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伴随晚清西法东渐,国人开始用“习惯”一词对译英文法律术语“custom”。以西方习惯法理论为指导,国人认为中国亦存在发达的“习惯法”,并进而主张法制改革应以习惯调查为基础。接受西方法学理论知识的新式法律人尤其是法政留学生主导了清末习惯调查的具体开展,使习惯调查这一追求法制本土化的活动又具有了重要的西法东渐意义。

  • 标签: 西法东渐 清末 习惯调查
  • 简介:辛亥革命前后,大量法政杂志纷纷问世,全面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和传播西方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使西方法律知识在中国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促进了国人法律观念的萌发与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这些法政杂志为西法东渐构筑了舶来渠道与生存土壤,西法东渐为中国修律变法提供了法律仿照、移植的条件,为近代中国法律、法学的萌芽、诞生发挥了启蒙与奠基的作用。

  • 标签: 辛亥革命时期 法政杂志 西法东渐
  • 简介:延续了近两千年的中国封建司法制度,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法东渐和清末修律运动的展开,终于全部瓦解。在全国人民反清革命势不可挡、清王朝不得不进行司法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沈家本(1840-1913)等法学界志士,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全方位地移植外国的司法制度和观念,从而开始了中国司法制度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一、清末移植外国司法制度的宗旨在清末修律过程中,对如何改革中国传统的司法体制,如何借

  • 标签: 东渐中国 中国司法 司法化
  • 简介:强力教授(经济法学院)强力,男,汉族,陕西彬县人。1961年10月出生。1983年7月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经济法学院院长、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证券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法学会金融法学研究会会长、陕西省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陕西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 标签: 大学教授 陕西省人民政府 西北政法学院 决策咨询委员会 中国法学会 经济学专业
  • 简介:<正>一提到“法”,西方人马上联想到的是“权利”、“正义”,犹如骑士得到盔甲,为之兴奋,中国人的条件反射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从悬挂着的利斧下走过。这种差异,并不仅仅是资本主义时代开始后的西方与中国的差别,而是早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就有的。这就是法观念的差别。本文正是想对这一差别作一初步探讨。

  • 标签: 法观念 前资本主义 西方人 “正义” 条件反射 “法”
  • 简介:清嘉庆、道光年间,随着鸦片贸易的激增,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形成“银荒”危机。清政府多次查禁官银出洋,效果不佳。林则徐主张禁止鸦片贸易以塞漏卮,但反对闭关政策,认为银币代替银锭是必然趋势,不能强行禁止流通,建议官铸银币并在江苏率先试铸,虽未成功,但成为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

  • 标签: 林则徐 银币
  • 简介:中国和西方国家"各自"提出的"能动司法"、"刑事一体化"、"预审"的含义是不同的。"检察官"称呼的翻译之差别也不容忽视。这些看似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如若不仔细辨别,就会走向中西法律用语误区,继而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误以为两者是同一事物从而将其混同。这在我国法律用语上已经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还是两者存在相同或相似的词条以及翻译的偏差甚至错误。多比较、多研究、多交流、多探讨才是正确的出路,才能走出误区。

  • 标签: 法律用语 误区 词语翻译
  • 简介: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吴乃华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学术作为传教的先导,带来了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科学和哲学思想,影响和启发了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变。耶稣会传教士的东来基督教在唐代已传入中国,称为景教,...

  • 标签: 明清之际 利玛窦 传教士 耶稣会 徐光启 西方学术
  • 简介:中国与西方的法律文化传统,由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而有诸多的不同,分析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中国法律文化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有利于我们吸收各国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力求与国际法律发展接轨.

  • 标签: 中国 西方 法律文化 文化差异 立法 个人权利
  • 简介:如在中国和韩国法律制度中为什么会更多具有大陆法系的因素,这一切均可从近代中韩接受西方法律制度的选择中找到答案,由中国法庭按中国法律审判

  • 标签: 中韩法制 法制变革 西学东渐中韩
  • 简介:澳门是西学东渐的植入点。西方传教士最初到中国传教,都以澳门为第一个落脚点,他们在澳门建立教堂、医院、文化设施,使西方文化首先扎根澳门。澳门是西方文化向中国内地传播的散发点。西方传教士在澳门积累一定经验后,以此为基地,进一步向中国内地渗透,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大量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或翻译西方科技著作,或参与中国的文化活动,如修定历法、园林设计等。澳门是近代中国多次进步政治运动的舆论传播地和依托地。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康有为、梁启超戊戌维新,孙中山反清革命活动,都与澳门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澳门 西学东渐 文化地位
  • 简介:法治文化是法制建设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本文立足陕西实际,在对陕西法治文化的基本特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律信仰、强化公民主体意识、厉行公权约束、弘扬程序正义等方面提出了陕西法治文化建设之基本路径。以期为陕西社会发展提供一点理论借鉴.

  • 标签: 法治文化 建设 思考
  • 简介:<正>《路西法效应》写作30年的奇书、奇事《路西法效应》,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所著。起初关注这本书,是因为该书曾经登上了2010年人民网十大畅销图书榜。推荐词强调了该书是记述监狱的魔幻故事。《路西法效应》给人的传统观念、僵化思想强烈的震撼和冲击是前所未有的,让读者有猝不及防的雷霆万钧压来之感。于是,在感叹、唏嘘之中,让人不得不对照当下自己所赖以生存、可以庖丁解牛的监狱工作,并开始重新审视、重新定位和重新设计。

  • 标签: 监狱 去个人化 人性化 囚犯 实验者 效应
  • 简介:个人道德可以说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司法理论"或"司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道德性是在这一层面进入中国传统"司法"的.而西方学者讨论的所谓的法律的道德性问题完全不同,概括起来是自然法和实证法的冲突问题.可以将中国传统社会案件审理中所涉及的道德称为"司法者的道德性",将西方法理学强调的道德称为"法律或司法的道德性".

  • 标签: 法律 道德 司法者的道德性 法律的道德性
  • 简介:本文试图利用新史料,对近代以来福建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社会观念所产生的变迁及其动力作一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具有"野蛮"与"文明"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对近代福建社会变迁也产生了双重影响.

  • 标签: 福建 社会结构 社会风俗 社会观念 变迁
  • 简介:阿拉伯哲学的诞生基于古希腊哲学的东渐,古希腊哲学与伊斯兰思想的融合而产生的阿拉伯哲学在文艺复兴时期又重新点燃了欧洲人对哲学的兴趣,照亮了西方哲学发展的道路。

  • 标签: 阿拉伯哲学 古希腊哲学 东渐 西传
  • 简介:中国和西方社会在法律发展史上具有较大历史落差。西方社会具有较清晰的法治线索,法治思想、立法活动、司法过程等诸多方面的启蒙和发展均早于中国,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现代法治体系。中国法治思想数千年来一直纠缠于礼与法的斗争之中,立法粗疏,诉讼过程专横,使现代法治的形成具有诸多先天不足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国情特徵,不可类比西方,更不可模仿或全盘照搬英美,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

  • 标签: 中国 西方 法律发展 比较 启示
  • 简介:<正>中国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制建设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困扰数代仁人志士和知识分子的大课题,更是近年来致力中国法律现代化建设的学人们所极为关注的热门话题。由于中西法文化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法制史、思想史、文化史,而且还要涉及到法理学、哲学等诸多领域,其所需知识范围之广、研究难度之大共所周知。法学界以及史学界真正能够深入、系统研究中西法文化的著作一直阙如。南京大学法律系青年学者张中秋的新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是目前国内一部系统研究中西法律文化的著作。该书名之曰“比较研究”,从法的形成、法的本位、法的文化属性、法与宗教伦理、

  • 标签: 中西法文化 文化比较研究 法制建设 中国传统法文化 法律文化 系统研究
  • 简介:从八十年代起,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法学界亦不示弱,法律文化的研究也步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一批兼有中西法律文化扎实功底的学者开始力图从不同的角度致力于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此间一批很有价值、很有影响的论著问世(如梁治平先生的《法辨》、张中秋先生的《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等)。前不久,

  • 标签: 中国法律文化 文化比较研究 八十年代 中国法制现代化 通论 西方法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