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从俄罗斯等国引进优良沙棘品种后,应对其在我国“三北”地区田间抗逆性进行测定,才能评判其适宜种植区域和立地条件类型。用于衡量抗逆性指标很多,本项目主要选择抗旱性、抗寒性和抗病性等指标,并采用直观评判方法,通过对样株逐株观察、登记受害等级、不同等级株数,计算出抗逆性指标。

  • 标签: 沙棘 引种 田间试验 抗逆性 评判
  • 简介: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沙棘蓝莓复合格瓦斯饮料配比如下:发酵液中沙棘与蓝莓果汁12%添加量,3:2比例处理表现最佳,玉米粉添加量为9%时可以达到设计要求,较经济、易处理。安琪干酵母、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链球菌比例3:1:1、总添加量5%,复合发酵结果表现最佳,其发酵工艺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发酵工艺因素主次为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初始pH值,最佳组合为接种量3×10^-4、发酵温度36℃、发酵时间15h、初始pH值3.5,验证最佳组合产品感官评分值为92.7,产品表现优级。

  • 标签: 沙棘 蓝莓 格瓦斯 研制
  • 简介:沙棘果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有机酸、多酚和其它人体所需生物活性酸物质。在过去10年中拉脱维亚新增了许多沙棘种植园。因此,此篇论文主要研究拉脱维亚生长沙棘中生物活性物。拉脱维亚靠近波罗海,在多贝莱县开展实验。每年光照时间是4522h;温度从5—24(23)℃;植物生长期可达200d;每5—10年会出现极端最低温度-36℃。本文旨在研究适应拉脱维亚气候条件沙棘品种:“Avgustinka”、“Prozrachnaya”、“BotanicheskavaLubitelskaya”、“Luchistaya”、“Trofimovskaya”和“Pod—arokSadu”各自可溶性固体、总酸、维生素c和E、类胡萝卜素和总酚类化合物组成。拉脱维亚种植沙棘都是俄罗斯沙棘。将拉脱维亚国家果树栽培研究所果实和浆果加工中心作为实验场地。研究时间为2004~2005年之间。所有品种生物化学组分平均值为:可溶性固体为8_3。Brix,总酸为3%,维生素C为84.9mg/100g,维生素E为23.2mg/100g,类胡萝卜素为14.5mg/g,总酚类化合物为126.mg/100g。通过实验可知,“Trofimovskaya”和“PodarokSadu”中生物活性组分是最高

  • 标签: 沙棘 可溶性固体 类胡萝卜素 酚类 维生素C
  • 简介:在缺少灌溉中国北方地区杂交沙棘种植园,发生年际干旱会导致果实产量减产一半或更多。干旱是导致沙棘叶光合、蒸腾能力下降主因。当土壤干旱导致沙棘植株受到水分胁迫严重时,根系从土壤吸收水分供叶面蒸腾和光合生产水分已经很少,光合生产力很低,落果加重,果实增重减缓。适时灌溉使沙棘根系分布层土壤含水量达到适宜含水量以防止干旱影响,是保证杂交沙棘园植株健康生长和果实丰产必要措施。

  • 标签: 杂交沙棘 干旱 生长 中国北方
  • 简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生态文明”理念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提出第五个文明,是顺应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实现永续发展、传承马克思主义和弘扬华夏优秀传统必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高度,列入“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凸显生态文明建设地位。中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峻形势,用不到世界10%耕地和6%淡水养活了超过全球21%的人口,用不到30%世界人均资源占有率创造了约世界10.0%GDP,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要维持中国社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到2020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守“一个”目的,实现永续发展;尊重自然规律,推进“两个”转变;坚持“三项”原则,维护公平正义;做好顶层设计,实施“四大”战略;处好“五种”关系,统筹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生态文明繁荣富强美丽中国。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意义 瓶颈 举措
  • 简介:为定量评价沙棘造林后水土保持效益,文章以沙棘造林典型县域为研究对象,基于3S技术与RUSLE土壤侵蚀模型,分析评价了该县沙棘造林前后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吴起县实施沙棘造林后10年来,水土流失明显减少,较高强度土壤侵蚀土地面积大幅度减少。①沙棘造林后土壤侵蚀分布以中度侵蚀最多,其面积占吴起县国土总面积43.62%,而沙棘造林前土壤侵蚀以极强烈侵蚀为主,占吴起县国土总面积42.76%。②沙棘造林后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285t/km2a,属于强度侵蚀,其沙棘造林前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9779t/km2a,属于极强烈侵蚀,为沙棘造林后1.85倍,沙棘造林后全县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1402万t。

  • 标签: 沙棘造林 水力侵蚀 定量评价
  • 简介:沙棘雌花属单性花和不完全花,花序在结果枝上成螺旋状排列,属无限花序、总状花序。沙棘花芽可分为3种:纯花芽、混合芽和营养芽。沙棘花序花朵数量有较大差别,品种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中雌沙棘中下段最多,杂雌优10号、54号中下段较少。沙棘每朵雌花子房为单室,子房上位,1心皮,1室,1胚珠,当传粉受精后,子房发育形成肉质果实,子房壁形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果皮坚硬,内含1粒种子,珠被发育为种皮,所以沙棘果实是真果而不是假果。

  • 标签: 沙棘 雌花 总状花序 花芽 真果
  • 简介:本文分析了新疆发展沙棘优势,探讨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沙棘产业发展应考虑主要技术环节,针对沙棘产业发展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建议。

  • 标签: 生产建设兵团 沙棘 产业 发展 思考
  • 简介:本文以砒砂岩地区沙棘生态工程为研究对象,探讨沙棘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对表层土壤理化性状改良作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造林工程8年后,沙棘林地表层土壤总孔隙度比荒坡地提高7.4%,土壤粘粒含量占49.15%,比荒地增加了75%;〉5mm大团粒含量为43.38%,是荒地2.99倍,有机质含量为13.92g/kg,是荒地3.68倍;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荒地1.72倍、1.13倍与1.36倍,有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分别为荒地4.54倍、3.29倍与7.6倍。说明沙棘造林使造林区土壤结构得到显著改善,沙棘生态修复工程生态效益突出,可有效降低该地区降雨对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冲刷。

  • 标签: 砒砂岩区 沙棘生态工程 土壤理化性质
  • 简介:为了将刺篱植物替代金属隔离栅应用于云南省高速公路,从刺篱植物自身隔离性能、刺篱植物抗逆性能和刺篱植物景观效应等3个方面,提出了由13个评价指标组成云南省高速公路隔离用刺篱植物筛选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16种刺篱植物进行评价,评价认为:苦刺、马缨丹、围涎刺、叶子花综合隔离效果较好。

  • 标签: 隔离植物 带刺植物 公路工程 隔离带 筛选 评价指标
  • 简介:笔者结合湖南邵阳至怀化高速公路,初步筛选出适合本地区边坡防护植物树种,运用植物物候期、适应性、群落特征和水土侵蚀量等指标作为筛选标准,筛选出适合高速公路边坡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通过实验综合表现最为优良草本植物为狗牙根,其次为结缕草,而紫花苜蓿、白三叶等植物由于其出苗率高前期生长迅速等特点,可以作为草本混播先锋植物。木本植物中,综合表现最为优良是刺槐、多花木蓝、马棘。

  • 标签: 高速公路 植被恢复 植物选择 湖南山区
  • 简介:建立HPLC法测定沙棘叶、果实、枝条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在色谱柱(岛津ODS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0.2%磷酸溶液(87∶13)),检测波长210nm,柱温30℃,流速1.0mL/min条件下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齐墩果酸进样量在0.7-2.1μg范围内,峰面积与进样量之间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88%;熊果酸进样量在0.75-2.25μg范围内,峰面积与进样量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8%。本方法可测定沙棘叶、果实、枝条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结果准确,重复性好。

  • 标签: 沙棘叶 齐墩果酸 熊果酸
  • 简介:我国石漠化区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过程中,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为其实施提供了主要经费来源,区内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发挥了很好科技支撑作用,同时,民间企业以一种新力量逐步参与,解决了配置资金不足问题。

  • 标签: 水土保持植物 资源配置 开发 特点 石漠化区
  • 简介:我国石漠化区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以小流域生态型植物资源配置为重点,近年来涌现了开展区域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新亮点。多年来,这一区域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过程中,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主要经费来源,区内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发挥了很好科技支撑作用,同时,民间企业以一种新力量逐步参与,解决了配置资金不足缺憾。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出发,建议这一区域编制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总体规划、加大这科技支撑力度、建立区域示范龙头企业,以拉动我国重点石漠化区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步伐。

  • 标签: 水土保持植物 资源配置 开发 建议 石漠化区
  • 简介:我国重点石漠化区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多年来以小流域生态型植物资源配置为其重点,近年来涌现了开展区域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新亮点。我国石漠化区适宜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区域很广阔,有数十种植物可以大显身手,造福与民。

  • 标签: 水土保持植物 资源配置 开发 现状 石漠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