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利用2007—2015年北京市大兴观象台、28个道面自动气象站、部分区域自动气象站等多种台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07—2015年北京地区能见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7—2015年北京地区春季平均能见度最高、夏季平均能见度最低,夏季及年平均能见度呈显著增加的趋势,春季和秋季能见度均呈波动增加,冬季颗粒物浓度的显著增加致使北京地区冬季能见度下降的时段集中在2011—2014年;空间上,北京西北地区能见度明显高于中心城区和东南大部地区。秋季和冬季能见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年平均能见度的分布特征较一致,表现为能见度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递减;与能见度相关性最高的为相对湿度、颗粒物浓度、风向及风速,但不同要素在月、季和年尺度上的相关性差别较大;根据天气现象统计表明,近10a来北京地区雾、霾、沙尘日均呈增加的趋势,但是山区与城区气象站点低能见度事件的发生频次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来看,小于10km能见度事件的发生频次在全区以增加为主,而小于1km能见度事件的发生频次在全区以减少为主。此外,近10a来北京地区干霾的发生频率为44.29%,湿霾的发生频率为7.13%,低能见度事件多由干霾造成,但湿霾发生时,能见度恶化的更明显。

  • 标签: 能见度 颗粒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为解析延庆区西北部地区的地热地质特征,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内的地热流体通道、热储层和盖层条件的总结分析,并综合地温场分布特征和地热流体化学特征,浅析了研究区内的地热资源形成条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NEE向与NS向断裂为主干断裂,在其交互处,形成主要的热水通道,发育了以蓟县系雾迷山组为代表的层状热储,地热流体主要来源于1.5~4.6万年前的大气降水补给,与浅层地下水几乎无水力联系。延庆盆地内的地热资源主要受以热传导为主的传热过程控制,热储层和盖层岩石热导率的差异,使得平面上的温度差异显示出受控断裂构造控制的趋势。

  • 标签: 地热地质 热储层 地温场 地热流体
  • 简介:摘要钢筋混凝土桥梁在投入使用一定的时间后,结构会产生各种裂缝,混凝土中的钢筋在各种原因作用下,会产生锈蚀现象,钢筋锈蚀现象的加重会严重影响整座桥的承载力和耐久性。钢筋锈蚀的机理是钢筋在水、氧具备的条件下产生电化学反应,从而在钢筋表面生成铁锈。导致钢筋锈蚀的原因很多,通过最近两年大量的旧桥检测数据和图片进行分析发现,北京地区导致钢筋锈蚀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过小或保护层遭到破坏。导致钢筋锈蚀的其它影响因素还有结构裂缝、混凝土不密实、水的影响以及氯离子及其它有害盐类影响等。根据锈蚀产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方能防止或减缓锈蚀的产生,从而保证桥梁的承载力和耐久性。

  • 标签:
  • 简介:从地面沉降综合防控角度出发,借鉴国内外地面沉降综合防控实践经验,分析了目前北京市地面沉降防控遭遇的困境。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构建北京市地面沉降中心区综合防控体系的重大意义、原则以及思路,并结合北京市地面沉降发育特点,给出了综合防控体系的具体范围。最后,从制定性措施(管长远)、管理性措施(管近期)和技术性措施(管创新)等三个维度进行具体防控工作部署,共同形成了地面沉降中心区综合防控体系。该体系以期为地面沉降差异性防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有效缓解地面沉降快速发展的态势,为首都北京提供地质环境安全保障。

  • 标签: 地面沉降 中心区 综合防控 体系构建
  • 简介: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5周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也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了实质性的开工建设阶段。1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发布会,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有关情况.

  • 标签: 协同发展 京津冀 北京城 发布会 河北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