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我国的司法体制在不断的完善改革中,司法鉴定工作也不断地进行着更新与完善,但近年来由于受到相关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司法鉴定机构也在飞速的发展,可以为司法鉴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本文通过对司法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今后的法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法医 临床鉴定 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肋骨骨折是胸外科的常见疾病类型,引发肋骨骨折的因素多样,一般在老年群体中,肋骨骨折的发生率较高,由于老年群体钙元素流失、骨质疏松、骨质软化等情况的存在,所以在正常的活动状态或受到外力影响时可能造成肋骨骨折。但随着肋骨骨折发生率增高,从肋骨骨折伤者的一般情况中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的是,肋骨骨折在青少年群体中也逐渐多发,这与青少年群体受直接暴力因素影响相关。在肋骨骨折发生原因中,由于拳脚或棍棒击打造成的肋骨骨折例数较多,占比达22.92%,由于交通事故造成肋骨骨折的概率最高,达35.42%,所以肋骨骨折的发生原因是多样的,涉及的年龄层较广,不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肋骨骨折发生后,常伴随持续性的疼痛,骨折较严重的伤者,可能损伤肺部,伴随呼吸困难等问题,直接影响伤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上对肋骨骨折伤者的治疗措施一般采用手术治疗,以镇痛、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为主要治疗方针,同时还需要防治伤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

  • 标签: 肋骨骨折 法医临床 鉴定分析
  • 简介:摘要:法医临床学鉴定外伤后骨折,需要考虑伤病关系,通过有效分析伤病关系,可以确保法医临床学鉴定有效开展。外伤性骨折多见于骨质疏松患者,只因其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导致骨强度减弱,因此外伤后发生骨折的危险系数明显较一般人群高。分析绝大多数外伤后发生骨折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因素参与。

  • 标签: 外伤 骨折 法医 临床鉴定 分析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法医临床学鉴定分析患者外伤后骨折的方法。方法:选取某院 2020年10月至 2022年10月收治的 60 例外伤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法医鉴定,并结合影像学检查,判断外伤后骨折情况。结果:60 例外伤后骨折患者中,有 38例外伤性眼眶骨折,占比 63.33%,包括 20 例(52.63%)单纯眶内壁骨折,15 例(39.47%)单纯眶下壁骨折,3 例(7.89%)眶内壁及眶下壁联合骨折;剩余的 22 例患者为胸腰椎椎体骨折,占比 36.67%,包括 18 例(81.82%)椎体楔形明显改变且肉眼可识别到新鲜椎体骨折,4 例(18.18%)有外伤史且椎体变形患者。结论:法医临床学鉴定外伤后骨折,根据骨折发生的原因,有无外伤史的情况下,同时结合 X 线、CT 与 MRI 检查,来提高法医鉴定的准确率。

  • 标签: 外伤后骨折 眼眶骨折 胸腰椎椎体骨折 法医临床学鉴定
  • 简介:摘要:损伤分析作为法医临床鉴定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对于揭示伤害真相、保障司法公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法治建设的逐渐深入,人们对法医临床鉴定的需求日益增加,对鉴定结果的准确性、权威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科技进步推动损伤分析的方法也在不断完善,能够为法医临床鉴定提供更为精细、科学的手段。因此,深入探讨损伤分析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对于提高鉴定水平、推动法医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损伤分析 法医 临床鉴定 应用
  • 简介: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高科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们对法律依赖日益,需要法律制度日益完善,这就推动了法医临床鉴定技术不断完善,将损伤分析用于法医鉴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可以准确分析被鉴定人的情况,分析表面皮肤的创口、内部骨骼等情况。法医病理鉴定也称尸体鉴定,是根据法医病理学理论与技术,通过尸体解剖、外表检查、组织切片、毒物分析等相关问题进行推断和鉴定的过程。

  • 标签: 损伤分析 法医 临床鉴定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如今人们处在法治社会的背景之下,任何工作的开展都讲究公平公正。法医临床鉴定简单来说是指鉴定人利用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来对人体损伤进行鉴别和判断的过程。法医临床鉴定不仅要求结果准确,在整个鉴定过程中还要严格遵守相关程序。但从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看,同一个案件产生的鉴定意见可能是不同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进行鉴定工作时没有对损伤基础、鉴定程序以及相关鉴定时限等予以准确把握,从而导致鉴定意见出现分歧或者是出现鉴定错误的情况。一旦法医临床鉴定无法将伤者的真实受伤情况揭示出来,将会直接影响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同时伤者自身的权益也无法得到维护。

  • 标签: 法医临床鉴定 争议问题 探讨分析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道路交通事故及人身伤害事故也日益增多。鉴于此类案件往往具有一定的司法裁量权和民事赔偿性质,因此,对司法鉴定的技术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法医临床鉴定是司法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结论是否合法直接关系到待审双方的争议解决。法医临床鉴定是司法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鉴定结论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种重要的证据,在客观、准确、合法的基础上,对鉴定结论的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一种在民事、刑事诉讼中普遍使用的一种证据。在法医学鉴定工作中,对图像检测结果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因此,将各种成像手段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提高检验结果的可信度。

  • 标签: 影像学检查 临床鉴定 应用探究
  • 简介:摘要:基层法医临床司法鉴定,作为司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不难发现这一领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鉴定人专业水平的差异、职业道德的不一,以及鉴定标准的不完善等,都是当前面临的现实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可能影响鉴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更可能损害司法鉴定的权威性,进而对社会公正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旨在探讨基层法医临床司法鉴定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为我国司法鉴定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 标签: 法医 司法鉴定 常见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脊柱损伤法医临床伤残等级。方法:随机抽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的脊柱损伤案例80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16例,年龄在19~68岁,平均(35.42±2.31)岁,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两种诊断技术各有优缺点,本次研究中联合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两种诊断技术进行分析,帮助提升脊柱损伤法医临床伤残等级效果,并对最终的实验结果采取概括分析,对两种诊断方法的最终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MS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对骨折类型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多层螺旋CT(MS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脊柱损伤情况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结论: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两种诊断技术各有优缺点,如若联合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两种诊断技术,则可以使诊断准确率、损伤情况及脊柱损伤法医临床伤残等级的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建议推广。

  • 标签: 多层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联合诊断 脊柱损伤 法医临床伤残等级
  • 简介:摘要:现阶段,国家法院毒理协会已经将与血液反应的800 种左右的有毒物质的具体性质以及相关资料进行了明确的规划,并给予了准确的参考资料,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法医毒物的鉴定工作提供了科学、有力的依据。但是在此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规避法医毒物鉴定的风险,并确保其鉴定结果的准确性成为了限制当前法医毒物鉴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对此,相关研究专家必须全面分析法医毒物鉴定中存在的问题,正视其发展趋势,从而才能为法医毒物鉴定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 标签: 法医毒物鉴定 发展趋势 技术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100名自愿参与某院研究且血型相同的健康人群,纳入时间为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实施对比分析监测方法,找出影响患者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风险因素,并且对比健康人群配置于不同比例抗凝剂的血液细胞检测结果,分析室温及时间差异对于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结果 ①正常状态下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均明显高于非正常状态(P<0.05)。②同一室温下放置30min后,健康人群血液细胞RBC、WBC、HGB、PLT均明显低于放置6h后,说明同一室温下放置时间越长其血液细胞形态出现变化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所有指标相比差异明显(P<0.05)。③而放置在不同室温时间的检验结果中,血液细胞的形态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对于检测结果准确度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在进行血液细胞检验时,通过应用不同抗凝比例的样本和不同储存时间放置会导致血液样本细胞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变化,因此在临床进行血液细胞检测时应重视对血液抗凝比例和储存时间的选择,以求尽可能降低对血液样本的影响。

  • 标签: 临床医学检验 血液细胞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如何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从影响检验数据准确性的原因分析入手,并采用循证技术来优化临床检验并总结出循证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重要性。

  • 标签: 临床医学 检验 数据 准确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肋骨骨折的法医学鉴定结果进行分析。 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72例经法医学鉴定肋骨骨折患者,时间为2019年1月-2021年6月,回顾其临床资料,分析和对比早期就诊的临床医学资料与鉴定过程的法医学鉴定资料。 结果 临床医学诊断结果与法医鉴定结果有一定的误差存在。临床医学达到了73.61%的诊断结果准确率,20.83%的漏诊率,5.56%的误诊率。鉴定过程中采用丰富的影像学图像,通过三维重建、多排螺旋 CT 扫描等技术的结合,能将误差鉴定减少,促进鉴定准确度的进一步提高。结论 利用法医学鉴定肋骨骨折患者与临床医学诊断肋骨骨折患者,有一定的误差存在。在鉴定过程中,应综合分析和考虑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实现法医鉴定价值和鉴定结果准确性的有效提升。

  • 标签: 法医学鉴定 肋骨骨折 影像学检查
  • 简介:摘要:运用质量控制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保障毒物鉴定结果或结论的科学性、可靠性已成为业内的共识。21 世纪以来,国内大部分法医毒物学实验室依据国家法律法规通过了实验室认可或资质认定,按照ISO/IEC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CNAS-CL08《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能力认可准则》和CNAS-CL08-A007《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能力认可准则在法医毒物分析和毒品鉴定领域的应用说明》等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对影响鉴定结果质量的关键环节和要素如人、机、料、法、环等进行管理和控制。文件阐述了毒物学实验室规范及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包括人员、环境设施、仪器设备、方法和标准操作手册、检材的采集及保护链、检验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结果报告等要素和过程。

  • 标签: 法医毒物学 质量控制 定性标准 灵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源性猝死案例的发病因素、病理特点,为该病症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心源性猝死病例中患者的性别、年龄、死因、死亡时间、场所等特点。结果:心源性猝死高发群体以18-45岁的男性为主,因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引发猝死98例,因应激诱发猝死102例。结论:心源性猝死医学鉴定内容涉及尸检、病理学检查、既往病史、诱发因素、死亡时间、经过等内容,而诸多因素中,冠心病和应激是高发诱因。

  • 标签: 心源性猝死 法医病理学 病理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外伤性胸腔积液的法医学鉴定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例本市司法鉴定中心接收的胸腔积液伤者,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5月,分析和研究其临床资料。结果 在本次案例中的2名伤者,受棍棒打击损伤的有1例,受拳击伤的有1例。全部患者均为外伤造成的胸腔积液。结合相关鉴定标准规定,全部患者均诊断为轻伤。结论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司法实践,提高法医鉴定的准确性,需要法医鉴定人员解剖学知识丰富和扎实,能够对影像学知识深入学习和了解,给出的司法鉴定结论更加公正客观和严谨。

  • 标签: 法医鉴定 胸腔积液 外伤 鉴定标准
  • 简介:摘要:在法医学鉴定过程中,经常遇到颅脑损伤案件,颅脑损伤鉴定结论对于判断案件性质与量刑意义重大。由于导致颅脑损伤原因不同,使颅脑损伤的性质和程度也会有所差别。颅脑损伤伤情大小主要受环境条件、身体机能等因素影响,在很多情况下,法医学鉴定结果很难与临床医学诊断结果保持一致[1]。因而法医鉴定人员在实际鉴定过程中,需要对临床医学诊断中所用的病例、检査资料等进行全方位审核,以此作为基础,通过认真分析,最终得出法医学鉴定结果,体现司法工作的公正、公平与权威。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