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4 个结果
  • 简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氢氧镁的力学性能和点缺陷能,而对体相和表面所含点缺陷的微观电子结构采用第一性原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缺陷能分析,阳离子间隙和置换缺陷非常容易产生,因此对于氢氧镁通过引入其他阳离子进行改性相对容易。高的OH键(OHSchottky缺陷)或H键(H的Frenkel缺陷和Schottky缺陷)提高了氢氧镁脱水过程所获得熵的能垒,从而提高了氢氧镁的分解温度,这是氢氧镁能够满足填充型阻燃添加剂的要求本质原因之一。建立了氢氧镁MD模拟的势能模型,通过模拟计算揭示了氢氧镁晶体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为了获得具有较好机械加工性能的添加型阻燃剂,应选薄层状氢氧镁。确定了含点缺陷氢氧镁的电子结构。揭示了离子掺杂对氢氧镁晶体的影响机制,为掺杂离子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

  • 标签: 氢氧化镁 密度泛函理论 分子动力学 缺陷 电子结构
  • 简介:为确定环境友好型覆铜板阻燃体系,利用差热分析对纳米氢氧铝/磷酸酯阻燃环氧树脂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的分析,首先求得固化工艺温度,为确定合理固化工艺提供依据;然后利用Kissinger方法和Crane理论求出了体系的两个同化反应动力学参数,

  • 标签: 纳米氢氧化铝 环氧树脂体系 阻燃体系 磷酸酯 固化反应动力学 固化工艺
  • 简介:种分氢氧铝中碱含量变化规律关系到氢氧铝的质量和碱耗,通过测定溶液浓度和电导率、氢氧铝中碱含量和粒度分布以及分析粒子形貌,研究种分氢氧铝中碱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溶液组分浓度高、球磨晶种循环、种分温度低、初始分解速率快或产品比表面积大都会导致氢氧铝中碱含量升高;在低硅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中,粒子的附聚得到抑制,超细氢氧铝中碱主要以晶格碱形式存在,以钠硅渣形式存在的碱含量极低;同时,升高初始分解温度,晶种老化,降低分解速率,延长种分时间,都有利于产品中碱含量的降低。结果还表明:种分过程中,Na+Al(OH)4^-离子可能对产品中碱含量有很大的影响。

  • 标签: 氢氧化铝 种分 碱含量 晶格碱 铝硅酸钠溶液
  • 简介:利用平衡合金法,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方法对Al-Fe-Sn系973和593K等温截面的相关系进行实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在此两个截面上均未检测到化合;973K时液相中Fe的最大固溶度为1.6%(摩尔分数),而593K时Fe和Al在液相中的最大固溶度分别为0.6%和5.1%(摩尔分数);在973和593K等温截面上,Sn在Fe-Al化合中的最大固溶度分别为4.2%和2.3%(摩尔分数);Fe-Al化合均能与液相保持平衡。

  • 标签: Al-Fe-Sn三元系 相图 固溶度
  • 简介:为了探索在氰化浸出之前进行预处理工艺,采用新诊断方法对含有氧化铁/氢氧铁(铁帽型)难处理金/银矿进行详细表征。结果表明,金以自然金和银金矿(尺寸为6~24μm)存在,夹杂在方解石和石英基体中的褐铁矿、针铁矿和纤铁矿中。矿物解离度分析(MLA)表明,银金矿以游离颗粒存在,夹杂在砷菱铅矾、褐铁矿/针铁矿和石英中。银主要以硫银矿(Ag2S)和银金矿存在,夹杂在矿石的砷菱铅相里。氰化浸出实验表明,在浸出时间达到24h后,矿石(d80:50μm)中金和银的浸出率分别只有76%和23%。矿石的诊断浸出实验和详细的矿物分析表明,金和银主要夹杂在氧化铁矿物相中,如褐铁矿/针铁矿和黄钾铁矾型的砷菱铅矾,这些氧化铁矿物能在碱性溶液中分离出来。基于这些研究,在氰化浸出之前将矿石在KOH溶液中进行碱性预处理,能将银和金的浸出率分别提高到87%和90%。这些发现表明碱性浸出能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方法用来表征含氧化铁/氢氧铁的金/银矿处理难度,并且可作为一种预处理方法来提高其浸出率。

  • 标签: 难处理金和银矿 表征 氰化浸出 矿物解离度分析(MLA) 碱性预处理
  • 简介:本文根据作者和相关文献的部分数据,探索和分析Cu-Sn-Ti合金和Cu-Ni-Mn合金对碳材料的若干行为。合金远比二合金复杂,中文所例举的实验数据会使人们发现一些有益的、规律性的东西。

  • 标签: 三元合金 碳材料 金属间化合物 铜合金 金刚石磨具 粘结剂
  • 简介:提出一种合成γ-LiAlO2的替代解决方案—改进燃烧法直接合成γ-LiAlO2,并将其用于相对简单的反应体系中,原料为非氧化性化合如Al2O3和LiOH,燃料为尿素。采用1:1、1.5:1和2:1的非化学计量Li/Al摩尔比,在900和1000°C下反应5min,制备LiAlO2,并对其组织和结构进行表征。考察Li/Al摩尔比对材料形貌和高γ射线辐照下材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粉体的晶体结构为?-LiAlO2和?-LiAlO2,其取决于Li/Al摩尔比。因此,用该方法可以成功合成微砖状、多面体状和层状?-LiAlO2,而无需任何后续处理。γ辐照结果表明,所得到的?-LiAlO2不分解,只形成少量的Li2CO3;由此可以确定,辐照会导致固结,不利于氚的有效提取;结果证明,用燃烧法生产高纯度?-LiAlO2不需要硝酸盐前驱体。

  • 标签: 尿素 氧化物 燃烧 铝酸锂 陶瓷
  • 简介:以CaSO4制备得到的CaS为还原剂,研究氧化锰矿的还原-酸浸过程,考察硫化钙与矿石的质量比、还原温度、还原时间、液固比、搅拌速率、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和H2SO4浓度对氧化锰矿中及铁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的还原工艺条件为硫化钙与矿石质量比1:6.7、液固比5:1、搅拌速率300r/min、还原温度95°C、还原时间2.0h;酸浸工艺条件为搅拌速率200r/min、H2SO4浓度1.5mol/L、浸出温度80°C、浸出时间5min。在此优化条件下,的浸出率达到96.47%,而铁的浸出率仅为19.24%。该工艺可以应用于不同类型氧化锰矿中的提取,且的浸出率均高于95%。

  • 标签: 氧化锰矿 硫化钙 还原 浸出
  • 简介:本文通过激光熔覆获得了3种大块基熔覆涂层,并对其在10g/L、20g/L和30g/L硫酸溶液中的腐蚀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硫酸溶液中1#基涂层的腐蚀电流/腐蚀速率最大,3#基涂层的最小,2#基涂层的和3#基涂层接近。随着稀硫酸浓度的增加,激光熔覆的基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有下降趋势。

  • 标签: 激光熔覆 镍基 钴基 腐蚀
  • 简介:过去几年来,除各种级别的粉外,微米尺寸的预合金金属粉末已被确认为金刚石工具的胎体材料,估计近年来它已占据使用粉市场的15%—20%。化学法预合金胎体粉末通常是粒径仅为几微米的合金化的金属粉末。合金化最早用于化学方法制备预合金粉末的原始粒子。因此这种预合金粉末在所有颗粒中以相应的比例含有合金中的所有元素。这样,预合金粉根本上不同于各元素的混合,同时也不同于粗颗粒的通常采用熔融雾化法制成的合金粉末,雾化粉颗粒尺寸约粗10~100倍。

  • 标签: 预合金粉 钴粉 金属粉末 胎体 合金粉末 合金化
  • 简介:采用熔融玻璃净化技术研究了Fe35Cu35Si30合金的液相分离与枝晶生长特征。实验获得的最大过冷度为328K(0.24TL)。结果表明,合金在深过冷条件下具有重凝固机制。当过冷度小于24K时,α-Fe相为初生相,凝固组织为均匀分布的枝晶。过冷度超过24K之后,合金熔体分离为富Fe区和富Cu区。在过冷度低于230K的范围内,FeSi金属间化合为富Fe区的初生相;当过冷度高于230K时,Fe5Si3金属间化合取代FeSi相成为富Fe区的初生相。随着合金过冷度的增加,FeSi相的生长速率逐渐升高,而Fe5Si3相的生长速率将逐渐降低。在富Cu区,初生相始终为FeSi金属间化合。能谱分析表明,富Fe区和富Cu区的平均成分均已严重偏离初始合金成分。

  • 标签: 深过冷 相分离 枝晶生长 快速凝固 溶质分布
  • 简介:采用沉淀和水热合成方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负载氧化纳米催化剂.采用XRD、Raman光源、SEM、TEM、氮气吸附、UV-Vis、XPS和H2-TPR等测试手段对所合成的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颗粒尺寸均一的氧化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在还原氧化石墨烯表面,所合成的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均一的孔径分布.采用连续流动固定床微反-色谱装置对所合成的杂化催化剂对一氧化氧化的催化性能进行研究后发现,含还原氧化石墨烯质量分数为30%的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能实现一氧化碳在100℃时的完全氧化.

  • 标签: 还原氧化石墨烯 氧化钴 催化剂 一氧化碳氧化 催化性能
  • 简介:基于离子与分子共存理论,建立了计算二强电解质水溶液中结构单元或离子对的质量作用浓度的通用热力学模型;同时,采用4种二水溶液和2种水溶液验证该通用热力学模型。通过转换标准态和浓度单位,用所建立的通用热力学模型计算出的298.15K时4种二水溶液和2种水溶液中结构单元或离子对的质量作用浓度和文献中报道的活度值吻合得很好。因此,可采用本研究提出的通用热力学模型计算出的二水溶液结构单元或离子对的质量作用浓度预报二强电解质水溶液中组的反应能力;同样,也可证实本研究提出的通用热力学模型的假设条件是正确和合理的,即强电解质水溶液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H2O分子和其他水合盐复杂分子组成的。基于该通用热力学模型计算出的二强电解质水溶液结构单元或离子对的质量作用浓度严格服从质量作用定律。

  • 标签: 通用热力学模型 质量作用浓度 活度 二元水溶液 三元水溶液 离子-分子共存理论
  • 简介:对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中电沉积的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并探讨了阴极液成分、电流密度、温度等因素对电沉积的电流效率、单位能耗、质量的影响规律。阴极液为含氯化混合溶液,初始中间液为稀盐酸溶液,阳极液为硫酸溶液。采用阴离子交换膜将阴极液与中间液隔开,阳离子交换膜将阳极液与中间液隔开。结果表明:最佳实验条件为80g/L、20g/L硼酸、3g/L氟化钠、pH4、电流密度250A/m^2、温度50℃在该条件下电流效率为97.5%。中隔室可得到电化学再生的盐酸,酸浓度达到0.45mol/L,实现了产酸抑氯同步化。

  • 标签: 电沉积 阴离子交换膜 阳离子交换膜 膜电解槽
  • 简介:利用扩散浸渍法制造PDC超硬复合材料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如何实现催化金属的均匀扩散渗透,本文从合成实验出发通过选择烧结温度,时间,组装方式,硬质合金含量,原料金刚石粒度,真空处理以及添加碳源等七个因素,考察了各因素对扩散渗透行为的影响。试图全面了解PDC材料烧结中扩散渗透行为的规律性。

  • 标签: 钴扩散浸渍 PDC 烧结 聚晶金刚石
  • 简介:用NiMnFe触媒生产人造金刚石,对电解提纯人造金刚石工艺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通过采用新的电解工艺,基本解决了这些难题,并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益。

  • 标签: NiMnFe触媒 电解 提纯 人造金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