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共计82项条款,对实施了近20年的预算法(以下简称旧法)进行了修订完善.修订后的预算法(以下简称“新法”)共计101条,比旧法的79条增加了21条.相对于旧法,新法从体系、内容和监督的强度上都明显有了很大的改进.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简称 旧法 修订 审议
  • 简介:元丰改制之后,宋代中央财权被御前、户部、朝廷三方分割,北宋朝廷所管的元丰库、大观库,以及南宋朝廷所管的左藏南库、左藏封桩库,一度侵及中央财权,但内藏财政并没有因中央财政三足鼎立而有所弱势化。元丰库、大观库赋入上尽管接近内藏库,但财政性质更多体现在朝廷或宰相财库上;左藏南库、左藏封桩库名义上由朝廷主管,但支助内藏或近乎内藏的财政支出,则突显出内藏财政的性质。从北宋中央第三类财库的出现,到南宋中央财库三足鼎立的弱化,恰恰与内藏财权不断膨胀的脉络一致。

  • 标签: 宋代 中央财政 内藏财政 财权分割 财政变迁
  • 简介:指纹识别是一种最为成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刑侦、安防等领域的身份认证工作。针对指纹算法相关试验中样本数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问题,以等错误率及其对应相似度值作为衡量指标,基于较大规模指纹样本库生成的不同规模试验样本库,进行试验分析,以期对后续相关试验选择样本数量这一基础情况提供参考。

  • 标签: 指纹识别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指纹算法试验 样本数量
  • 简介:在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财政预算的法治化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而要真正充分实现财政预算的法治化,就必须准确把握预算法的双重法律属性。预算法具有经济法与宪法的双重法律属性,两方面的属性统一于当前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之中。充分认识并把握预算法的这种双重法律属性,对于科学构建预算法理论体系、合理安排我国预算法中的相关制度、妥善解决预算法实际运行中的各种实践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预算法的双重法律属性,财政预算法治化就是要分别在宪法层面和经济法层面加强财政预算法律制度完善。从立法的角度来看,在宪法和经济法的框架体系之内,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财政预算法治化路径,应当是我国今后财政立法工作的努力方向。

  • 标签: 国家治理 预算法 双重法律属性 宪法 经济法
  • 简介:在审判实践中,行政机关提交的证据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人民法院不得不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从而自发形成了一项非正式制度。它在运行中呈现四个特点,即证据存在问题的案件比率高、适用补救的案件数量多、问题补救以法院动仪居多、以补救程序性问题为主。这一非正式制度之所以在实践中大行其道,主要是这一机制符合社会的需求、有利于降低社会成本、符合比例原则、符合一般法律精神。但是在实际运作中,这一非正式制度存在认定标准混乱、补救依据缺失、补救程序不一、补救效果模糊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为此,我国应当在坚持社会接受、诉讼经济、程序底线、明确统一四个原则的基础上,从立法层面明确问题证据的认定标准、问题证据的外延、问题补救时间、问题补救动仪主体、补救方式以及补救效果,从而不断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

  • 标签: 行政诉讼 瑕疵证据 补救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