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义是弥久常新的议题,随着“环境时代”的到来,正义也被赋予新的含义.环境正义成为环境时代的正义范式。环境是社会建构的,环境问题的真正根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非正义性。环境正义主张所有地区与人群包括弱势群体有免于遭受环境损害的自由,有对干净的土地、空气、水和其他自然环境平等享用的权利,经由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达致可持续发展以提升民众的福祉。因此,环境法学研究应当走出“全称命题”与“重自然轻人类”的传统路径,其范式应当转移到环境正义议题。

  • 标签: 环境正义 范式转移 地区与群体差异 环境损益分配
  • 简介: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中国生态外交实践的启蒙之旅。中国代表团在会议期间开展了积极的外交实践,不仅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抨击帝国主义的生态殖民扩张,还阐明了中国环境问题中的立场和观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在"左"倾思潮的禁锢下,中国对于生态外交的理论准备略显不足,而且很多论断中带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这使中国错失了更好地与发达国家交流合作的机会。无论如何,这次会议为闭目塞听的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直接推动了国内环保事业的发展,拓展了中国在国际政治和环境舞台上的外交空间。

  • 标签: 生态外交 人类环境会议 环境保护
  • 简介:多数韩国人对中国中国人的印象是认为中国中国人具有“威胁性”.其重要的原因当然是中国的经济、军事和国际影响力的快速增长.然而,中国的佛教却是能让韩国人心动的“魅力因素”,韩国佛教信徒一直对中国佛教有着非常好的印象.通过佛教交流向韩国民众展现中国中国人的魅力十分必要.

  • 标签: 佛教交流 中国人 国际影响力 韩国人 中国佛教 威胁性
  • 简介:环境公益诉讼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公益起诉

  • 标签: 公益诉讼 环境公益 诉讼初探
  • 简介:环境危机表面上看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其实质是人性异化的恶果。人性异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而这两种关系的异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自然资源的透支与对自然的污染。人性危机得不到拯救,环境危机就无法根除。马克思最注重人性的解放与发展,指出人性解放的根本途径在于破除私有制与掌握人性的活动规律,过与自然规律相协调的生活;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以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为目的,这对于遏制人性异化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

  • 标签: 环境与心灵危机 人性异化 拯救人性
  • 简介:环境史目前已成为一门热学,从全球环境变化的角度来审视这门学问,一定会有不少的启迪。环境史研究有几个重要问题值得关注:一是研究的对象,环境史研究中最基础的工作是廓清自然环境的变化,进一步讨论人类社会与变动着的自然环境间的关系;二是学科属性,环境史从属历史学范畴,"史"是历史学占优势的论述概念,环境史主要依赖文献记载进行研究;三是环境史研究的内容,可归结为三大命题,即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文献记载的特征和分析方法;四是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传统的研究手段、理念都不敷应用,这需要从其他学科(包括理科)借助新概念和新手段,才能促使环境史发展成熟。

  • 标签: 环境史 全球变化 理论方法
  • 简介:从自然概念的哲学特征,科技的生态学转向,进而上升到对环境哲学的思辨探讨,环境的哲学化与哲学的环境化相互融合。清华大学卢风教授2011年出版了环境哲学的最新力作《人、环境与自然》一书。该书认真梳理人、环境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探讨环境的生态维度与亲自然之科技的可能。立足于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个体主义思想的反思,卢风教授着重批判了背离自然的现代性观念。毕竟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不仅与科技自身的缺陷有关,而且与人们没有意识到科技自身的缺陷以及在历史文化中形成的不恰当科学技术观念和离弃自然的道德感有很大关系。因此用生态技术"赞天地之化育",促进科技的生态学转向也是环境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此书还以生态思维的环境哲学为立足点,论证了人类中心主义与个体主义的根本性错误,并提出一种新的自然主义,即超验自然主义。

  • 标签: 环境的哲学化 《人、环境与自然》 超验自然主义
  • 简介:中国青年》杂志从1923年走来,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历史最悠久的、迄今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级大刊。她以推动社会前行、服务青年成长为已任,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青年的主流阵地。其读者定位为各界别主流青年,并在党、政、军、群团机关和在校大学生中有稳定读者群。

  • 标签: 中国青年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始终影响着中国外交,中国千年外交也反过来影响和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天下情怀,"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理藩大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满招损、谦受益”的处事原则,至今对中国外交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外交 仁义礼智信 处事原则 和为贵 君子
  • 简介:随着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公共外交在外交全局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大大提升,已经成为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日本八年的执教效果明显,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和培育新一代年轻人之间的相互友好.期待今后在新形势下能有其他更多的退休外交官走向外国大学讲堂,从事公共外交,大力宣讲中国,并取得更大成果.

  • 标签: 中国形象 中国文化 日本大学 传播 公共外交 国际形势
  • 简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目前宾阳县人才发展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认识不够、投入不足、措施滞后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必须在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服务环境、舆论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信息环境上采取措施,确保宾阳人才发展壮大。为“打造民营经济强县、构建现代化商贸名城、建设宜居宜业中等城市”提供人才支撑。

  • 标签: 宾阳 人才 发展 环境
  • 简介:省环保厅以"四减五制"为突破口,以"两最"为目标,对行政审批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下真功,治庸问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审批事项在"少"字上下功夫。治庸问责工作开展以来,省环保厅迅速组织开展行政审批事项清理活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现在执行的,特别是涉及到企业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备案事项等进行集中清理。

  • 标签: 优化环境 环境真功
  • 简介:<正>根据省委、省政府"美好城乡建设行动"的要求和统一部署,常熟市在去年城乡大环境综合整治基础上,结合今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全面启动了全市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并取得初步成效。近日,常熟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全市村庄

  • 标签: 环境整治 综合整治 整治目标 城乡建设 环境卫生 城乡一体化
  • 简介:沉痛悼念我刊编委江伟教授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新中国民事诉讼法学奠基人之一、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司法部公证律师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杂志编委江伟同志,于2012年9月15日7时2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江伟教授多年来一直担任我刊编委,对我刊的发展和建设给予诸多关心和指导。

  • 标签: 中国法学会 专家咨询委员会 民事诉讼法学 最高人民检察院 纪事 中国人民大学
  • 简介:近年来,中国外交本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战略,依据“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联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塑造出极为有利的区域环境。这其中,经济外交功不可没。

  • 标签: 经济外交 中国周边 相互依存关系 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中国家 中国外交
  • 简介:中国好声音”热闹了一个夏天.终于沉寂下去了。随着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开.一种新的呼唤又在酝酿,那就是“中国好文章”。因为诺奖是一个最有影响力的示范.它会激发人们对文字魔力的追寻.因为我们的好文章太少了,实在太少了。

  • 标签: 文章 中国 诺贝尔文学奖 影响力
  • 简介:公司环境责任是公司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不论是从法经济学的“效率”观来分析,还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虑,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与其营利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然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我国却很少有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环境资源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并具有外部性,需要以开征环境税的方式将公司污染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来强制其履行环境责任。我国现阶段可以选择征收以排放物为基础的环境税,在税制构建方面要考虑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征收管理等问题,以期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税制。

  • 标签: 环境责任 环境税 法经济学 制度构建
  • 简介:当代中国法存在于一个实行着两种政治、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内,三种法系风格兼备,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四地各有独立的法律体系,并在四个法域中分别适用各自的法律。中国四地不同的法律的未来,在全球地域化中,当是走向一种新的中国法圈,它既是民族国家的,又是“溢出国家”的地理性的,具有一元的现代法律理念,应透射出强烈的沟通理性。

  • 标签: 中国法圈 一国四法 法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