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据台湾《时报周刊》报道:1962年,中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台湾情报机关为配合蒋介石反攻大陆计划,策划了一系列破坏行动,其中代号为“湘江计划”的行动,就是在金边谋杀刘少奇主席,这是台湾情报机关在美国与南越情报机关联合策划达三年之久的暗杀行动。在事过30多年后,当时派遣到柬埔寨执行任务的,现年81岁的台湾情报局特工张霈艺才出面公开当时的具体行动。据张霈艺回忆,由于他是越南华侨,对东南亚一带比较熟悉,由情报局长叶翔之向班主任蒋经国举荐,到柬埔寨发展情报网站,执行“湘江计划”,张霈艺即被任命为“高棉组长”。“到柬埔寨执行暗杀刘少奇计划,是当时蒋经国先生特别召见我们当面目谕,还有召见手令,我们共去了4

  • 标签: 刘少奇 柬埔寨 情报机关 手榴弹 台湾 蒋经国
  • 简介:刘少奇为何被打倒?“文革”开始前夕,刘少奇在探索中国如何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问题的过程中,同毛泽东发生了尖锐的意见分歧。刘少奇认为,当时农村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矛盾,而是“四清与四不清”的矛盾。毛泽东认为。这是非马克思主叉的。刘少奇不同意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提法,毛泽东认为这是在槁“独立王国”。刘少奇主持中央会议通过的“5.16”通知,锋芒直指他自己。“炮打司令部”虽然未点名,但时人都明白所指是谁。多少事,人力难挽。事态发展,并非毛泽东的初衷。

  • 标签: 刘少奇 毛泽东 工作组 大会议 陈伯达 文化大革命
  • 简介:“文化大革命”中的“刘少奇案”,是这场浩劫中牵涉面最广、受害人职务最高、后果最为严重的案件。为了打倒刘少奇,受江青、康生、谢富治三人操纵和指挥的“中央专案审查小组”,于1968年10月18日提交《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给刘少奇扣上了三项罪名,其中最阴险的罪名是把刘少奇打成叛徒。后经查明,所谓“罪证”完全是用刑讯逼供、弄虚作假等手段制造出来的伪证。那么,诬陷刘少奇的“罪名”从何而来呢?这还要从刘少奇在奉天被捕的那段历史说起。

  • 标签: 刘少奇 奉天 “文化大革命” 审查报告 刑讯逼供 受害人
  • 简介:七千人大会结束后的第14天,1962年2月21日,刘少奇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会议连续开了3天,除毛泽东、林彪外,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成员和中央经济部门负责人共16人参加会议。会议是在中南海西楼会议室召开的,史称“西楼会议”。关于这个会议,历史见证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袁宝华说,西楼会议让人服了一副清醒剂,

  • 标签: 刘少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七千人大会 部门负责人 历史见证人 毛泽东
  • 简介:文章认为,刘少奇同志是党内认识到政治体制存在弊端的极少数之一,并为此作出了艰辛的努力。刘少奇同志关于加强监督的许多观点,至今熠熠闪光。主要有:应大张旗鼓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应加强党内的制度建设;应高度重视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作用;主张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党内要有公开的“反对派”;主张加强新闻监督。

  • 标签: 刘少奇 监督思想
  • 简介:外交部最近解密的部分档案中披露,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曾两次出访苏联,就新中国成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与斯大林及苏共中央领导人进行多次会谈和商讨。会谈取得了很大成功。

  • 标签: 斯大林 刘少奇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中央领导人 外交部
  • 简介:刘少奇两访苏联黄峥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新中国建立前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最现实、最重大的课题。尽管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他国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且应当借鉴。为了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建立好党与党、国与国之间的良好关系,也为了争取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 标签: 刘少奇 斯大林 中共代表团 毛泽东 王稼祥 向社会主义过渡
  • 简介:刘少奇同志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那鞠躬尽瘁、忘我工作的精神。他办起公来,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就是节假日,也很少休息。平时,他经常熬夜工作到夜深,肚子饿了,就把中午和晚上剩下的饭菜放在电炉上一热,当作夜宵。工作十分忙碌时,就彻夜不眠。有一天下半夜,因劳累过度,他不知不觉地打起瞌睡,头碰到办公桌角上,

  • 标签: 劳累 熬夜 夜宵 休息 平时 过度
  • 简介:艰苦朴素,严于律己,是刘少奇一贯坚持的生活作风,这表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表现在很多细节当中。铺上又撤掉的地毯刘少奇办公室内的地板是木制的,楼梯和走廊都是水磨石的。时间长了,地板和楼梯被磨得光滑,走路时稍不注意就可能摔倒。随着他年龄增大,工作人员的这种担心与日俱增。

  • 标签: 刘少奇 王光美
  • 简介:1941年10月3日,远在苏北担任中共中原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收到中央的电报,通知他速返延安,并参加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次年3月19日,刘少奇从苏北阜宁单家港出发,踏上了回延安的漫漫征途.此后,刘少奇一行行程数千里,途经苏、鲁、豫、冀、晋、陕六省,一路餐风宿露,历尽艰险,终于1942年12月30日抵达延安.后来,人们把刘少奇的这次远行称为"小长征".

  • 标签: 刘少奇 延安 1942年 江苏
  • 简介:刘少奇的经济思想主要有巩固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稳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尊重经济规律、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全面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积极探索经济体制改革和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等内容.其主要特点是:着眼于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尊重群众的意愿,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刘少奇的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经济思想与列宁经济思想之间的中间环节,是马列主义经济思想与新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 标签: 刘少奇 邓小平 经济思想
  • 简介:1961年,刘少奇到湖南搞调查,住在一个养猪场的饲料房里。当时是“三年困难”时期,身边的工作人员想找点稻草给他铺床都找不到。产水稻的地方没有稻草,这种情况使他感触很深。一天,他散步走到住地后面的山上,看到一些已经风干了的人粪,就过去用脚搓开,仔细检查了一下,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看,这里面没有多少粮食,农民吃饭已经成了问题。”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刘少奇又专门在农民吃饭的时间,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到农民家去查看。有一次,他亲眼看到农民吃树皮、草根等代食品,沉默了半天,没说一句话。还有一次,他看望一位患了水肿病的农民,语调低沉地说:“我对不起你,对不起大家,搞得大家没有饭吃。”这次调查,刘少奇掌握了大量真实情况,回到长沙,写出调查报告,叫人连夜坐飞机送给毛主席,为后来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做准备。(摘自《党史信息报》)刘少奇搓粪察民情

  • 标签: 刘少奇搓 察民情 搓粪
  • 简介:1933年初.刘少奇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担任中华苏维埃全国总工会委员长。汀州当时是苏区惟一的市,工人特别多,工会工作比较好。于是,刘少奇经常到汀州市检查指导工作,因而对整个闽西的情况也就比较了解。1934年7月,中央决定调他出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 标签: 刘少奇 中央苏区 检查指导工作 全国总工会 中华苏维埃 工会工作
  • 简介:在注重倾听基层意见和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方面,刘少奇堪称楷模。他没有忘记,进城的时候,毛泽东说过,我们是进京赶考,要能考上。为了保持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作风,必须时刻了解下情。为此,20世纪50年代初,刘少奇在故乡建立了由儿时好友和社队干部作农民通讯员的"通讯小组",请他们经常向自己反映农村的真实情况。黄端生、成敬常、王升平都是他的农民通讯员。这种国家主席与普通农民之间的通信往来一直坚持到60年代,架起了一座互通有无、倾听民众心声的独特桥梁。

  • 标签: 刘少奇 农民通讯员 真话 调研 优良作风 战争年代
  • 简介:“文化大革命”初,当斗争的锋芒直指刘少奇时,周恩来一直努力以组织原则说服造反派,不要随意揪斗刘少奇,以免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后来,“文化大革命”施虐全党全国,刘少奇首当其冲,蒙受奇冤。周恩来已是无能为力,在大势所趋之下,也不得不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他为此也为没能保护好刘少奇而深自内疚。

  • 标签: 刘少奇 周恩来 “文革” “文化大革命” 组织原则 造反派
  • 简介:抗战文艺,是动员、团结、鼓舞人民投身抗日的重要方式,也是打击日寇、削弱敌人意志的精神武器。刘少奇对此非常重视,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有力地推动了华中的抗日斗争。

  • 标签: 刘少奇华中 华中抗战 抗战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