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硬质麦粒的总含量一般比相应的粉状麦粒高。对于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的大麦来说,它的β-淀粉酶活性与硬质的多少,总含量的高低以及总的盐溶蛋白和醇溶蛋白的高低相关。β-淀粉酶活性与这些参数之间的内在关系表明:大麦的β-淀粉酶含量不仅反映出品种间的基因差别,而且反映出蛋白质种类和麦粒结构的不同。尽管如此,制麦期间麦类谷物的β-淀粉酶酶含量还是不能作为麦类谷物β-淀粉酶活性强弱的指标。

  • 标签: 大麦颗粒 Β-淀粉酶 酶活性 硬质麦粒 粉状麦粒 蛋白质
  • 简介:【目的】建立面粉中尿素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法。【方法】样品用75%乙醇超声提取尿素,经过高速离心后,提取液在酸性条件下,与9-羟基吨反应产生具有荧光特性的吨基脈,米用AlltimaC18HP高纯度硅胶基质的色谱柱进行液相分离后,在激发波长为213nm、发射波长为308nm的条件下,用荧光检测器进行定量检测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检测器 尿素 面粉 测定 超声提取
  • 简介:目前,人们已经可以利用蛋白质、肽以及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定量测定出复杂食品体系中的含物含量。这些方法中,主要是光谱法。但是由于浊度的干扰,该分析法仅限于测定可溶性含量。在干酪制品中,如在切达干酪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的形成可以表示出蛋白水解程度,而且干酪中风味物质及其前体物质的形成,以及干酪的质地都与蛋白水解有关。因此,快速准确地测定干酪蛋白质、多

  • 标签: 干酪 蛋白水解 风味物质 快速测定方法 食品 前体物质
  • 简介:采用流动注射次溴酸法测定江河水和海水中的氨,将其实验条件进行优化,改变氧化液的用量、进样体积等条件,可以更好提高测定的灵敏度和精确度。对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400μg/L,检出限是2μg/L,相对标准偏差(连续进样11次)是0.36%。

  • 标签: 注射流动分析 氨氮测定 次溴酸法
  • 简介:总结分析了制革废水氨的真正来源,介绍了制革废水高浓度氨处理技术,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 标签: 制革废水 氨氮 技术
  • 简介:利用活性炭、双氧水对一种新合成的-磷系阻燃型复鞣剂进行脱色研究,选择脱色剂用量、脱色pH、脱色温度、脱色时间作为四个影响因素。通过试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分别为:活性炭用量0.12g/mL,pH3.5,脱色温度55℃,脱色时间0.5h,脱色率可达56.6%;V(双氧水)/V(试样)=1∶2,脱色温度50℃,脱色时间1h,脱色率可达73.5%;经过活性炭脱色处理后的阻燃复鞣剂在复鞣皮革的手感、丰满度以及柔软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与空白组相比,皮革的氧指数提高,达到最大烟密度的时间延迟,最大烟密度降低;而经过双氧水脱色的复鞣剂则效果欠佳。

  • 标签: 活性炭 双氧水 脱色 阻燃型复鞣剂
  • 简介:自动定仪是蛋白分析中常用的仪器,本文介绍了FOSS2300型自动定仪的常见故障,并对故障可能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介绍了几点在自主维修仪器方面的知识与经验。

  • 标签: FOSS 2300型自动定氮仪 故障现象 原因分析 排除方法
  • 简介:研究了麦草乙醇法蒸煮工艺中坍塌空间对乙醇蒸煮工艺的影响,并对用充方式能否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充蒸煮实验.结果表明:初始无料空间和坍塌空间对蒸煮的成浆质量有很大影响,随初始无料空间的增大及坍塌空间的产生,成浆的质量降低,蒸煮均匀性也降低.通过充实验表明: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乙醇的挥发,使成浆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蒸煮的均匀性得到改善.

  • 标签: 麦草 乙醇制浆 初始无料空间 坍塌空间 成浆质量 充氮
  • 简介:[概述]现在众多厂家测定麦芽可溶性使用的仪器方法不尽相同,但其原理都是凯氏定法.本文介绍建立在凯氏基础上的一中新方法--分光光度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其操作更简便、快速,适于大批量快速检测的需要.

  • 标签: 光度法测定 分光光度法 可溶性氮
  • 简介:用0.2%~0.6%硫酸铵辅助乙酸-乙酸钠(HAc-NaAc)或柠檬酸-柠檬酸钠(CA-SC)复配物对浸灰牛皮进行脱灰,考察了少氨脱灰的实用性。结果表明,仅用0.2%硫酸铵辅助脱灰,就能显著提高HAc-NaAc和CA-SC在裸皮内的渗透速度,将脱灰时间从2h以上缩短至40min。少量硫酸铵与HAc-NaAc或CA-SC配合使用,可以改善脱灰液的pH缓冲性和裸皮的脱钙效果。此外,即使添加0.6%硫酸铵辅助无氨脱灰材料脱灰,脱灰废水的总浓度也能比3.5%硫酸铵脱灰降低75%以上。因此,合适的少氨脱灰技术,既能保持与传统铵盐脱灰法一致的脱灰效果及易操作性,又可以大幅度降低总排放量。

  • 标签: 制革 脱灰 无氨脱灰剂 铵盐 氨氮
  • 简介:目的:探讨植物乳杆菌LpT1和LpT2对大鼠体内血清胆固醇含量的影响。方法:将高脂血症的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进行灌胃。A、B、C和D组分别灌胃菌株LpT1、菌株LpT2、洛伐他汀和蒸馏水。灌胃28d后,断尾采血,分离血清,分别测定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结果:饲喂高脂饲料7d后,成功构建出高脂血症大鼠模型。植物乳杆菌菌株LpT1和阳性对照洛伐他汀降胆固醇效果极其显著(P〈0.01),菌株LpT2次之(P〈0.05),而阴性对照水几乎无降胆固醇效果。结论:本研究结果为明确植物乳杆菌体内降胆固醇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 标签: 乳酸菌 降胆固醇 大鼠 高脂血症
  • 简介:通过传统玻片凝集试验对78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型检测,结果将这些沙门氏菌分成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为主的21种血清型,其中沙门氏菌SJTUF10023证实为自凝菌,无法鉴定血清型.利用MLST可以较精确地预测、区分不同血清型菌株,聚类的各个分支与血清型基本呈对应关系(96.2%,75/78),其中有3株沙门氏菌(1株阿贡纳、1株阿伯丁和1株斯坦利)聚类结果与血清型不一致.根据O抗原(rfb基因簇)、H1抗原(fliC基因)和H2抗原(fljB基因)分别设计引物进行PCR反应,并与测序相结合,对78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型测定,结果仅l株伤寒沙门氏菌的H2抗原出现假阳性结果,准确度达98.7%(77/78),且编号为SJTUF10023的自凝菌被鉴定为鼠伤寒沙门氏菌,说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快速检测沙门氏菌血清型,有望在沙门氏菌血清型鉴定中成为替代传统血清分型的方法.

  • 标签: 沙门氏菌 血清型 PCR检测
  • 简介:实验研究了红米红色素对D-半乳糖致衰小鼠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通过连续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来建立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并从第2周起在注射D-半乳糖的同时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红米红色素溶液,6周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的T-AOC、SOD、CAT、GSH-Px活性、MDA含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小鼠相比,红米红色素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血清的T-AOC以及SOD、CAT、GSH-Px活性,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MDA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红米红色素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来提高D-半乳糖致衰小鼠的抗氧化能力。

  • 标签: 红米红色素 抗氧化能力 D-半乳糖 血清
  • 简介:本文报导了从176件急性腹泻粪便标本中分离的3株类志贺邻单胞菌及血清学分型结果,检出率为1.7%,检出了O10和O39血清型,从而填补了国内新的致人腹泻的类志贺邻单胞菌的O抗原群,其中一株与O1~O50诊断血清不凝集,这一菌株可能是一新的O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了病人与带菌动物间存在着共同的血清型,有可能发生人畜间的传播,造成人兽共患病,带菌动物可因粪便污染水源和环境,可经饮水和食物传播,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应引起广大临床和防疫工作者的重视。实验证实该三株类志贺邻单胞菌具有肠道共同抗原。

  • 标签: 血清分型 类志贺邻单胞菌 急性腹泻病 腹泻粪便标本 共同抗原 带菌动物
  • 简介:为了解赣榆地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人群中低浓度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人群分布及其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特征,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发光分析技术(MEIA)测定8002例健康人群血清HBsAg阳性及其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及其e抗体、(HBeAg、抗-Hbe)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并结合PCR试验结果,确定浓度在5μg/L以下的HBsAg阳性例数,并分析相关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模式.共检出HBsAg阳性369例,HBsAg浓度在5μg/L以下的有85例,占总数的1.06%,占HBsAg阳性人群的23.04%,其中HBsAg浓度在1μg/L以下的38例(44.70%);1~2μg/L的有15例(17.64%);2~5μg/L的有32例(37.65%).对上述低浓度HBsAg人群的5项HBV血清标志物检测获得8种模式,以"HBsAg、抗HBc、抗Hbe阳性"和"HBeAg和抗HBs阴性"模式为主(70.59%);累计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者占91.77%;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只出现在HBsAg1μg/L以下人群中(6.45%).结果显示低浓度血清HBsAg人群不容忽视,提高HBsAg检测灵敏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检测相关HBV血清标志物,对于确定上述人群有帮助.

  • 标签: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健康人群 低浓度 血清 测定 HBsAg
  • 简介:目的对两起副溶血性弧菌(VP)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血清学溯源,分析可疑食品和病人样品中菌株血清型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GB/T4789.7—2008方法,对检出的VP做血清分型、溶血素试验;PCR扩增VP直接耐热溶血素基因(tdh)、tdh相关溶血素基因(trh)和毒素调控基因(toxR)。结果通过增加样品中可疑菌落数量的鉴定,两起食物中毒共检出9种VP血清型,主要有O3∶K6型13株,O2∶K28型6株,O1∶K56型2株,其它各1株;两起食物中毒中分离的27株VP有17株tdh基因检测阳性,与溶血试验结果一致。结论增加可疑菌落数鉴定,有助于VP食物中毒的溯源;虽然O3∶K6血清型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但不同样品来源的VP血清型呈现多样性;副溶血性弧菌tdh基因检测等同于溶血试验来鉴定VP致病性。

  • 标签: 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鉴定 溯源
  • 简介:目的了解宁波市小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血清群分布、产毒素特性及耐药性,为防治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参照GB/T4789.7-2003用标准血清和PCR进行分型,用PCR测定tdh和砒毒力基因;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属于9个血清群,分别为0:4群占33.3%(9/27)、0:3群占14.8%(4/27)、0:2群占14.8%(4/27)、0:11群占11.1%(3/27)、0:5群占7.4%(2/27)、0:1群占7.4%(2/27)、0:7群占3.7%(1/27)、0:9群占3.7%(1/27)、0:10群占3.7%(1/27)。27株副溶血性弧菌的tdh与trh小毒力基因均阴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7株副溶血性弧菌对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头孢类药物都有耐药株出现。结论宁波市小水产品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血清分群多样性,药敏结果多重耐药性的特点。

  • 标签: 弧菌 副溶血性 血清分型 毒力 基因 抗药性
  • 简介:目的在神经管畸形高发地区,观察营养强化面粉干预后育龄妇女血清叶酸、同型半胱氨酸及VB12变化。方法在山西省吕梁地区强化面粉覆盖的10个乡镇和未覆盖的3个乡镇中,选择18~39岁育龄妇女218人,进行营养强化面粉干预研究,干预组155人,食用维生素B1、维生素啦、铁、锌、叶酸5种营养素强化面粉,对照组63人,未食用强化面粉。干预组在食用营养强化面粉20个月后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叶酸、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结果两组血清叶酸、同型丰胱氨酸、维生素B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干预组血清叶酸水平11.1ng/ml高于对照组的8.1ng/ml,干预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2.91μmol/L低于对照组的21.77μmol/L,两组维生素B12都在较低水平,但干预组220.5pg/ml高于对照组173.5pg/ml。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叶酸缺乏率分别为11.9%和6.0%,高同型半胱氨酸率分别为69.5%和24.3%,维生素B12缺乏率分别为61.4%和43.9%。结论两组受试人群普遍存在维生素B12营养缺乏状况;项目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状况;采用强化面粉进行20个月干预后,干预组的叶酸营养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 标签: 食品 强化 叶酸 神经管缺损 半胱氨酸 维生素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