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明确苹果三杂种后代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及模式的变化特征,本文以‘金冠’ב四嘎拉’苹果的6l份三后代为试验材料,采用MSAP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1份三杂种后代的总甲基化率在10.74%~28.86%之间,全甲基化率在7.87%~24.22%之间,半甲基化率在2.10%~11.84%之间。与母本相比,总甲基化和全甲基化呈上升趋势,半甲基化呈下降趋势;与父本相比,均呈下降趋势。(2)在苹果三杂种的基因组加倍和重组过程中,发生了大量过或超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变异,少量发生了次甲基化现象,极少部分的甲基化状态介于双亲之间。(3)共获得4条DNA甲基化差异片段,有3条能够在苹果基因组中检测到,且同源性较高,分别位于第1条和第12条染色的叠连群上,但是具体功能没有描述。研究结果表明,苹果三杂种后代的DNA甲基化水平与性相关性不大,在其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过或超甲基化变异,为苹果三体育种中表观遗传变异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苹果 三倍体杂种 DNA甲基化
  • 简介:本研究利用4种父本育性较强的二体香蕉(Musaspp.)种质,比较不同染色法和离萌发法检测香蕉花粉活力的效果,以期筛选适合香蕉花粉活力快速检测的方法。结果显示:醋酸洋红和I-KI染色法处理后的香蕉花粉形态较模糊,而TTC法与MTT法的染色效果较好,花粉形态较清晰,容易区分染色与未染色的花粉;适合香蕉花粉离萌发的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为15%,pH值为5.8;MTT染色法结果与离萌发法结果相关性最好,说明MTT染色法的结果较其他染色法准确、可靠。利用MTT染色法,本研究比较了17份二体香蕉种质的花粉活力,结果显示:‘Calcutta4’(M.acuminatassp.burmannicoides(AA))、BGY3(M.balbisiana(BB))、Malaccensis(M.acuminatassp.malaccensis(AA))、Balbisiana(M.balbisiana(BB))等4份野生类型种质,以及双单倍体种质‘CIRAD930’(M.acuminatassp.malaccensisvar.DHPahang(AA))的染色率超过50%,而3份改良二种质和4份栽培类型种质的染色率低于30%。

  • 标签: 二倍体香蕉 花粉生活力 测定方法 MTT染色法
  • 简介:偏分离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中的遗传学现象,被认为是一种强有力的进化动力。本文从生殖隔离因子、细胞质效应以及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雄配子选择可能导致的遗传偏分离效应。研究证明,位于细胞核基因组上的生殖隔离因子如配子基因、不育基因等遗传因素导致的雄配子选择是引起遗传偏分离的主要原因;而细胞质核互作导致的雄性不育产生的雄配子选择同样可导致核基因发生遗传偏分离;非遗传因素如环境温度等引起的雄配子选择也会导致遗传偏分离现象。

  • 标签: 偏分离 配子体选择 生殖隔离 细胞质效应 环境因素
  • 简介:为了研究M9矮化砧和八棱海棠砧YUCCA10a基因的结构特征及其嫁接树的表达特征,从M9矮化砧和八棱海棠砧中克隆了YUCCA10a基因,并对该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以及不同时期2种砧木嫁接“烟富3”的定量表达分析。通过分析表明,该基因的编码序列为1149bp,推导编码382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94285.29Da,理论等电点为5.08。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5月和10月份的M9矮化砧嫁接“烟富3”中YUCCA10a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八棱海棠砧,2种砧木嫁接的“烟富3”中YUCCA10a基因在10月份的相对表达量略高于5月份。本试验结果为研究M9矮化砧和八棱海棠砧YUCCA10a基因的结构特征和砧木对嫁接“烟富3”影响的机理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YUCCA10a 苹果砧木 克隆 定量表达
  • 简介:本研究以金钻蔓绿绒根茎、叶片、叶基、叶柄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植体类型与取材时间、消毒处理方法,植物激素种类与浓度筛选出适宜诱导愈伤组织、不定芽与继代培养基。结果表明:叶片和叶基最佳灭菌时间:75%酒精30s+0.1%升汞10min,叶柄:75%酒精30s+0.1%升汞16min,根茎:75%酒精30s+0.1%升汞20min;最佳取材时间为夏季,愈伤诱导率高,且诱导时间短;叶片、叶基、叶柄最佳诱导愈伤培养基:MS+2.0mg/LTDZ+0.2mg/L2,4-D,增殖培养基:MS+3.0mg/L6-BA+0.2mg/LNAA;根茎诱导不定芽及继代增殖最佳培养基分别为:MS+1mg/L6-BA+0.3mg/LNAA+1mg/LGA3与MS+0.8mg/L6-BA+0.2mg/LIBA。

  • 标签: 金钻 离体培养 愈伤组织 增殖
  • 简介:本研究对晋豆23与大豆孢囊线虫抗源灰布支黑豆的F3代群体共61个单株进行了ISSR分析,共检测出376个基因位点,多态性位点82个,多态性位点比例为218%。获得5个共显性位点,5个共显性位点的平均基因杂合度为0164。ISSR引物(GA)8C检测到3种基因型,ISSR引物VDV(CT)7检测到16种基因型。本研究表明该群体内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说明灰布支黑豆是大豆孢囊线虫抗病育种的理想抗源。

  • 标签: 大豆 大豆孢囊线虫 I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 简介:构建能够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植物的人工染色文库可以加快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的速度.为了克隆水稻突变基因的需要,我们利用pYLTAC7载体构建了籼稻品种H359基因组的TAC文库.该文库包含41088个克隆,保存在107块384孔板中.插入片段大小在50-100kb之间,平均插入大小为77kb,推测该库覆盖水稻基因组接近7.4.

  • 标签: 籼稻 H359品种 可转化人工染色体 基因组文库 TAC文库
  • 简介:为丰富太子参分子标记库、开发太子参SSR标记、寻找有效的太子参种源鉴定方法。本研究运用MISA、Primer3等分子生物学分析工具,从太子参转录组中搜索获得11297个SSR位点,其出现频率为8.87%,分布距离为平均每10kb有1.47个SSR位点,其中主要重复类型是单核苷酸重复;11297个SSR位点中不同核苷酸基序类型的SSR有259种,主要以单核苷酸重复基序A/T为主,其次是三核苷酸重复基序AAT/ATT。在此基础上设计、筛选得到16821对特异性引物,其中针对高多态性SSR序列的引物有8706对,随机挑选其中的20对引物对来源于贵州、江苏、福建的6个太子参样品DNA进行PCR扩增,其扩增成功率达70%~80%。太子参转录组SSR分布密度大、类型丰富、多态性潜能高、通用性好,可为开发太子参功能性标记提供前期基础,在太子参种质资源评价和优质种源筛选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太子参 SSR 转录组 位点信息
  • 简介:为探索白刺花(Sophoraviciifolia)硬实形成的相关机制,采用IlluminaHiSeqTM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白刺花种子转录组进行测序,利用Trinity软件将数据组装形成转录本,对所有转录本进行Nr(NCBInonredundantproteinsequences)、Nt(NCBInucleotidesequences)、Pfam(proteinfamily)、KOG/COG(euKaryoticorthologgroups/clustersoforthologousgroups)、Swiss-Prot(Amanuallyannotatedandreviewedproteinsequencedatabase)、KEGG(kyotoencyclopediaofgenesandgenomes)和GO(geneontology)分类和功能注释、Pathway注释,并对种子形成的代谢通路中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转录组共获得了333339724条初始序列,总长为335557bp,初始序列组装获得序列片段的平均长度与N50值分别为282bp和537bp;与KOG功能注释、GO分类及KEGG代谢通路分析后,获得了44840个GO功能注释、46126个KOG功能注释以及89494个PFAM注释:并从KEGG通路中找到有色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的代谢途径的编码基因片段分别有66和37个。

  • 标签: 白刺花 转录组 硬实 高通量测序
  • 简介:根据拟南芥的MIKC型MADS—box蛋白序列构建HMM(hiddenmarkovmodel)模型,在大豆基因组中确定了57个MIKC型MADS-box同源基因。分子进化树分析表明,57个大豆MIKC型MADS-box基因分为14个亚类,而MIKC^+型基因又分为两个进化支。控制花形态建成的ABCDE同源异型基因(如AP1,AG,AP3和PI等)和重要的控制开花时间的基因(如SVP和SOCl)在大豆基因组中表现出多拷贝的特征。MEME和SMART分析表明,大豆和拟南芥MIKC型MADS—box基因具有保守的MADS和K-box基序,还有一些亚类具有特异的基序。MIKC型MADS—box基因结构较为保守,多数基因具有7~8个外显子。本研究得到的MIKC型MADS—box基因为下一步研究大豆花形态建成和开花时间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大豆 MIKC型MADS—box 保守基序
  • 简介:NAC转录因子在植物逆境应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番茄中克隆了一个NAC基因SlNAC71。该基因编码区长1059bp,编码35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约为39.51kD,等电点为8.40。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1个高度保守的NAM结构域。SlNAC71基因序列具有miR164靶序列识别位点。亚细胞定位预测SlNAC7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进化树分析发现,SlNAC71和AtNAC分为一个分支。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分析表明在检测的所有组织中SlNAC71都有表达,在叶中表达量最高,在茎中表达量最低。SlNAC71基因的表达受高盐诱导,说明番茄SlNAC71基因可能参与番茄对高盐胁迫的应答。

  • 标签: 番茄 SlNAC71 克隆 表达分析
  • 简介:本研究借助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100个南方花生区试品种的粗脂肪、蛋白质、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等21个品质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粗脂肪含量平均为51.37%,蛋白质为26.31%,总氨基酸为22.611%,油酸为44.84%,亚油酸为34.05%。主成分分析表明,21个品质性状可综合成3个主成分,分别为蛋白质和氨基酸因子、不饱和脂肪酸因子和粗脂肪因子,反映了原始数据信息量的74.47%。聚类分析表明,100个花生品种可划分为4大类,各类别间品质存在不同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花生品质的综合评价,可避免单一指标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为花生亲本的利用和品质育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标签: 花生 品质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 简介:龙血树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所特有的珍稀植物,是著名民间药物“血竭”的重要原料。该药在我国中药材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血竭的生产是从多年生的龙血树上取其带脂茎杆提炼而成,该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不断的砍伐已使其资源面临枯竭的威胁,现其己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的濒危植物。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龙血树这一宝贵的资源,使其得到可持续和高效的利用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研究以经诱导物诱导处理刚产生血竭和未经诱导物处理的海南龙血树(DracaenacambodiannPierreexGagnep)组培苗为材料,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u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SSH)技术构建了龙血树血竭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差减cDNA文库,采用PCR方法筛选差减文库获得431个重组子。随机挑取200个克隆经ReverseNorthernBlot筛选剔除假阳性后,共获得59个差异较明显的阳性克隆,测序后得51条差异片段,通过BLASTn和BLASTx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与信号转导相关的cDNA片段5个,转录翻译相关蛋白cDNA片段5个,物质能量代谢酶类cDNA片段12个,另外有23个克隆在GenBank中均未发现显著相关的同源序列,推测它们可能是功能未知的新基因或是靠近3--末端的基因片段,因保守性较低,难以通过同源比较推测其功能。

  • 标签: 海南龙血树 血竭 抑制差减杂交
  • 简介:鉴于泛素与植物受高温等环境胁迫下产生的一些诱导型蛋白降解有关,本研究根据擎天凤梨Ostara早期花器的全长cDNA文库,经大规模随机测序及重叠群(contigs)内EST序列的拼接,获得了擎天凤梨多聚泛素基因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GQ890686),序列长1896bp,开放阅读框长1323bp,编码441个蛋白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分子质量为49.3kD,等电点pI为6.59。蛋白二级结构预测显示,该蛋白主要由随机卷曲、延伸链、α螺旋和β-转角组成;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与拟南芥推定的多聚泛素UBQ10(gi|23397122|gb|AAN31845.1|)亲缘关系最近;经推断它是由5个单体泛素组成的多聚泛素。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该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反应机理以及如何采用分子调控手段增强擎天凤梨的耐低温能力。

  • 标签: 擎天凤梨 泛素 克隆 序列分析
  • 简介:本实验在形态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5对中国传统菊花的芽变品种和2组形态相似品种,运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其进行了品种鉴定。通过反复试验,建立了稳定的RAPD反应体系;从22个2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4个高效引物,扩增出13条带,扩增的多态性片段多在501~1000bp之间,其中有2个引物(ch1.21和ch1.25)能将试验中的7组材料全部清楚地区分开。研究结果表明:4个高效引物的RAPD分析能够有效地将选定的样本区分开。因此作者提出RAPD分析方法可以应用到菊花芽变及相似品种鉴定中。这就为进一步开发更多RAPD随机引物,开展菊花的品种鉴定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参考资料。

  • 标签: 菊花 芽变 相似品种 RAPD
  • 简介:通过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手段——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研究巴西蕉(Musaparadisiaca)叶片在60mmol/LNaCl人工模拟盐胁迫0、12h、24h不同时间点的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盐胁迫12h上调和下调的DEGs(differential-expressedgenes)分别为2938个和2727个;24h分别有834个和893个。GO富集分析,差异基因主要在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刺激响应、结合以及催化活性等。KEGG分析,差异基因主要涉及代谢途径、光合作用、黄酮类生物合成、苯丙素生物合成等。通过GO和KEGG显著性富集分析发现,NaCl胁迫12h后差异表达的基因数明显多于24h胁迫后的差异基因表达数。qRT-PCR验证了DEGs的表达趋势与RNA-Sep测序分析结果的一致,证明了RNA-Sep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通过香蕉叶片转录组分析,为研究香蕉耐盐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 标签: 巴西蕉 转录组 盐胁迫
  • 简介:培育高产稳产、对环境钝感的优质杂交稻新组合已成为当前水稻育种的重要目标;近年高温造成水稻结实率显著下降而导致产量的严重损失,水稻耐热性的改良也日益迫切。本研究用一个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拟合157个SSR标记位点,覆盖水稻基因组2352.62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14.89cM。以常温和高温结实率的差值作为耐热指数,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水稻抽穗扬花期的耐热性进行了QTL分析,在第2、3、5连锁群上检测到3个新的耐热QTL。贡献率为:6.59%、10.72%和10.7%,联合贡献率为28.01%。

  • 标签: 水稻 SSR标记 QTL 耐热性
  • 简介:为了利用关联分析发掘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本研究采用全基因组扫描的方法,利用分布在基因组上的60对SSR引物,对140份东北三省水稻种质资源进行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东北粳稻可分为2个类群,线性和非线性组合中,都有一定的连锁不平衡存在。群体中,19.2%的标记位点可以观察到显著的LD(P〈0.05),其中第一类群和第二类群基于D’统计概率(P〈0.05)支持的LD成对位点比例分别为2.1%和16.6%。第2类群连锁不平衡衰减(D’〈0.5)所延伸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32—120.4cM,回归方程为:y=-0.0276ln(x)+0.3994。

  • 标签: 粳稻 种质资源 群体结构 连锁不平衡
  • 简介:为了找出差异基因用于高油酸油菜育种,对两个油酸含量不同的高油酸油菜材料(油酸含量分别为84.4%和56.2%)成熟期种子进行转录组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IlluminaHiseq,M2000测序得到8.09Gbcleanreads,组成52361个unigene,平均长度为659bp。比对公共数据库得到48911f93.41%)个氨基酸序列。鉴定出6414个在高油酸油菜和低油酸油菜中差异显著的基因,这些基因有1296个在高油酸油菜中上调表达(20.21%),5118个下调表达(79.79%),共有2043个差异基因在119个代谢通路中富集表达。将其中14个与脂肪酸代谢和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Bna0799930,Bna0104450和Bna0305890在高油酸油菜中上调表达,其余的下调表达。Bna0501620,Bna0391450和Bna0084310在高油酸油菜中的表达量超过低油酸油菜中表达量2以上,分别为4.48,4.21和2.26。这些新发现的差异基因可用于高油酸油菜分子育种研究。

  • 标签: 高油酸油菜 转录组 定量PCR
  • 简介:对甜玉米自交系1132种子经过空间诱变的材料进行表型鉴定和自交繁殖,在SP2代植株发现穗行数、穗粗、穗轴粗和穗粒重等产量性状上出现变异的果穗,通过连续自交获得穗行数、粒深、穗粗比对照明显增大的稳定变异株系,其根系也明显发达。利用分布在10条染色的198对引物对16份稳定变异株系的进行SSR多态性分析,发现32对引物存在多态性,变异座位在玉米基因组10条染色均有分布,但在第3、第4、第8、第9等4条染色的变异座位明显较多,占总变异座位的69.7%。

  • 标签: 甜玉米 空间诱变 SSR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