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九二七年我党发动的清涧起义、渭华起义和旬邑起义失败之后,陕西省委派刘志丹和谢子长到陕北开展武装斗争。一九三五年初先后建立了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和陕甘边(包括关中)、陕北(包括神府)两块革命根据地。陕北和陕甘边两块根据地幅员达到了北起长城,南至淳耀,西接环江,东临黄河的广大地区;在二十多个县内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游击区域扩大到陕北、陇东一带的三十余县。在当时,这是中国北方唯一的苏

  • 标签: 陕北 陕甘宁边区 工农民主政权 渭华起义 革命根据地 中国北方
  • 简介:陕甘边区的劳模运动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竞赛逐步发展起来的。为了休养民力和恢复生产,激励群众的生产热情,1938年1月1日,边区政府举办了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奖励并宣传了一批先进工厂、合作社及劳动英雄,并开始奖励和宣传生产模范。此后陕甘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各行各业都涌现了一批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大生产运动 劳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恢复生产 边区政府
  • 简介:陕甘边区公文制度的改革杨永华一、公文制度改革的提出和试点我国的公文,从商代开始至南京临时共和政府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由于历代的沿革,无论种类和名称,还是内容与形式,都有很大发展。在中国公文制度的历史上,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共和政府,占...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公文程式 边区政府 公文改革 公文形式 文言文
  • 简介:陕甘边区妇女群体的文化沟通秦燕岳珑ThisarticlediscusestheculturalcommunicationbetweenwomenintelectualsandotherwomenintheShanxiGansuNingxia...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知识女性 妇女群体 农村妇女 文化沟通 新法接生
  • 简介:和谐社会不但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美好社会理想,而且是一个现实的实现过程。中共执政下的陕甘边区,就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究其原因,边区政府妥善地调节各阶层政治经济利益矛盾,达到人心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一步。近几年来,学界针对历史事实,对此也给予了不少论证。然而,能不能换个视角,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呢?笔者带着疑问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矛盾调节 阶层利益 和谐社会 经济利益矛盾 社会心理学
  • 简介:抗战时期陕甘边区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为进一步促进军民团结和军政团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拥军优属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为各抗日根据地开展拥军优属树立了典范,也为最终夺取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 标签: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拥军优属
  • 简介:抗战时期陕甘边区在不断开展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时,还大力开展文化建设,特别是边区群众文化团体的建立、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群众文艺活动的蓬勃开展,对边区新闻传媒与文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新闻传媒 文化运动
  • 简介:陕甘边区时期,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巡回法庭制度。巡回法庭制度依托马锡五巡回审判方式而产生。对苏维埃时期巡回法院经验的吸收与继承、解决边区司法干部数量不足以及素质不高的需要以及便利人民诉讼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边区巡回法庭制度的产生。同时,边区的巡回法庭制度随着边区司法改革,伴随着马锡五审判方式与就地审判方式的推广与应用而逐步成熟起来。边区巡回法庭制度对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设立有若干启示。首先,必须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组织体制;其次,必须根据设立巡回法庭的目的设计具体的制度;最后,应重视巡回法庭配套措施的完善。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巡回法庭 司法改革
  • 简介:1946年秋至1947年3月,陕甘边区政府颁布《陕甘边区征购地主土地条例草案》和《陕甘边区土地公债实行办法草案》,以政府发行土地公债,征购地主超额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承购的方式进行了和平土改。和平土改的试行,改变了边区土地占有关系,贫雇农因和平土改政策获得了部分土地,初步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切实改善。土改也改变了乡村社会秩序,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地主开始从事农业劳动,并改变了原来不劳而食的寄生生活,二流子也在政府的帮助下依靠劳动改变了原来好吃懒做的坏习惯。解放战争初期的和平土改政策虽然时间较短,但为中共的土改政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一笔,成绩和历史贡献应予肯定。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和平土改 土地改革 土地公债
  • 简介:建立人权保障制度陕甘边区建立后,制定了许多法律和条例,其中最多的是体现保障人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包括人民有参政权和作为个人所应享有的一切基本权利。1940年12月,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保证人权的思想:“一方面保障工农小资产阶级人权、政权(指政治权利)、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民主政治建设 人权保障制度 民主政治权利 小资产阶级 基本权利
  • 简介:冬学作为利用冬季农闲时间为广大民众实施的一种补习教育形式,在动员学员入学,开展准备工作,制订规章制度,选拔和培训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效地利用了这一教育形式,对发动广大农民抗战救国,巩固边区政权,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建国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标签: 冬学运动 陕甘宁边区 抗战教育
  • 简介:陕甘边区干部教育的缘起与边区的具体情况、抗战爆发后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密切相关;边区的干部教育具体分为在职干部教育和学校干部教育两部分,对此两部分的教育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并直接领导和组织,其方法多样、形式灵活,但都围绕抗战形势而展开和深入;边区干部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依据“由浅入深、由中国到外国的原则”来进行,目的在于提高干部的整体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经过干部教育和培训,培养了大批人才,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战争,促进了边区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对提高广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作用显著,并进一步加强了中共政权对边区社会的控制。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抗战 干部教育 理论和实践
  • 简介:抗战时期,面对大量移难民①迁移边区,中共领导下的陕甘边区政府想方设法救济安置,在财政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实行以工代赈,组织移难民参加生产运动。特别是1942年12月边区高干会后。边区各级政府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正确方针,大力实施奖励移民政策,迅速形成了移难民大量涌进边区的局面。此举不仅救济了边区内外的移难民,还增加了整个边区的劳动力,大大促进了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增强了抗战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中共在救济优待移难民的过程中赢得了民心,为最终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移难民 生产运动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陕甘边区锄奸保卫机关根据安全保卫形势的客观需要和锄奸保卫工作的现实要求,在充分发挥专门机关职能作用的同时,紧紧依靠群众,镇压“日探”“国特”的破坏活动,治理边区社会环境,确保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安全保卫工作,开创了专群结合的工作模式,创造了安全保卫工作的奇迹。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锄奸保卫 专门工作 群众路线
  • 简介:1937年开展的陕甘边区普选运动,最初是为了结成更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延安的普选运动,是在经济、社会、文化较为落后的背景下展开的,因此是一种特殊的民主化经验,也代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实现政治民主的艰辛探索。以社会文化史的视角,借助"反向民主化"理论,可以对延安普选运动作出解释,它是一种法治、问责制、公民社会等现代民主条件未完全建立基础上的民主化尝试。以普选为代表的延安民主实践,融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又照顾到农民自有的民主传统,因此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结合了集中与民主,动员与参与的"协商式民主",延安的普选运动及民主实践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有益的历史镜鉴。

  • 标签: 普选运动 群众路线 反向民主 民主政治 陕甘宁边区
  • 简介:抗战时期,陕甘边区政府在推进边区各项建设事业中,从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大力实施发展卫生事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妇幼保健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 标签: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妇幼保健
  • 简介:延安时期,中共全面、辩证地分析国际国内政治形势,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和从严治党,在陕甘边区塑造出一种与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和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完全不同的良好政治生态,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 标签: 延安时期 陕甘宁边区 政治生态 建设路径
  • 简介:抗战时期陕甘边区的"红色图书"出版既为普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做出积极贡献,又为与国民党文化战线斗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思想文化基础。系统梳理抗战时期陕甘边区"红色图书"的印刷与发行问题,对推动当今图书发行事业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红色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