词,再演变为表轻微强调义的语气副词,最后演变为表果连词。表果连词"肆"不见于战国文献,因为它是一个具有方言色彩的语法成分。

  • 标签: “肆” 表果连词 语法化 西周 方言性质
  • 简介:现代汉语中使用越来越频繁的"一+量+形"结构虽采用"数+量+形"结构的形式而与一般的"数+量+形"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一+量"并不是对"形"进行计量,而重在对"形"进行形象的描写和意象的勾勒,使其实体、形象、生动。它的性质已跨出数量构式的范畴,"一+量+形"构式是在数量构式"数(任意)+量+形(可分析性)"的基础上,随着"量"被主体认知衡量时其主观性的增强,最终为了满足说话人特定的修辞意图——增强语言描绘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定型、构式的。其得以构式的关键前提——"一+量"从表客观分析计量到表主观整体限定最终虚化为"感知强化标记",从自由形式转变为黏着形式,从客观意义转变为主观意义,也是出于语言描绘形象和提高想象表象生动度的需要。可见,语言描绘形象的功能正是促成语言中某些语法结构、语法范畴得以形成的关键修辞动因。当然,这一修辞动因的实现也有着坚实的语义基础。

  • 标签: “一+量+形”构式 分析量 整体量 感知强化标记 生动度
  • 简介: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环境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收到关注,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问题上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不想放""不敢放"以及"不会放"的实际问题,本文简要梳理其表现并分析其原因,并试图在概念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找到对此问题的一些有效的对策和启示。

  • 标签: 信息化课堂 “放” “收”
  • 简介:唐·孔颖达在《诗大序·疏》中说:“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清·朱彝尊在《嘉兴山晓阁联》一诗中也说写文章要学会“放江山入我襟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当带孩子们到思想和语言的活水源头去,努力使周围世界中物体和现象的概念通过语言.不仅深入他们的意识,而且也深入到内心和灵魂。语言在情感上和美学上的色彩,它的细腻色调——这都是儿童创作的生气勃勃的源泉”。可见回归自然品咂自然.回归生活涵咏生活,只有勇敢地走出去,我们才能真正找到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 标签: 作文教学 农村高中 范式 田园 苏霍姆林斯基 回归自然
  • 简介: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育教学研究中曾提出"生活即是教育",立足现实,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理念,使语文课堂教学从狭窄的以教材为教学载体的教学模式开拓为开放式的生命课堂教育教学现实。这种教学思想与新课改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也是相互映衬、相互深化的。一、重视有效教学找到问题根源当前,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所谓"有效",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

  • 标签: 课堂教学 教学研究 课堂教育教学 新课改理念 教育对象 教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