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9 个结果
  • 简介:海洋潮汐和大气、海洋、海冰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它对地球气候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海潮对流经大陆沿岸或大陆架的洋流有很强烈的作用。潮汐流产生混合湍动;潮汐耗散和内潮波效应对海洋环流的传输和循环也有一定的影响。1995年前后,使用TOPEX/POSEIDON测高卫星资料,建立了十多个海潮模型。研究表明,1994—1996年期间发展起来的正压波海潮模型在深海的精度为2~3cm,空间分辨率为50km量级,在浅海区的精度显著下降。近年来运用更加成熟精细的流体动力学理论模型,在数据同化技术中使用时间跨度更长的测高资料,已经建立了一些改进的海潮模型。该文使用验潮站潮汐常数、测高资料以及交叉点资料,评估了6个海潮模型在浅海区(包括中国海海域)的表现,以应用于今后对海平面的研究。初步分析表明,浅海区的海平面高度的误差仍然相当显著。要发展海洋潮汐模型需要进一步减小潮汐混淆效应,提高长周期潮汐的精度,尤其在浅海区。模型的改进必将增进对潮汐现象的认识,促进学科间进行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的研究(例如潮汐摩擦引起的月球自转的长期缓慢减速、地球内部结构的物理学研究等)。

  • 标签: 海洋潮汐模型 浅海海域 TOPEX/POSEIDON测高卫星资料
  • 简介:1995年我国正式实施伏季休渔制度,这是我国海洋渔业管理领域一项最为重要的制度。这是主要针对近海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了缓解不断增多的渔船数量以及捕捞强度过高等现象对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造成的压力,而采取的专门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制度。该制度的实施是促进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本文对环渤海区海洋伏季休渔制度进行专门的法律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该制度,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

  • 标签: 伏季休渔制度 渔业资源 海洋环境 责任主体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交通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沿海铁路建设工程越来越多,以董家口疏港铁路煤炭卸车线工程为研究背景,探索咬合桩施工在邻海潮汐影响区深基坑工程中的施工工艺,为后续施工积累成功的经验。

  • 标签:  铁路施工 深基坑施工 咬合桩围护结构
  • 简介:对各国目前出版的《航路指南》和现代航海技术发展对《航路指南》功能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编制国外海区《航路指南》的新设想,创新了国外海区《航路指南》的编制思路,对目前国外海区《航路指南》编制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 标签: 航路指南 分册 航行图
  • 简介:摘 要:填海区地质复杂,依据地勘报告显示各地层从上至下为新近素填土、淤泥、黏土、淤泥质黏土、粗砂、风化花岗岩。填筑土中含碎石较多,成桩较困难且施工中易塌孔;淤泥及淤泥质黏土强度低,易缩孔,对钻孔灌注桩成孔有影响,需防止缩径、失稳等问题;粗砂呈中密状态,局部较厚,成孔相对较困难,需防止塌孔等问题;砂质粘性土局部地段含有较多石英碎石,对冲孔成桩不利。基于此,本文结合实例,针对填海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小直径超长桩基成孔施工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计算、模型试验、现场实验等系统研究,形成了一套较完整填海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小直径超长桩基成孔施工工法。有效保障项目施工质量和施工工期,确保了操作人员作业施工安全。

  • 标签: 填海区 大型桥梁 超长桩基 施工技术
  • 简介: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重点明确了严控新增围填海造地、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建立滨海湿地保护和围填海管控长效机制等四方面政策要求。

  • 标签: 滨海湿地 陆海 海洋生态保护 湿地保护 围填海 填海造地
  • 简介:依据歧口凹陷唐南构造中浅层地震地质条件,通过对岩石物性纵向变化特征、相互关系及地震属性参数卓有成效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提出并明确了该区地震响应特征及地震属性参数的地质含义,为有选择性地进行储层厚度、物性及含油性的预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预测精度得到明显提高.依据其研究成果部署的2口预探井、4口开发井均获得显著钻探效果.

  • 标签: 岩石物理 横波速度 波松比 地震地质解释 滩海区 储层厚度
  • 简介:介绍了海区兵要地志信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以及系统设计的关键点。系统实现了多媒体海量兵要地志信息存储与查询功能;成功地将GIS技术引入到兵要地志系统中,突破了传统纸质兵要地志的局限性;成功地将不同类型的兵要信息集成在同一个界面上表达,具有很好的兼容性。

  • 标签: 海区 兵要地志 数字化 应用软件
  • 简介:辽宁省沿海岸线分布有丰富的滨海湿地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1990年和2000年的LandsmETM影像获取了辽宁省滨海湿地斑块图形数据,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特征指数,对辽宁省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至2000年间,辽宁省滨海湿地总面积呈萎缩状态,由1990年的17620.04km^2减至2000年的17331.72km^2,减少幅度为1.6%;湿地斑块数量亦在减少,由1990年的2021块减少至2000年的1770块;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分别由1990年的1.425和0.594下降至2000年的1.409和0.588。

  • 标签: 滨海湿地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辽宁省
  • 简介:以1992年和2004年的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对1992年和2004年的莱州湾南岸湿地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1992年相比,2004年研究区湿地面积减少了32.339km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246.189km2,而人工湿地面积却增加了213.851km2,至2004年,人工湿地面积已占研究区湿地总面积的78.22%;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下降了0.1077,景观优势度指数和景观破碎化指数分别上升至0.109和0.0089。自然湿地被大面积垦殖,湿地淡水资源不足,大规模开采沿海卤水资源,环境污染加剧,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发,是导致研究区自然湿地萎缩的主要因素。

  • 标签: 莱州湾南岸 滨海湿地 变化 影响因素
  • 简介:分析了对盐城滨海湿地影响较大的一些地方政策,发现这些政策对盐城滨海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诸多不利,主要表现在:湿地开发利用政策偏重经济发展,轻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围垦政策的制定缺乏科学依据,导致盲目、超强度围垦;沿海产业政策不合理,致使湿地环境污染;湿地政策的执行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湿地相关政策体系,确立可持续发展作为盐城滨海湿地政策的指导思想,选择全面保护的湿地政策目标;制定综合性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政策体系,例如,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投入政策机制、湿地资源生态补偿政策机制,完善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等;完善湿地政策执行的管理体制,加强湿地政策的法律化。

  • 标签: 盐城 滨海湿地 湿地保护 政策
  • 简介:通过对唐山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采样,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评价了不同采样点重金属元素Pb、Cr、Zn、Cu、Cd、As、Hg污染水平,并进行级别的划分;分析了不同重金属元素富集的影响因素,为判别其沉积物来源提供依据;通过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方法评价重金属对该区域生物的影响,以期为渤海湾重金属防治提供参考资料。结果表明,渤海湾唐山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Pb>Cr>Zn>Cu>Cd>As>Hg;主要污染指示为Zn、Cr和Pb等元素;其表层沉积物As、Cd、Hg、Pb、Cu、Cr、Zn存在低等潜在危害程度;重金属元素对生态城生物为负面效应且偶尔发生,其中As元素的潜在危害最强。

  • 标签: 滨海湿地 重金属 污染评价 生态危害
  • 简介:摘要盐碱地水利改良技术是通过物理改良和水利工程措施,设置隔离层和渗管等,有效地排盐、隔盐,种植耐盐碱绿化树种,在盐碱地区园林绿化施工的方法。适合含盐量较高、土壤理化性质恶劣的滨海盐土、碱化盐土、沼泽盐土等地区的园林绿化和环境整治的设计、施工、监理、质监和管理,对滨海园林工程施工和环境改造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盐碱地 绿化 改良 施工
  • 简介:近年来,在中国滨海地区,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导致滨海湿地持续减损,湿地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严重削弱了滨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为了定量分析围填海活动对中国滨海湿地的影响,以辽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为例,利用湿地遥感分类数据,通过建立滨海湿地生态地理单元,比较了1990年和2008年两个时期四大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状况,定量评估了围填海活动对中国滨海湿地影响的区域和类型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1990年时相比,至2008年,无论是中国滨海湿地整体还是四大三角洲局域尺度,围填海活动都是滨海湿地减损的重要驱动力,尤其体现在对北方滨海潮间滩涂和南方红树林等类型滨海湿地的大面积侵占,威胁到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生境类型和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区域。在四大三角洲,围填海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致性和差异性,表现在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比例排序具有一致性,即水产养殖用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农田次之,其后是工业建筑、港口建筑;以及在四大三角洲中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比例的差异性,即黄河三角洲的水产养殖用地面积相对最大,长江三角洲的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相对最大。为了避免围填海活动对滨海湿地的进一步破坏,在确定保护和修复优先区域的基础上,应该着手强化滨海潮间滩涂和盐沼等关键生境类型的保护、修复和生态补偿模式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

  • 标签: 滨海湿地 围填海 湿地损失评估 湿地生态地理单元 中国
  • 简介:基于辽宁省海岸带2005年秋季的LandsatETM影像解译数据,根据辽宁海岸线湿地发育特点,确定辽宁省滨海湿地类型,计算湿地面积;并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辽宁省滨海湿地提供的资源供给、环境调节和人文社会3大类共8项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辽宁省滨海湿地总面积为15208.06km2,其中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比例分别为71.49%和28.51%;辽宁省滨海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为443.47×10^8元/a,相当于全省2005年GDP的5.54%。其中滨海湿地的资源供给服务价值最大,为195.86×10^8t/a,占滨海湿地总价值的44.17%,环境调节服务和人文社会服务价值比例分别为31.79%和24.04%,表明滨海湿地在发挥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兼具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维系辽宁海岸带环境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滨海湿地分类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辽宁省
  • 简介:人类为了获取大量生产和生活资料对滨海湿地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活动,给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石油开发造成了石油污染、植被退化和动物栖息地减少等,大大降低了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社会与经济效益.以辽河三角洲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红树林湿地等滨海湿地为例,从石油开发、湿地污染、土地利用变化、湿地开发、城市和港口建设、水利工程建设、湿地水文过程和热带海岸开发等方面探讨了人类活动对中国滨海湿地的影响,并提出了保护滨海湿地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人类活动 滨海湿地 影响 污染 对策与建议
  • 简介:摘要:本文对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的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区域物流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相辅相成,实现共赢的局面。

  • 标签: 区域经济 区域物流 经济发展
  • 简介:对于影响中生代到第四纪南里海盆地阿塞拜疆地区的沉降和隆起机理,为了尝试分析和了解其所具有的作用和时代,已使用了野外研究、盆地分析和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大高加索(GreaterCaucasus)东部研究了重要露头,同时已将本区分成几个重要构造带,它们有助于区别代表从被动陆缘背景到陆坡和远源盆地环境这样一个完整剖面的原有不同沉积体制。随后的变形作用产生了褶皱和逆冲断层,它们的走向普遍为北西-南东到西北西-东南东。为了深入了解阿塞拜疆以东南里海盆地的区域构造和地层演化,分析了海上数据。在研究区确认了几种构造走向和沉降类型。此外,埋藏史模拟表明这里至少存在三种主要沉降成分,包括6百万年相对短命的全盆地事件,其特征是沉降速率的快速增大。包括构造、热力、均衡和地表作用的数字模拟已被应用于南里海盆地。如果模型符合具有总体地壳变薄程度的断层控制变形数量,它们所产生沉降量就会与在本盆地观测到的相当。此外,模拟结果也支持这样的大地构造特征:南里海盆地的地壳密度与洋壳成分相符,同时正在向中里海地区之下俯冲。

  • 标签: 沉降速率 阿塞拜疆 海盆地 机理 隆起 大地构造特征
  • 简介:摘 要:目前,降低热带滨海地区度假酒店建筑的能耗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节能领域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相关研究表明,自然通风能够有效的使建筑的能耗降低,同时还对室内空气提高和改善室内舒适度起重要作用,由此其被广泛的应用于降低建筑能耗。但由于热带地区具有常年高温高湿的特点,所以对自然通风的技术具有很高的要求。现以热带滨海地区的度假酒店为例子,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从酒店的整体布局、立体绿化中庭与建筑表面等方面,阐述自然通风技术对热带滨海酒店的重要作用,由此为热带滨海酒店提供自然通风设计的借鉴方案。

  • 标签: 热带滨海地区 度假酒店 自然通风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