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ASOM)的投入和使用,该系统的设备监控管理和信息填报工作已经纳入平时的业务工作中。通过对台站填报工作进行详解,以便更加完善填报信息。

  • 标签: ASOM 完善 填报
  • 简介:对2012年和2013年的浚县地震测震数据进行了统计。对影响数据连续性的原因以及故障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对提高测震数据连续率以及提高测震系统整体工作质量提出建议以及改进方法。

  • 标签: 观测数据 影响因素 对策
  • 简介:根据承德地震工作实际需求,编写了承德地震业务自动处理软件。软件采用Autoit语言编程,以承德地震形变观测资料处理为例,模拟站人员值班过程,实现电脑自动执行中国地震前兆数据处理软件系统(2014集成版)的收集数据、处理分析等功能。

  • 标签: 形变观测 自动处理 程序设计
  • 简介:介绍了2015年上海天文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的常规观测、系统升级改造及科研实验情况。激光观测数据质量已成为国际激光测距站关注的重要问题。2015年度对上海天文激光测距系统的接收系统、控制系统和地靶校准系统等进行了改进,使观测数据质量明显提高,数据稳定性达到国际标准;为提升激光测距能力,开展了效率更高、噪声极低的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uperconductingnanowiresinglephotondetector,SNSPDl测距技术研究,在国际上首次采用SNSPD技术成功实现最远20000km卫星测量试验,为实现远距离、小尺寸空间目标的激光测距突破提供了途径:针对白天激光测距望远镜精确指向的关键问题,研究了恒星与大气散射光谱曲线的峰值差异性,并应用短波截止滤光技术,实现了对星等小于3mag的恒星的白天监视,使望远镜白天指向误差均方根优于10”。该研究成果己应用于本站白天卫星激光测距,尤其是高轨卫星激光测距,并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卫星激光测距 系统改造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 白天恒星观测 观测报告
  • 简介:以2012年6月24日宁蒗5.7级地震为例,通过研究该地震前后的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宁蒗5.7级地震前的形变观测资料的短临前兆异常特征进行了识别与分析,并总结了前兆异常识别的方法。

  • 标签: 宁蒗地震 形变观测 短临异常
  • 简介:海床土对波浪响应以及波致海床液化失稳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而波浪作用海床液化土波动压力的研究还未见报道。采用波浪水槽实验,在未液化和液化两种情况下,分别施加不同波高的波浪,对底床各层位采集土体土压力,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液化前后总土压力变化不明显,液化后的土动压力比液化前增大几倍到十几倍,且沿着深度的衰减速度更快。根据试验获得结果,进一步分析,提出了在水槽试验条件下的土动压力与波浪要素之间的经验公式。同时指出,在工程设计中应注意因底床液化引起的土动压力的增加的现象。

  • 标签: 粉质土 波压力 液化 波浪 水槽试验
  • 简介:密闭燃烧装置采用特殊喷嘴结构设计的燃烧器燃烧试油放喷期间排放的天然气体。试验表明,设计的密闭燃烧装置天然气密闭燃烧能力8×10^4m^3/d,天然气燃烧较为稳定,具备优良的天然气燃烧性能,自然吸风能力足,噪音58-65Db,可视火焰0.5-1.0m,量级降到较低水平,对周边环境影响小。密闭燃烧装置连接安装快捷方便,可以安置于井场内远离井口的角落使用,减少征地修建燃烧池费用,同时减少远距离连接固定放喷测试管线作业周期,降低采用燃烧池燃烧带来的噪音污染、光污染和热辐射等。该装置可在页岩气等非常规气井排液测试期间替代常规燃烧池燃烧放喷天然气体,保障24h连续放喷排液的进行,应用前景广阔。

  • 标签: 页岩气 密闭燃烧 天然气 燃烧池 光污染 噪音污染
  • 简介:本文研究了深州地震土壤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与地温、降水以及环境影响等因素的关系。深州CO2浓度具有夏高冬低的年变特征。2014年7月CO2浓度值在正常上升的背景下,出现转平而变低,导致了与正常年动态不一致。通过与地温、降水以及环境影响等因素相关分析,认为站周边楼盘施工开槽打桩使CO2扩散通量增加,使土壤CO2逃逸,造成深州CO2浓度测值变低。

  • 标签: CO2 深州地震台 开槽打桩 扩散 土壤气
  • 简介:2016年6月27—30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曹晓钟副主任、李峰和张明一行3人对位于奥芬巴赫的德国气象局(DWD:DeutscherWetterdi—enst)总部、位于林登伯格的气候观象(MOL:MeteorologicalObservatoryLindenberg)以及位于波茨坦的数据质量控制部门进行了为期4天的访问。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质量管理体系 观象台 德国 数据质量控制 气象探测
  • 简介:山北麓断裂位于山西地堑系北部。本文以五山北麓断裂繁峙段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繁峙县的大峪村和岗里村两地断裂沿线进行了无人机测量。利用三维结构的运动重建技术(StructurefromMotion,SfM)进行影像数据处理,得到高精度点云数据,并通过进一步处理获得了分辨率达0.5m的高清断错地貌正射影像(DO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对典型地区的详细野外调查和挖掘探槽等手段对该段晚第四纪的活动性进行研究,发现断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主要是以正倾滑运动为主。同时在五山北麓断裂沿线的大峪村、岗里村等地进行了断错地貌分析和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计算,得到约20ka以来的断层垂向滑动速率为0.4-0.6mm/a,近18ka以来该段发生过至少两次古地震事件。古地震事件和滑动速率分析表明,五山北麓断裂晚第四纪,尤其是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且不同段落存在明显的活动性差异。

  • 标签: 山西地堑系 五台山北麓断裂 晚第四纪活动性 滑动速率 正断层
  • 简介:为探讨冲洪积平原地带地下水水质劣变机理及过程,开展了不同的水土样品组合的16组淋滤试验,以期揭示不同源水在土柱入渗过程阴阳离子、硬度和TDS的变化规律以及地下水类型的演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淋出液中,阴离子浓度的变幅由大到小依次为HCO3-、NO3-、SO42-、Cl-和F-,阳离子的变幅则依次为Na++K+、Ca2+和Mg2+。淋出液的硬度、TDS和水化学类型均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先期主要受控于源水,尔后则主要受土柱介质的影响。除了以垃圾作为淋滤介质的试验外,其他组合的试验都出现了初期TDS和硬度升高的过程,之后与源水趋于一致,揭示了淋滤中浸泡—水岩相互作用—吸附解析—淋洗等复杂过程。

  • 标签: 污染 淋滤试验 地下水 地下水类型
  • 简介:艰苦气象站的管理问题是困扰基层艰苦地区气象事业发展的难点,基层艰苦站工作好坏事关气象事业发展大局,没有基层现代化,就没有气象事业的现代化。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是推动气象事业发展方式转变,实施统筹集约发展的需求,也是建设“一流站”,推进现代气象业务向基层延伸的需要。本文结合沱沱河气象站实际,分析了当前沱沱河气象站现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难,并从提出了加强基层站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优化基层站人才成长环境,不断创造人才辈出的良好机制;强化以人为本理念,上下形成共同推进基层站人才队伍建设和站运行稳定的良好局面。

  • 标签: 沱沱河 艰苦台站 现状 问题 对策
  • 简介:上海天文1.56米望远镜的#1CCD照相机,在2002年安装时一切正常。之后的十多年间,CCD芯片没变,但控制系统几经维修,其测光性能也几度变化。2004年开始,I波段测光性能发生奇怪退变,CCD上若干小区域的灵敏度下降约3%,并且呈现小的非线性(平场改正无效)。但此现象仅限于I波段,亦即仅涉及近红外光,B,V,R波段均未发现异常。大约在2009-2011年所拍摄的CCD资料,其测光结果呈现严重非线性。何时发生此类严重非线性现象,需要对拍摄的所有CCD资料检测才能确定。2013年对控制系统进行维修后,测光性能基本恢复正常。1.56米望远镜曾经是中国国家天文光学开放实验室的一部分。现在该望远镜的所有观测数据已进入中国虚拟天文,按有关规定,其所有的CCD天文观测资料对整个天文界开放使用。未来潜在用户需要注意其性能变化,以免被误导。

  • 标签: CCD 测光 非线性
  • 简介:1概况2015年9月28日至10月16日,WMO在瑞士达沃斯世界辐射中心(WRC)举办了第12届国际太阳辐射计比对(IPC—Ⅻ)试验及辐射技术交流与培训,试验由WMO组织,达沃斯气象物理观象/世界辐射中心(PMOD/WRC)承办,期间还举办了第4届滤光辐射计相互比对(FRCIV)和第2届国际地面辐射强度计比对(IPgC-Ⅱ)试验

  • 标签: 太阳辐射计 试验总结 国际 技术交流 辐射强度 WMO
  • 简介:以阿姆河盆地右岸地区碳酸盐岩内滩气田为例,运用基于图论的多分辨率聚类分析法开展了以常规测井资料为基础的测井相聚类及岩相定量预测研究。该方法不需要分析数据体的结构及聚类数等先验知识为指导,能够自动优选最佳聚类个数,并允许按照实际需求控制聚类级别,进行聚类合并。依据岩芯资料岩相识别及测井相标定结果,本文最终建立了包含5个聚类的测井相划分模型及岩相定量解释图版,其中,聚类测井相1~5分别对应于泻湖泥、石膏坪、滩间、低能滩及高能滩,取芯段符合率达85%以上,能够较好的运用于非取芯段岩相预测研究。据此,我们进行了连续的聚类测井相划分及岩相预测,并对层序地层格架内岩相分布及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基于图论的多分辨率聚类分析法 测井相 岩相 台内滩气田 阿姆河盆地
  • 简介:1概况2015年10月21日至11月11日,日本东京农工大学(TUAT)在冲绳岛边户岬气象与气溶胶观测站开展了加强观测试验。广东省气象局李菲和许汉冰受邀参加了此次加强观测试验,并主要负责加密观测试验中由广东省气象局自主研发的气溶胶吸湿性/挥发性观测系统(H/VTDMA)的现场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

  • 标签: 观测试验 自主研发 日本东京 气溶胶 国际合作 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