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油松为阳性树种,喜光,耐旱抗风,抗瘠薄,是北方广大山区最主要的水土保持与造林绿化树种。介绍了油松苗木培育和荒山造林技术。

  • 标签: 油松 育苗 造林
  • 简介:油松毛虫大发生的过程一般经历增殖、猖獗、衰退3个阶段.猖獗阶段害虫种群数量数十倍、数百倍地迅速增大,几乎耗光其大部或全部食物资源.如果发生油松毛虫的重度,就标志着危害进入了猖獗阶段.现将油松毛虫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供各地防治时参考.

  • 标签: 松毛虫综合 油松毛虫 综合防治
  • 简介:选取8年生油松人工林,将其用来研究复合肥使用量对树高、胸茎的影响。结果表明,每株施用200g复合肥后的效果最佳,并且其胸茎、树高连年生长量均达到了最大值。其中在施肥第4年,胸茎、树高连年生长量分别是对照的1.61倍、1.95倍、5.4倍。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在对油松幼龄林施肥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200g/株复合肥。

  • 标签: 油松 施肥 树高 胸茎
  • 简介:油松属于常绿乔木树种,垂直分布在海拔1200m~1700m的高山地区,是黑茶山林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介绍了城庄沟林场油松育苗经验,即抓好圃地选择、整地、施肥、播种及苗期管理五个环节。

  • 标签: 油松 山地育苗
  • 简介:于年间在哈尔滨园林研究所苗圃,用不同的微量元素和不同浓度浸泡种子和喷洒苗木进行了微量元素对油松苗木生长刺激作用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用1%和02%浓度的Mn浸泡的种子发芽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1%浓度Mn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提高了9%~19%,0.2%浓度Mn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提高了12%-14%。用硼处理的种子的发芽率最低。对用微量元素施表肥(叶部喷洒)而言,Mn和Mo微量元素效果较好,且低浓度处理效果更好。用低浓度Mn和Mo喷洒的苗木的高度和叶绿素含量均比未处理的苗木高。与种子浸泡法相比,叶部喷洒的效果更好。表7参7。

  • 标签: 油松 PINUS tabulaeformis 微量元素 种子浸泡 顶肥
  • 简介:本文将山海关林场的油松-槲树林划分为5种类型,并对各种类型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年龄结构、胸径结构、树高结构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槲树幼树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油松幼树只存在于郁闭度不超过0.7的油松林分中,其分布格局偏离聚集分布。油松和槲树混交时,次要树种林木常呈聚集分布,优势树种林木呈随机分布。以年龄结构表示的林木发生过程显示,油松先发生,槲树后发生,但有时两树种的年龄结构是隔离的,有时是略有重叠的。油松的树高和胸径结构呈山形分布,槲树往往呈倒J形,这表示了两树种在演替中的地位。

  • 标签: 油松 槲树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年龄 胸径
  • 简介:园林废弃物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沤制以后是优质有机肥,可以用于苗圃施肥、替代基质、土壤改良剂等。对园林废弃物堆肥不同比例用于容器育苗基质进行了研究。

  • 标签: 园林废弃物 堆肥 油松 容器苗
  • 简介:介绍了“太岳油松”良种苗木繁育和抗旱造林综合配套技术示范项目建设背景、技术来源以及项目建设内容及技术,该技术确定了用优质种源进行容器育苗,集成了不同立地类型区造林技术。

  • 标签: 太岳山油松 良种苗木 造林
  • 简介: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白皮松(P.bungeana)是两种常见园林观赏绿化树种,在丰富首都园林景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油松、白皮松的大树移植及古树衰亡是园林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土壤和植物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可以作为古树健康诊断的潜在指标。在本实验中,以油松和白皮松移栽大苗为材料,经不同基质处理后,检测叶片生长情况及营养元素含量,探讨不同基质对移栽油松、白皮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养分含量最高的基质1(草炭∶园土∶陶粒体积比为3∶1∶1)对油松、白皮松的新叶、老叶干重积累及针叶长度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虽然土壤中养分含量对叶片中养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地上部的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而影响了地上部营养元素吸收量。

  • 标签: 油松 白皮松 大树移植 古树衰亡 营养元素 地上部生长
  • 简介:矢量竞争分析法是一种用于评价存在相同资源竞争的两种植物种之间的生长和营养交互作用的图形分析方法.它基于矢量分析和线性分析,将代表生物量和营养吸收值的参数相对于无种间竞争的对照在一个两维的坐标系内表达为矢量并进行定位比较.应用该方法对北京西山地区的44年生人工混交林中油松和侧柏树种间生长和营养(N,P和K)吸收状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表明虽然混交有利于侧柏生物量的相对增加,但伴随有植物体内营养元素的相对亏缺.相反,混交对油松生物量和高、径生长的抑制作用却伴随有营养元素吸收相对过剩.以上结果表明矢量竞争分析可用于正确地揭示混交林树种之间营养交互作用

  • 标签: 矢量竞争分析 营养交互作用 混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