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取样与室内粒度测试,分析额济纳盆地戈壁地表及下层沉积的粒度组成、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度等粒度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除冲积一洪积扇上部外,戈壁表层沉积粒度组成以石块为主,而下层粒度组成则以砂粒为主,颗粒平均粒径表层多数较粗,以石、砾为主,下层沉积平均粒径较表层具明显的细化趋势,从低山残丘至洪积扇下部,平均粒径由粗变细;2)戈壁不同层次沉积颗粒的分选性较差或差,仅在低山残丘与湖泊边岸浅滩分选属于中等;3)表层沉积偏度以正偏、极正偏占主导,占总数的76.93%,而下层颗粒的偏度以负偏、极负偏为主,占总体的84.62%;4)表层沉积粒度频率曲线以尖窄、很尖窄为主,占69.23%,其次为中等,占15.38%,而下层则以宽平、很宽平和中等为主,三者共占76.93%;5)戈壁沉积的粒度特征整体上表现为粒径较粗、分选较差、正偏态、峰态尖窄的特点,综合反映了颗粒的沉积环境、地貌特征、侵蚀与堆积方式。研究结果可为戈壁类型划分提供参考。

  • 标签: 戈壁 沉积物 粒度组成 粒度参数 额济纳盆地
  • 简介:FieldlysimetermethodwasemployedtoinvestigatethedownwardmovementandleachingofNappliedtosummercorn(ZeamayL.)ondrylandsoilinBeijing,AN-fertilizer(120kgNhm^-2)andacontroltreatmentwerarrangedforthestudy.Soilsolutionwascollectedatdepthsof20,40,60,120and170cm,whileleachtewasollectedatthebottom(220cm)ofthelysimeter,TheresultsshowedthatthedownwardmovementofNO3^-Ninsoilprofilewasgreatlyaffectedbyrainfallpattern.ThepeakofleachedNO3^-Nfrombothtreatmentscoincidedwiththepeakoftherainfall.Inaddition,leachedNO3^-Nfrombothtreatmentsandrainfallweresignificantlycorrelated(P<0.05).TheamountofleachedNO3^-NwasnotgreatintheN-fertilizertreatment,TheresultsalsosuggestedthatNfertilizationcouldcauseNO3^--Ncontaminationofgroundeaterduringtherainyseason.

  • 标签: 玉米 地表水 氮流失 向下移动 土壤剖面 干旱地区
  • 简介:为了解中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的土壤状况,以重庆缙云山4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土壤物理性质及持水能力测定和入渗实验,对林地枯落和土壤水分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缙云山林地土壤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1m深土壤持水能力为9.50-13.17mm。2)枯落蓄积量为16.21.32.42t/hm^2,枯落持水率为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持水量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3)菲利浦模型较好地反映研究地区不同类型林地土壤入渗过程。

  • 标签: 亚热带 森林土壤 枯落物 土壤入渗 森林水文效应 缙云山
  • 简介:选取南方红壤侵蚀区3种典型的侵蚀土壤坡面和3场具有代表性的天然降雨,在同等试验条件下对其产流产沙规律及降雨前后坡面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侵蚀条件下,3种土壤的径流量表现为紫色土〉花岗岩红壤〉第四纪红黏土;产沙量表现为花岗岩红壤〉紫色土〉第四纪红黏土;通过降雨前后3种土壤表面的颗粒组成比较发现,3种土壤表面颗粒均有粗化的趋势。大量细颗粒的流失,是造成土壤退化乃至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天然降雨 颗粒组成 土壤侵蚀 过程
  • 简介:Soiltestforavailabilityofnutrientsandheavymetalsisextensivelyservedasameansfortheevaluationsofsoilfertility,andenvironmentaleffectsandphytotoxicityofpollutantsinsoils,andforthefertilizerrecommendationinagricultur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Therefore,greatattentionhasbeenpaidtothemeasurementofelementalavailabilityinsoiltest.

  • 标签: 石灰质土壤 重金属 元素有效性 土壤分析 碳酸氢钠/DTPA萃取 电感耦合
  • 简介:通过外业调查,结合实验室分析法对南京近郊8种人工林地表枯落累积量及持水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枯落特性受林分组成的影响大,不同群落枯落厚度、累积量呈现显著差异(P〈0.05)。枯落厚度变化区间为2.105.24cm,大小顺序依次为香樟林(Ⅰ)、乐昌含笑林(Ⅱ)、女贞林(Ⅲ)、马褂木林(Ⅳ)、淡竹林(Ⅷ)、朴树林(Ⅴ)、榉树林(Ⅶ)、槭树林(Ⅵ),总累积量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1)枯落累积量(M)和其厚度(d)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线性方程为M=1.4054d+0.6654(R2=0.8234,P〈0.05)。2)不同群落枯落的持水量随浸水时间的变化动态一致,即随着浸水时间的延长,持水量依次增加,并呈现出倒"J"型曲线,持水量(W)与浸泡时间(t)的拟合方程为W=alnt+b。不同群落枯落吸水速率(v)呈现出"L"型递减变化,即随着浸水时间(t)的延长,吸水速率(v)依次减小,并符合如下关系式:v=atb。3)榉树林(Ⅶ)、槭树林(Ⅵ)、朴树林(Ⅴ)3种人工林群落的持水能力较高,其最大持水率(Rmax)均值分别为667.56%、462.90%、341.18%;相对的,马褂木林(Ⅳ)、香樟林群落(Ⅰ)群落的持水能力较低,其Rmax均值分别为191.38%、271.99%;其余几种群落的Rmax均值中等。4)比较不同群落的有效拦蓄量(WSV)以榉树林群落(Ⅶ)最大,达26.32t/hm2;槭树林(Ⅵ)、女贞林(Ⅲ)群落的WSV较大,分别为16.64t/hm2、16.44t/hm2;马褂木群落(Ⅳ)的WSV较小,仅为9.55t/hm2。不同人工林群落水分拦蓄能力有明显差别,城市人工林建设中树种组成及群落类型的选择对成林后林地的持水拦蓄和水源涵养能力有重要影响。榉树林表现为较强的水分拦蓄能力,是当前南京城市森林建设较为合理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城市人工林 枯落物 累积量 持水性
  • 简介:心土酸味限制根生长并且在世界的许多部分减少庄稼收益。多于氮(N)在庄稼生产使用了的化肥的一半是当前输了到环境。这研究试图在到没有为止玉米(ZeamaysL.)在N化肥的效率上调查石膏申请的效果在南部的巴西的生产。一个地实验检验了适用表面的石膏的效果(0,5,10,和15Mg哈1)和穿衣顶的铵硝酸盐(NH4没有3)(60,120,和180kgN哈玉米根长度,N举起,和谷物产量上的1)。一个温室实验用从地实验地点收集不评估3-N与适用表面的石膏沥滤,N举起,和根长度的没受到干扰的土壤列被进行(0和10Mg哈1)和穿衣顶的NH4没有3(0和180kgN哈1)。心土酸味的改善由于石膏申请,增加的玉米根生长,N举起,谷物收益,和N使用效率。到土壤表面的适用的石膏由19%-38%和N的部分因素生产率增加了玉米谷物产量(PFP由27%-38%的N),取决于N申请率。没受到干扰的土壤列温室实验的结果证明由石膏申请的N使用效率的那改进由于从在由于增加的玉米根长度的心土的没有3-N的更高的N举起。我们的结果建议有在一个到没有为止玉米系统的石膏的那改善心土酸味能增加N使用效率,改进谷物产量,并且减少由于沥滤的没有3-N的环境风险。

  • 标签: 氮肥利用效率 NO3-N 玉米生产 根系生长 免耕 氮素利用效率
  • 简介:2006年12月2日山西省水土保持学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了第3次会员代表大会,来自40多个单位的100余名代表出席。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刘震司长,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张文聪处长,山西省科协关原成、郭振德副主席、苗洪泽部长,山西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李光烈局长,北京林业大学王礼先教授,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岳金山副秘书长到会,山西省水利学会秘书长郭志刚、农机学会副秘书长张建中、林学会秘书长于吉祥、农学会秘书长王海笑、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宋建民、生态学会秘书长刘增光等到会祝贺。

  • 标签: 会员代表大会 水土保持 水利学会 山西省 北京林业大学 秘书长
  • 简介:本文利用闽东南沿海遥感调查实例解析“3S”在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中的作用,并具体分析GIS与RS,GIS与GPS如何相互结合,为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服务。

  • 标签: 水土流失 遥感调查 3S 信息系统
  • 简介:金沙江上游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环境演化相对复杂。为研究堰塞湖溃坝后堆积的来源与坝体物质、沉积环境的关系,以金沙江上游雪隆囊古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取样和室内粒度筛分试验,对雪隆囊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的粒度进行测试,并分别对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的上、中、下游3段的粒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溃坝堆积体的上游到下游,粒度分布曲线分别为单峰、多峰、双峰;上游粒度组成主要以砾石为主,中游和下游主要以细砂和极细砂为主,粒度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有明显的细化趋势,平均粒度由粗变细,分选性整体上较差和差。以上这些特点综合反映出溃坝堆积体的上游段到下游段的水动力条件在逐渐减弱,其中堆积体上游段砾石部分来自坝体物质,而中、下游段细粒部分既可能来自坝体,又可能来自堰塞湖溃坝前的上游湖相沉积层。

  • 标签: 雪隆囊 古滑坡 堆积物 粒度特征 金沙江
  • 简介:以岷江流域上游地区的汶川县映秀镇附近5条泥石流小流域的SPOT遥感影像为基础,获取泥石流沟内"5.12"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松散固体物质信息,并应用GIS技术对小流域内松散固体分布进行空间分析,建立小流域松散固体空间分布函数T(s)和相对空间分布函数F(x),计算其分布积分W和相对分布积分D,将积分值作为泥石流小流域松散固体空间分布定量化参数,尝试应用于泥石流堆积扇的最大堆积长度L和最大堆积宽度B的参数估算。结果表明:5条泥石流沟内松散固体较多分布于流域高程中值以下区域;相对于泥石流沟沟口,其松散固体更加集中在泥石流主沟道附近;引入小流域松散固体空间分布定量化参数(W和D),泥石流堆积扇形态参数(L和B)的估算值在该区域逼近于实测值。

  • 标签: 遥感 GIS 泥石流 松散固体物 空间分布 堆积扇
  • 简介:为了阐明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对北京九龙山油松纯林、华北落叶松纯林、侧柏纯林、樟子松纯林、栓皮栎纯林、五角枫纯林、油松日本落叶松混交林、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等8种林分类型的枯落和土壤持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分枯落总储量变化范围为8.87~47.87t/hm^2,其中未分解层储量大于半分解层储量;综合枯落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的变化规律来看,油松纯林最大持水量最大(36.46t/hm^2),其次为华北落叶松纯林(36.06t/hm^2),侧柏纯林最小(11.83t/hm^2);油松日本落叶松混交林的有效拦蓄量最大(23.51t/hm^2),其次为樟子松纯林(19.85t/hm^2),侧柏纯林最小(9.53t/hm^2);综合考虑不同林分枯落与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发现,华北落叶松纯林和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功能;不同层次枯落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均存在较好的函数关系;8种林分土壤容重均值在0.89~1.41g/cm3之间变动,总孔隙度在39.43%~54.23%之间变动;林地土壤的入渗速率与人渗时间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二者呈幂函数关系,且R2值均在0.90以上.

  • 标签: 森林枯落物 土壤物理性质 水源涵养功能 九龙山
  • 简介:为提高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水平,在水土保持信息资料收集与抽样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应用RS、GPS与GIS技术,构建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不仅利用了RS技术信息丰富、宏观性强等特性,还充分发挥了GIS具有的强大空间分析和管理功能。通过高效科学的管理决策过程,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数据信息基础和更新方法基础,实现全流域水土保持信息资源共享及动态更新、动态管理和动态监督,从而使辽西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管理实现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 标签: 水土保持 3S 大凌河流域
  • 简介:岩溶石漠化是广西脆弱生态恢复建设中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1988、1998和2008年3个时相的TM/ETM卫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综合碳酸盐空间分布图、石漠化状况实地调查结果和历史资料,基于3S技术,构建岩溶石漠化遥感监测和分级评价模型,研究广西平果县岩溶区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岩溶石漠化遥感监测和分级评价模型能够反映平果县石漠化状况,基本符合实地调查结果;2)平果县岩溶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该县西南部和中部,1988-2008年,平果县总体石漠化程度经历了稍加重然后逐渐变轻的变化趋势,石漠化呈现动态、缓慢、反复、可治理等特点.建议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改善的治理策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和区域生态建设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石漠化 TM/ETM 3S技术 分布特征 演变规律
  • 简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3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2006年1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4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务院回良玉副总理1月12日给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发来搬信。祝贺本会第3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回良玉说,防治水土流失,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任务很重,需要多学科、多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真挚地希望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为促进全国水土保持和生态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1月14日也写了贺信,充分肯定学会成立20年来取得的各项成绩。

  • 标签: 会员代表大会 水土保持 学术研讨会 学会 中国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