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汉寿话属于官话区常鹤片,与目前使用的共同语非常接近。在汉寿话方言系统中,动词一般不重叠,但汉寿话中存在一类特殊结构"VV得",形式与动词重叠式几近相同。文章试从语义角度分析"VV得",探讨"VV得"中"V"的限制条件、否定式和疑问式,阐述其表达效果。

  • 标签: 汉寿话 “VV得” 语义
  • 简介:真的概念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塔斯基从语义学的角度对真进行了定义:对象语言O中一个闭语句是真的,当且仅当它被所有的序列所满足。对这一定义进行具体解读,分析塔斯基真理理论所提出的"真"定义的实质适当性条件和形式正确性条件,然后分析塔斯基定义‘真’的具体步骤。

  • 标签: 对象语言 元语言 满足
  • 简介:"正、在、正在"是一组语义极其相近的时间副词。它们的核心语义都表示事件的进行或状态的存续,但着重点不同。"正"着重于事件发生的时间位置,"在"强调事件所处的进行、存续之状态,而"正在"则既表示事件发生的时位,又强调事件进行时所呈现的状态。在此基础上,结合事件语义学、范畴语法以及谓词逻辑等理论,对其语义进行形式化描述,更加验证了语义特征分析的准确性以及时态分析的可靠性,也向实现中文信息处理又迈进一步。

  • 标签: “正、在、正在” 语义一致性 时轴图 形式语义
  • 简介:“扎堆”的本义是用手或工具聚土成堆,以比喻的方式引申为“很多人或物体聚集一处”,进而引申为“众多”“过多”“过于集中”“成堆”或“单个的人或事物加入一个群体或行列”等意思;“扎堆”既可用于褒义、也可用于贬义的语境,还具有视觉形象色彩;“扎堆”常与行为主体、地点、时间三要素和“凑热闹”“撞车”“随大流”“合伙”等同义词配伍;“扎堆”进入语言交际是“意象图式”隐喻投射的产物;“扎堆”能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能充当述语带名词性补语,能充当状语表示动作的情貌,能充当定语修饰名词,但不能带宾语。“扎堆”的运用还存在问题,需要规范。

  • 标签: “扎堆” 语义 用法
  • 简介:判定“幸亏”的语义指向,首先应该对它的语义背景作一个分析,找出基础短语句、语用前提句和结果句,其中基础短语句是语义指向所在,一般不能省略.副词“幸亏”的语义指向可以通过语用前提和省略两种标准来判断,对“幸亏”的语义背景进行描写,找到语用前提和语义指向所在的句子,用省略的方法就可以判断.

  • 标签: 幸亏 语义指向 语用前提
  • 简介:专业领域语义词典是收集某一领域词语,揭示词间语义关系的机型词典。本文研究根据楚辞词语的特点开发楚辞语义词典,建成集语言研究、文学研究、信息处理于一体的多功能网络版词典,并与专题数据库整合,实现语义关联检索。

  • 标签: 语义词典 语义检索 楚辞 专题数据库
  • 简介:怒族谚语是怒族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怒族谚语分为隐喻型谚语和非隐喻型谚语,怒族谚语富于独特民族特色的语义文化。从语义特征上看,怒族谚语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表达意义的隐喻性、教育传承的本质性、语义关系的多样性等特征。

  • 标签: 怒族 谚语 结构类型 语义特征
  • 简介:语用环境作为由各种语言内外因素所构成的综合体,在修辞语义表达过程中具有必然的制约与影响作用。这种语境制约主要表现为对实现修辞语义表达行为的制约,对选择修辞语义表达策略的制约,对构拟修辞语义表达手段的制约,对把握修辞语义内容的制约,以及对评价修辞语义表达效果的制约等。

  • 标签: 语境制约 修辞语义表达 修辞策略
  • 简介:"明天"的语法化过程起源于清朝。现代汉语"明天"的两个语义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对时间的起点和终点界定不同以及时间跨度上的延伸性不同,使其语义从确定的时间指向模糊的时间再指向转化。"明天"的时间指称也体现出点和面的区别。不同的受话者对"明天"时间延伸的理解不同,但是各语境理解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相邻级差之间。

  • 标签: “明天” 语义差异 级差
  • 简介:通过例句,分析书稿中容易被忽视的词语语义重复的语病问题。

  • 标签: 词语 语义重复 语病
  • 简介:本文以"多亏得"和"亏得了"为研究对象1,对各自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表示"幸亏"义的"亏得"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都是一个凝固的词,"多亏得"是"多║亏得"结构;"亏得了"最典型最常见的用法是述补结构"亏‖得了liǎo",但也出现了其他三种用法,不过都仅限于一定的使用范围,可以看作是个人对语言的特殊使用。

  • 标签: 多亏得 亏得了 结构 语义
  • 简介:本文在对韩语体词重叠词进行语义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韩语体词重叠词所表示的常见的语义,并分别统计出汉字词体词重叠词和固有词体词重叠词中能够表示出这些语义的重叠词的数量,并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分别探讨汉字词体词重叠词和固有词体词重叠词表义时的特点。

  • 标签: 韩语体词重叠词 语义 数量统计
  • 简介:以词的可比性为标准,英语名词可以分为等级名词(GradableNoun)和非等级名词(Non—gradableNoun)。等级名词一方面以其“概括”指的范畴、类属意义来表示主语所指人或事物的属性,或者表示其抽象身份、职业、状态等(而不是指特定的个别人或事物),另一方面又从气质、作风、样式、气味、态势等方面反映出说话者的某种感受。

  • 标签: 英语名词 语法搭配 特征和 语义 可比性 说话者
  • 简介:表示"书信"这一义位,上古汉语形成了一个同义义场,其语词主要有"书"、"牍"和"尺牍",主导词是"书";中古汉语增加了"笺(牋)"、"札"、"函"、"简"、"信"、"书信"等语词;近代汉语又增加了"信件",同时,"信"在清代中后期替换"书"成为主导词;到了现代汉语,该语义场主要有"书"、"札"、"函"、"信"、"书信"、"信件","信"依然是主导词。汉语"书信"义语义场演变的动因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词汇的口语化和复音化有关。

  • 标签: “书信”义 同义语义场 历史演变
  • 简介:通过对"Neck"与"颈"转喻化隐喻化的认知对比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Neck"与"颈"在隐喻化方面存在共性即通过"形状相似"进行隐喻基于相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而"Neck"的转喻化隐喻化的程度和广度要大于汉语的"颈"。汉语"颈"没有转喻引申,英语"neck"的转喻引申有七条,汉语"颈"的隐喻方式只有具体隐喻方式"形状相似"一种,英语"neck"有四个隐喻引申,且方式丰富,这是由两个民族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和思维视角差异所致。

  • 标签: “Neck” “颈” 转喻化 隐喻化 语义对比
  • 简介:考察了构式"别拿N1不当N2"的语义构成、构式的现实与体验制约。研究发现,除显性语法规则外,双名隐性互动对构式有重要影响,该隐性互动是言者、听者双方没有表征于语言的隐性洽商过程,主要通过特征映射和概念范畴互动两种方式来完成。此外,构式双名互动还存在于名名构式和其他双名构式之中。

  • 标签: 别拿N1不当N2 双名显性互动 双名隐性互动 特征映射 概念范畴互动
  • 简介:语气副词()在韩汉两种语言的词类系统中都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它们的意义比较虚,句法位置灵活,语法功能比较复杂。所以语气副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或韩国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论文以韩汉推测语气副词为研究主题,比较其语义特点,找出二者的异同点。

  • 标签: 语气副词 语义特点 对比研究
  • 简介:随着各国金融领域交流和合作的深入及金融服务业中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某些金融英语词汇的语义发生了变化。金融英语词汇的语义变迁主要有三种方式:其一为语义的引申,其引申义要么与原有词义密切相关,要么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其二为词义的缩小,词汇的含义更加专业化,具有了金融方面的特定含义;其三为词义的转换,其主要手法为隐喻、转喻和提喻。

  • 标签: 金融英语 语义变迁
  • 简介:泛在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与之伴随地是信息消费中的碎片化、多任务和浅层读图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该文依托于“语义图示”所开展的研究,提出一个有助于提高学习深度的方案——语义图示工具模型。作为一种帮助学习者达到深层学习的工具,语义图示工具的设计超越碎片化的知识获取方式,为学习者提供系统而全面的学习支持。该文首先追溯机器学习和教育领域中深度学习的发展;接着在语义图示工具的设计中,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设计专家系统作为后台支持,以实现可视化语义建模、语义推荐以及动态模拟的核心功能,这些功能旨在通过语义图示帮助学习者做出决策、解决问题,以超越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最后,该文以案例的方式呈现语义图示工具中的几个核心功能,以示例如何通过可视化的语义图示超越碎片化的语义获取。

  • 标签: 碎片化 语义图示 深度学习 机器学习
  • 简介:汉语“可”是一个多功能语素,在各方言中的具体表现有一定差异。文章在语义图模型理论的视角下,详细描写了天津方言“可”作为动词、助动词、副词、介词和连词的具体用法,指出其语气和语音特点,同时对“可”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构拟出天津方言“可”的语义图模型,从而清晰地显示出天津方言的“可”与其他方言间的联系与区别。

  • 标签: 天津方言 “可” 语义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