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前把多层次和多向度的人身强制做法塞入一个法案之中,不如终止《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的草拟,通过司法层面的犯罪化将已故意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且有再犯之虞的人纳入刑法调整;借《禁毒法》改变原有强制隔离戒毒格局,促使劳动教养退出现制;将工读教育和精神病人的强制治疗交由教育法和医疗法调整;尽可能考虑运用综合抑制手段而不宜匆匆确认对特定出狱人的收容处分。

  • 标签: 违法行为 司法犯罪化 强制戒毒 立法选择
  • 简介:作为中国特殊历史产物的劳动教养制度,长久以来在对象范围、审批程序、期限和管理方式等存在比较明显的制度性缺陷,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的同时,意味着我国劳动教养时代的正式终结。但是对于劳动教养的后续讨论并未终止,如何更好的保护人权、健全法治,完善刑罚与治安处罚之间的空白地带,就需要进一步确立“违法行为矫治”的独立法律地位,明确违法行为矫治的基本性质,制定一部违法行为矫治法,进而在整个社会治安制裁体系中,将违法行为矫治法与刑法和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协调设置,更好的完善我国社会治安制裁体系,保障社会秩序稳定。

  • 标签: 违法行为矫治 刑罚目的 刑法结构
  • 简介:通过采用MMPI量表对200名戒毒人员进行测量,并以社会支持量表等六个量表对其中100名吸食新型毒品戒毒人员进行测验,发现吸食不同毒品类型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中的疑病、抑郁、躁狂、精神分裂等八个方面因子分差异显著。对吸食新型毒品戒毒人员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其社会支持、原生家庭、情绪、认知、戒断时间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预测作用,解释率达81.8%。据此,本文从情绪、认知、行为、社会支持、原生家庭、戒断时间六个方面探讨吸食新型毒品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提出矫治对策。

  • 标签: 新型毒品 影响因素 心理行为特征 矫治
  • 简介: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正面临一次重大变革,本文从心理学角度解析了劳动教养制度转变为违法行为矫治制度关键点——用人格矫治替代强制劳动,说明了心理学在此次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心理学在劳教人员分类、违法行为矫治及教育矫治质量评估涔系中的应用。

  • 标签: 劳动教养制度 心理学角度 行为矫治 违法 人格矫治 制度转变
  • 简介:由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所长狄小华博士撰写的专著,21世纪法律心理学系列丛书之一的《罪犯心理矫治导论》一书,已经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发行。

  • 标签: 心理矫治 矫治导论 罪犯心理
  • 简介:一、学校恐怖症的含义与表现恐怖症是指在某种特定处境或与人交往时个体发生强烈恐惧感,采用主动回避方式来解除焦虑不安,患者明知恐惧不对,又无法控制,为此,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 标签: 旷课 小朋友 上学 学校恐怖症 学习 交往
  • 简介: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犯罪分子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组织的协调下,在确定的法定刑罚执行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其基本特点是立足于社区、依赖于社区,强调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从而使罪犯在不与社会隔离的情况下实现其再社会化。

  • 标签: 非监禁刑 社区矫治 现状 缺陷 建议
  • 简介:青岛市实施的矫治回归“一体化工程”是对狱所教育改造与社会安置帮教良好衔接的有益探索。一体化工程强调狱所矫治与回归社会两大基本环节的对接与协调,同时涉及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与社会力量的对接与协调,以及行政机关内部职能的协调运作。一体化工程体现了矫治与回归的逻辑关系:矫治职能与回归职能的逻辑、矫治能力与回归能力的逻辑以及矫治主体与回归主体的逻辑。一体化工程关注人权,关注社会特殊群体的人格尊严,突出了政府执法方式的人性化转变。一体化工程的有效运作,需要赋予司法行政机关相应的权力,同时社会也必须形成宽容和接纳的文化态度。

  • 标签: 一体化工程 矫治 回归 行刑社会化
  • 简介:流浪儿童长期处于城市化边缘,缺乏约束管教,流浪生活经历使他们长期处于犯罪亚文化的不良影响之中,极易形成犯罪人格,各种越轨行为也很难矫治。应设立少年警察制度,及时发现辖区内拐骗(卖)儿童案件,办理辖区内被解救儿童违法犯罪案件以及虞犯少年的矫正与保护,从而切实解决流浪儿童回归社会的问题。

  • 标签: 流浪儿童 越轨 越轨行为矫治 少年警察制度
  • 简介:在推进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有不良行为青少年大多处于“家长管不了、老师很难管、社会很少管”的状态,是向违法犯罪转化的主要群体,也是工作的重点、难点。为此,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省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努力把握该群体特点规律,着力推进分类分层次教育矫治,初步打造了针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一体化、链条式、综合化教育矫治工作体系,并形成了几点思考。

  • 标签: 有不良行为青少年 “阳光班级” 教育矫治 标签化
  • 简介:  2. 社区矫治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我国监狱工作的要求,  社区矫治是现行刑罚执行工作的一项新探索,在探索社区矫治工作中

  • 标签: 工作认识 矫治工作 社区矫治
  • 简介:5月28日下午,上海市首家从事矫治青少年网络沉迷和依赖的专业社工服务机构_匕海阳光青少年网络矫治社工师事务所在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园正式揭牌。该事务所由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出资成立,旨在运用科学化、人性化、个性化的矫治方式,帮助青少年有效预防和逐步戒除网瘾。

  • 标签: 上海市 矫治 社工 网瘾 青少年事务 机构
  • 简介:艾滋病罪犯的逐年增加,给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艾滋病罪犯常见的焦虑、恐惧、沮丧、抑郁、易怒、对抗等心理问题,是我们应该关注和干预的重点,对艾滋病罪犯的心理矫治应有适合于心理特征的措施,同时,应加强研究,创建艾滋病罪犯心理矫治新模式。

  • 标签: 罪犯 艾滋病 心理矫治
  • 简介:<正>针对暴力型犯罪少年的心理特点,我们认为宜采取以下矫治对策:一、心理距离缩短法。犯罪少年由于他们的特有经历及这次被判刑所遭受的打击,一般对所有人都持怀疑态度,不讲真心话,不信任管教干部,这显然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 标签: 犯罪少年 心理矫治 暴力型 矫治对策 行为规范 思想教育
  • 简介:为了使违法犯罪少年的心理矫治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应当根据违法犯罪少年个体的社会化程度、社会成熟度、亚文化影响度和是否有人格变态和心理障碍等情况采用不同的心理矫治方案和方法.本文根据国内外心理矫治工作者的经验,总结了七类违法犯罪少年的心理矫治方法.

  • 标签: 心理矫治工作 违法犯罪 根据 社会化程度 亚文化 应当
  • 简介:<正>"泛假心理"是一种畸形心态,其特征是以消极悲观的态度看待虚假现象的存在,并接受关于虚假现象的炒作与张扬,把属于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虚假问题泛化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进而用怀疑一切的思维定势去研究市场、观察生活,使社会管理领域弥散着一种诚信缺失和信任危机。"泛假心理"的存在不仅危害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而且严重吞噬着部分社会成员的道德良知,使人们在善恶、

  • 标签: 观察生活 道德良知 消极悲观 诚信规范 文化生活 约束机制
  • 简介:由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主办的“罪犯矫治的社会参与研讨会暨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成立揭牌仪式”于2002年4月12日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司法部监狱管理局、中国监狱学会回归专业委员会、司法部犯罪预防研究所、江苏省检察院、江苏省司法厅、江苏省监狱管理局、江苏省监狱学会、南京监狱、江苏省少管所和香港监狱团契、香港城市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及实际部门的领导出席了这次研讨会。

  • 标签: 中国 “罪犯矫治的社会参与”研讨会综述 社会力量 犯罪预防 矫治工作
  • 简介:心理矫治工作在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各项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制隔离戒毒中的心理矫治工作存在着心理矫治无用论、心理矫治与教育矫治等同论和心理矫治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论等误区。我们应依据实现戒毒人员的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和自我重建的心理矫治目标,构建合理的强制隔离戒毒心理矫治机制。

  • 标签: 强制隔离戒毒所 心理矫治机制 心理治疗
  • 简介:目前,江苏省镇江市7个辖市区都成立了专门的心理矫治中心工作室,实现了心理矫治志愿者全覆盖。近年来,镇江市司法局始终紧抓心理矫治工作,专门出台《镇江市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志愿者服务暂行办法》,建立了一支拥有79人的具有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心理矫治志愿者队伍,

  • 标签: 心理矫治工作 志愿者服务 镇江市 全覆盖 江苏省 志愿者队伍
  • 简介:在监狱,应用于罪犯心理矫治活动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叙事疗法取得的效果很明显,在国外已被广泛地运用。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罗杰斯式的积极倾听、艾里斯的REBT相比,叙事心理治疗更加直接、深入、人道,因此叙事疗法很适合罪犯的心理矫治

  • 标签: 罪犯心理矫治活动叙事法监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