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2010年11月q011年10月,通过对福建省福州市区江滨公园内番石榴、南洋杉和黄花槐3种人工林的凋落动态及其归还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石榴、南洋杉凋落量在4月和9月出现凋落高峰,而黄花槐凋落量在4月和8月出现凋落高峰;亚热带城市森林凋落高峰主要受降水量、气温和人为因子共同影响;黄花槐、番石榴和南洋杉年凋落量分别为6030.11±422.17、9701.21±657.30和8662.58±291.12kg·hm^-2·a^-1,黄花槐、番石榴和南洋杉凋落碳含量在40.9—41.5%,凋落c归还量分别为2466.31±175.20、4026.00±270.81和3568.98±119.07kg·hm^-2;树种和林分密度是各林分凋落年归还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单株凋落年归还量主要受林分密度的影响.

  • 标签: 亚热带 城市森林 凋落物 季节动态
  • 简介:自1999年起,我国陆续开展南海天然气水合调查及勘探研究工作。2007年5月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实物样品,标志着天然气水合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显示出南海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景。本文综述了南海天然气水合发育的有利地质条件,赋存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水合分布和发育特征及成藏模式,指出目前研究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勘探实践获得的天然气水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响应与实际存在水合并非一一对应;大多数研究只针对水合形成的某一方面的条件开展(如气源、流体运移体系等);同时,水合稳定带和水合物资源量估算均较为粗略。因此,明确天然气水合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响应机理、开展水合成藏系统和成藏动力学研究以及更加精确且符合实际的估算水合物资源量将会是今后南海天然气水合研究的重点。

  • 标签: 南海 天然气水合物 地质条件 赋存证据 成藏模式
  • 简介:以最新钻取的SE2孔沉积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晚第四纪以来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相进行了精细研究,重建了研究区地层结构和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强潮型钱塘江河口湾和下切河谷的沉积模式。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河床、河漫滩、古河口湾、近岸浅海和现代河口湾5种沉积相类型,表现为一个较完整的I型层序,其内部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海侵和海退潮流侵蚀面、体系域内海侵面发育。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自海向陆可划分为海向段、近海段、近陆段和陆向段4段,各段沉积序列和海陆相互作用程度不同。在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中海陆过渡部位首次明确划分出了古河口湾相,并对其沉积特征和分布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其形成时间在9000aBP左右,具有与现代河口湾不同的沉积特征,表现为中部为潮道砂体沉积,向陆渐变为受潮流影响的河流沉积,两侧被潮坪或盐沼沉积包围,沉积在平面上自陆向海呈现粗一细一粗的分布模式。现代河口湾平面上自陆向海依次发育受潮流影响的河流沉积、粉砂质砂坎、潮道-潮流砂脊复合体和湾口泥质沉积区,沉积呈现粗一细一粗一细的分布模式,与大多数河口湾常见的粗一细一粗的分布格局明显不同。

  • 标签: 沉积特征 沉积序列 分布模式 河口湾 下切河谷 钱塘江
  • 简介:空降碎屑为爆炸式火山喷发产生的一种重要的灾害类型,数值模拟已成为一个快速有效地确定火山灰扩散和沉积范围的方法。本文根据改进的Suzuki(1983)二维扩散模型,编写了基于Windows环境下的火山灰扩散程序。通过对前人资料的分析,模拟了龙岗火山群中最新火山喷发——金龙顶子火山喷发产生的空降碎屑扩散范围,与实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和参数的合理性。根据该区10年的风参数,模拟了7021次不同风参数时金龙顶子火山灰的扩散范围,以此制作了火山灰沉积厚度超过1cm和0.5cm时的概率性空降碎屑灾害区划图。本文的研究可为龙岗火山区火山危险性分析和灾害预警与对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标签: 空降碎屑物 数值模拟 灾害概率图 金龙顶子火山 龙岗火山群
  • 简介:本研究以杜塘水库大坝断面沉积为对象,通过对上覆水-沉积界面的好氧/厌氧连续培养模拟试验,比较灭菌与非灭菌条件下,上覆水中氨氮和硝酸盐氮的浓度变化以及沉积中氨氮和总氮质量分数的变化,并分析培养前后沉积中与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变化,研究微生物对氮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灭菌组沉积氨氮和硝酸盐主要通过上覆水-沉积浓度梯度作用力进行扩散释放,较快达到平衡;而未灭菌组氨氮和硝酸盐的释放受溶解氧浓度影响,缺氧环境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促进反硝化作用以及氨氮的释放,沉积中含有10^4CFU/g的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暗示着沉积中微生物作用下的氨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较为激烈.

  • 标签: 沉积物 释放 微生物 杜塘水库
  • 简介:坡一岩浆硫化矿床赋矿岩石主要为华力西中期第一侵入次第二阶段纯橄榄岩、辉石橄榄岩、橄榄辉石岩、辉石岩.镍矿体主要分布于超基性岩体中部、底部.矿石类型以星散浸染状为主,次为稀疏浸染状、少量稠密浸染状、海绵陨铁状,半块状-块状、脉状.金属硫化物主要为镍黄铁矿、磁黄铁矿及黄铜矿,次为黄铁矿、白铁矿.通过对坡一岩浆硫化矿床岩相学、岩石化学、稀土微量元素特征、成矿作用总结分析,初步探讨矿床成因.

  • 标签: 坡一硫化物 矿床特征 矿石类型 赋矿岩石
  • 简介:针对低渗透致密油气储层在压裂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常规植物胶压裂液对储层伤害严重的情况.研制的新型多元共聚压裂液体系,残渣含量少、易破胶、返排彻底.压裂液体系的主材料稠化剂CH99通过引入磺酸抗盐单体和支链剂具有很强的耐剪切性能,溶解快速,便于现场配制,无残渣,对储层伤害小;压裂液体系室内性能评价完全能达到低渗透致密油气藏压裂施工要求.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红河油田长8储层的现场应用表明,新型多元共聚压裂液体系比常规压裂液携砂性能好,对地层伤害低,取得了很好的增产效果.图5表5参6

  • 标签: 多元共聚 压裂液 冻胶 低渗透 致密 伤害
  • 简介:针对2014年8月南京国际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周边地区污染源的减排控制研究,将2010--2012年8月NCEP/NCAR的6h再分析资料作为驱动场,利用WRF模式处理得到时空尺度更为精细的风场资料,结合南京奥体中心观测点的颗粒及气体污染浓度资料,通过相关分析以及合成分析,诊断得到了8月影响南京地区主要污染的周边源区及其关键输送通道。结果表明:尽管8月青奥会时段南京地区主导风为海洋吹向大陆的东南风,但影响南京地区主要污染(SO2,NO2,PM10)浓度的外源及其主要输送路径各有不同。来自于南京西南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较远距离输送是对南京地区SO2浓度影响的关键通道;来自于南京正南方向(安徽、浙江一带)的近距离输送是对南京地区NO2浓度影响的关键通道;来自于南京西南部(湖北一带)的中远距离输送是对南京地区PM10浓度影响的关键通道。

  • 标签: 污染物外源 气象条件 输送通道
  • 简介:珠江口黄茅海河口湾的表层沉积100个站位样品中共发现有孔虫21属36种、介形虫16属20种。优势种组合分别为Ammoniabeccarii—QuingMefocH尻n口aknerianarotunda—Cavarotaliaannectens-Elphidiumadvenum和Neomonoceratinadelicata—Sinocytherideaimpressa—Bicornucytherebisanensis。有孔虫及介形虫的丰度和分异度均表现出“北低南高”,即口门低、向海高的特点。样品中有孔虫和介形虫属种的去趋势对应分析(DCA)表明,盐度是影响该区有孔虫和介形虫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水动力条件,水深对有孔虫和介形虫的分布也有一定影响,但并非主要控制性因素。由于受径流影响较大,河口湾北部的水体盐度较低、径流动力较强,不利于有孔虫和介形虫的生存,导致其丰度及分异度均较低。河口湾南部水体盐度升高,潮流动力较强,同时受众多岛屿屏障作用,环境较为稳定,有孔虫和介形虫的丰度和分异度均迅速上升。

  • 标签: 黄茅海河口湾 表层沉积物 有孔虫 介形虫 去趋势对应分析 环境因素
  • 简介:源分析可以反演河流系统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升降等因素的影响。选择长江三角洲现代、中全新世和末次盛冰期3个代表性时代的沉积样品,进行重矿物组合、锆石u—Ph年龄谱系等分析,以揭示不同气候条件下长江三角洲河口沉积源的变化。与末次盛冰期相比,中全新世沉积中榍石、锆石含量较低,重矿物GZi指数较大,古元古代锆石含量较高,但白垩纪、新元古代锆石含量较低。这些特征表明中全新世长江河口沉积有更多源自上游地区的物质,这种变化可能与流域受夏季风影响的降雨量变化有关。初步分析认为,末次盛冰期研究区季风很弱,降雨量和径流量均下降,上游物质较少被搬运至河口;全新世季风加强后,降雨量和径流量均上升,此时河口沉积更多源自上游,尤其是在中全新世夏季风最强盛期。

  • 标签: 长江三角洲 物源分析 重矿物 锆石U-Pb年龄 冰期-间冰期 夏季风
  • 简介:在墨西哥湾,分布广泛的下第三系威尔科克斯群(Wilcox)深水扇沉积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勘探目的层,但有关其与对应的陆上同时代河流相、三角洲相和浅海相储层的关系,人们还没有清楚的认识。采用一个大规模的三维地震数据集(8500km2,我们研究了未经勘探的得克萨斯州海岸带第三系下段的构造和地层,这个海岸带区域从古大陆架边缘下倾方向大约96km处延伸至深水油气发现上倾方向322km处。在马塔戈达湾(MatagordaBay)附近推断的整个古新统至上始新统层段都识别出了海底峡谷,但本次研究的重点是最年轻的海底峡谷。这些海底峡谷一般是3~4km宽、200~500m深。主下切谷的轴向大都是沿陆坡向下,但也有一些存在分叉现象。早期的盐构造运动似乎产生了不规则的古大陆坡地貌,陆坡的坡度被改变,从而影响了沉积物流动路径。从古地理的角度来看,这个海底峡谷沉积复合体处于大陆坡的中段到下段,位于威尔科克斯群陆架边缘峡谷体系的正下倾方向。虽然这些海底峡谷并不是都一定与上倾方向上的陆架边缘峡谷连在一起,但它们属于墨西哥湾西部边缘一带大规模峡谷沉积复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复合体担当了已成功地进行过钻探的深水下第三系威尔科克斯群浊积岩油气储层的沉积输送通道。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于得克萨斯州陆架区的勘探前景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认识墨西哥湾古新世到早始新世的古地理也有积极作用。

  • 标签: 海底峡谷 墨西哥湾 油气储层 早始新世 深水区 大陆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