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构建'有我'写作课堂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和写作之间的距离,更加有助于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师可以在立意、构思、表达和主题等方面构建'有我'的课堂,让学生逐步深入,尝试以手写心。

  • 标签: 高中语文 写作指导 “有我”课堂
  • 简介:时体研究可采用“剥离法”确定“时体”的本质功能,并可设置基础语境认识“时体”。对应不同的形式层次,有不同宽度的时体,不能以附着于动词或句子而简单决定“动相”与“事相“。“完句”等因素剥离后,显现“了”的本质功能:“了1”应是动作的“完成”,而非“实现”;“了2”是“说话时为止的新情况实现”。某些“体”中含有主体性关注,应可分离出“样貌”(Posture)因素。

  • 标签: 时体 事相 动相 完成体 “剥离法”
  • 简介:“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中国东北,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在那种残酷的创作环境下,很多作家或是大肆讴歌日本军国主义在白山黑水之间创下的“壮举”,或是以文学工作者起码的良心,较为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岛木健作显然属于后者。本文拟探讨与“满洲”有关的岛木,以及他眼中的“满洲”。并从一个侧面看出“大东亚共荣”、“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的伪满洲国的实质,以及作家错综复杂的心态轨迹。

  • 标签: 伪满洲国 岛木健作 同情 矛盾和不安
  • 简介:本文从“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视点出发,和歌中有关“梅香”的通感描写研究对象,通过和唐诗同类修辞的比较,追溯此类和歌的产生及发展原因。从“万葉集”时期的和歌用语中,可以看出“かをゐ”和“にほふ”这两个词的原始意义是嗅觉和视觉融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感觉,这两个词之后作为嗅觉表现渐渐独立,反而促进了有关梅花的视觉和嗅觉交错的通感表现的产生。

  • 标签: 通感 梅香 和歌修辞 中日诗歌比较
  • 简介:历史小说作家的历史观和创作手法是作品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界热议的话题。近年,司马辽太郎的代表作《坂上云》(『坂の上の雲』)在日本国内引起较大反响,其中很多文字涉及中国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以及历史人物,其内容的客观性值得商榷。本文通过举例、分析的方式,说明司马辽太郎笔下的"中国"在该部小说中仅起到衬托作用,同时,对其历史观和创作手法提出批评,修正日本学界及社会中存在的某些文学观和历史观,体现中国学者的研究主体性。

  • 标签: 《坂上云》 司马辽太郎 中国形象 历史小说 历史叙述
  • 简介:通过对中日两国"性向词汇"的调查研究发现,不管是重复词汇量还是不重复词汇量,中国人均远远超过日本人,更具强大的能产性以及丰富多彩的使用特点。中日两国在评价"个性强"的人以及行为方面,既有负面评价倾向显著的共性,又有正面评价方面的差异,即中国人注重"精明能干、不服输"和"有正义感、坚强",日本人更加看重"与众不同、有特点、幽默风趣"等,两者形成了对比与反差。

  • 标签: 性向词汇 过剩价值 负性原理
  • 简介:词根是复合词的组成要素。中日词汇中都存在由汉语词根构成的复合词。这些复合词虽然有一些共同点,但汉语词根在复合词中的作用、价值等不尽相同。从这些不同点可以管窥中日词汇中由汉语词根构成的复合词在构词方式上的不同。

  • 标签: 复合词 词根 汉语词 词汇 构词方式 相同
  • 简介:本文针对自我中心的性格特征,基于系统功能语法并结合汉语语料的特点建立了一个人际意义分析框架,涉及语气、人称、情态、语气强度和归一性。经过对人物话语中的人际意义选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自我中心的性格特征在人际意义层面得到明显体现,尤其在互动角色、互动方式、互动态度、互动指向等方面。论文在语法层面上对所发现的人际意义特征进行详细描述,旨在探索人物性格的语言学分析方法,通过揭示性格特征与语言特征之间的具体联系,加强人物性格解读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 标签: 自我为中心 人物性格 人际意义 互动 系统功能语法
  • 简介:态是表示动作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动词形态,换言之,它是围绕动词表达的动作,涉及主体和对象等动作成员以及主语和补语等的句子成分(即组成部分)关系的语法范畴。从语法系统的分类来看,态横跨形态论、统语论和语义论三个领域。态中最具代表性的能动/被动态例:①太郎次郎→①次郎太郎。

  • 标签: 使役相互 再态 动词态
  • 简介: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论,其思想人的存在为基础,重新提出,并希望解决'存在'的问题。本文希望勾勒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人这种特殊存在者的刻画,借助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联系社会实际,对人自身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

  • 标签: 从哲学的角度 认识自己 分析
  • 简介:汉字传入韩国形成了宠大的汉字词系统。其中有些汉字词适应韩国语的派生法造词规律,词汇意义逐渐虚化,成为韩国语汉字词缀。本文《essence国语辞典》的统计依据,在考察分析韩国语汉字词缀的性质、分布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比较了韩国语汉字词缀和汉语词缀

  • 标签: 词缀 韩国语汉字词缀 中韩同形词缀 词汇比较
  • 简介:“モト”和“ナカ”都是名词,且都是方位性名词。从汉语意思看,两者分别是“~在~下”和“~在~中”,都属于空间名词。例如,“青空のモトで本を読む”和“部屋のナカで本を読む”。前者的意思是“屋外で読書すゐ”,后者的意思是“室内で読書すゐ”。如果将两句中的“モト”和“ナカ”调换的话,就变成“青空のナカで本を読む”和“部屋のモトで本を読む”。这样,前者意思是“空中で読書すゐ”;后者则不能作为句子成立。从中能够发现“モト”和“ナカ”虽然有类似之处,但是也有差异。

  • 标签: モト和ナカ 副词性 异同 支配性上下性
  • 简介:本论文拟通过对《蒙求和歌》中“说话文”与《蒙求》古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内容、表现手段等方面的异同,逐一剖析这些异同产生的原因,并深入挖掘和歌表现与“说话文”词句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阐释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手法。在《蒙求和歌》中,“说话文”虽汉文训读体写就,但却绝非是单纯对汉文进行训读的训读文,而是充分照顾到和歌创作传统等和文文脉的和汉混合文。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说话文”在这部作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上承标题,下启和歌,汉文训读体这种独特的语体架起了沟通和汉两种语文的桥梁。

  • 标签: 蒙求 蒙求和歌 汉文训读 注释
  • 简介:在日语中,关于某个动作或状态,在过去、现在、未来等不同的时间,该怎么表示呢?一般能够动词的词形变化为重点来观察。针对日语动词的时态,“る形”和“た形”中心,来考虑中文相应的表达方式。

  • 标签: 动词 时态 る形 た形
  • 简介:经今古文学的差异,自来论说纷纭。就《诗经》而言,今古文的区别标准不在字体和异文,而在於学说思想。《毛诗)属於古文学派。两汉之际《毛诗》存有古文本,但在立为博士之学前後出现了隶古定本即今文本,後者更为流行。四家诗学交替兴盛,但汉代经学中一直涌动着一股通学潮流。汉末郑玄会通今古,其出现并非偶然,但在诗学范围内郑玄会通四家的努力并不是很成功。

  • 标签: 汉代 《诗经》 《毛诗》 诗学 中国 古代
  • 简介:王夫之在他的重要着作《读四书大全说》中对宋明理学的重要概念“心”进行了详尽疏解,特别是在对仁义之心和灵明之心的区别和说明中,强调心的德性含蕴,并对把心主要解释理智之心的倾向进行批评。在对“大体”与“小体”的阐释中,指出儒家德性认知方式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上的优长之处,重视道德对理智的统御、范导作用。在德与思的关系上,提出“仁义”“本而生乎思”,主张道德统领知识,境界带出理智思考。这样的诠释方向,表现出他受明亡的刺激,对人的本质特别是道德与知识关系所做的独特思考。

  • 标签: 王夫之 《四书》 《孟子·尽心》 《读四书大全说》 道德思想
  • 简介:与历来研究中仅以限定提示助词这一单一视点来探讨限定功能的方法不同,笔者关注限定提示助词与限定副词同时出现的双重限定句式,双重视点来考察限定功能,明确了限定提示助词与限定副词各自的功能分担情况。作为限定功能整体架构研究的第一步,本论文限定提示助词与限定副词中各自使用频率最高的"ただ"和"だけ"中心进行考察,得出结论:在双重限定句式中,"ただ"与"だけ"进行限定时的着眼点不同。"ただ"着重表达句中的某一要素与其他同类要素之间的paradigmatic关系。而r广二苊j则与前面的否定句或后面的副词相结合,在构成syntagmatic关系的同时,限定动词的行为方式,排除其他的行为方式,表达这两种行为方式间的paradigmatic关系。

  • 标签: 双重限定句式 SYNTAGMATIC paratigmatic 限定提示助词 限定副词
  • 简介:大学英语写作作为获得知识、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高等教育过程中各学科学习的必要技能。近年来,加拿大高校写作中心发展迅速,已成为加拿大写作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加拿大萨省里贾纳大学例,对加拿大高校英语写作中心从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等诸方面进行考察分析,并探讨加拿大英语写作中心对我国英语写作教学和消解英语写作僵化现象的启示,以期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和写作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加拿大 写作中心 英语写作教育 写作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