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分析了杨溪水库水源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态农业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为解决当前水库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 标签: 水源区 面源污染 防治
  • 简介:根据莆田土壤侵蚀特点,在GIS软件支持下,采用土壤抗蚀年限法有效地实现莆田水蚀土壤侵蚀后果危险度的分级评价,并通过分析不同坡度、高程下的土壤侵蚀后果危险度情况,探讨了土壤侵蚀后果危险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评价分析结果可为今后莆田的土壤侵蚀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文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也可为今后省内其他水蚀的土壤侵蚀后果危险度调查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 标签: 地理信息系统(GIS) 水蚀区 土壤侵蚀后果危险度 评价
  • 简介:本文在介绍南京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原划分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复核划分的必要性。依据最新的水土流失定量监测成果和复核划分原则,结合南京水土保持特点,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南京水土流失重点防治进行了复核划分。划分结果为确定南京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面积2478.27km~2,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面积515.75km~2。针对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分别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更快、更准、更有效地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水土流失 重点防治区 复核划分 对策
  • 简介:“两三线”道路两旁延伸10m宽的造林,不仅是福清的首次,福建省也少有。本文在阐述“两三线”道路现状和造林地特点的基础上,对其造林树种的确定、造林技术要点以及如何制定造林地管护措施进行探讨。

  • 标签: “两区三线” 道路造林 绿化工程 探讨
  • 简介: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可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利用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多源数据,以福州经济技术开发为例,评价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分别计算了流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并分析其生态安全。结果表明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且渐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呈现赤字,同时生态压力处于不安全状况,生态经济协调性差,生态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说明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考验,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承受力不相协调。对此,提出了有利于该区生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生态恢复对策和措施。

  • 标签: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生态安全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 简介:雅安雨城区“长治”工程从1997~2005年实施了3期,共治理小流域5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7.81km^2,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就雅安雨城区“长治”工程实施的效果及经验作一总结,以期能为华西雨屏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水土保持 华西雨屏区 “长治”工程 生态经济
  • 简介:为了探究三峡库区的建立对乌江流域(重庆段)即重庆东南地区湿地环境产生的影响,以landsat-5TM和landsat8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eCognition和ArcGIS平台,采用面向对象分类的方法,建立重庆地区乌江流域1995、2005和2015年湿地景观数据库,利用景观动态变化度、景观破碎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重庆地区乌江流域内湿地景观近20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地区乌江流域整体湿地景观面积近20年处于增长趋势,动态变化指数最高为水库,最低为水田;2)湿地景观转移以湿地景观内部转移为主,湿地景观与非湿地景观转移为辅,人工湿地增加比重高于天然湿地;3)研究区内景观破碎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说明该区域湿地环境先恶化后得到改善;4)1995、2005和2015年,天然湿地景观分维数均低于1.6,人工湿地均高于1.7,说明人工湿地景观格局比天然湿地复杂。天然湿地的稳定性指数远低于人工湿地,且接近于0,说明自然湿地内部空间结构更加脆弱。通过三峡工程及其他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乌江流域(重庆段)湿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对该地区的湿地环境总体改善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库区蓄水,以及龙潭水利工程、江口电站等水利设施修建,乌江流域内湿地总体面积增加,人工湿地变化较天然湿地更为明显,但天然湿地相比人工湿地更易受外界干扰,应加强相对应的保护措施。研究为保护该地区湿地景观,建立乌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体系,以及为武陵山区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湿地景观 动态监测 遥感与GIS 乌江流域 三峡库区
  • 简介:为了解中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的土壤状况,以重庆缙云山4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土壤物理性质及持水能力测定和入渗实验,对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分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缙云山林地土壤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1m深土壤持水能力为9.50-13.17mm。2)枯落物蓄积量为16.21.32.42t/hm^2,枯落物持水率为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持水量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3)菲利浦模型较好地反映研究地区不同类型林地土壤入渗过程。

  • 标签: 亚热带 森林土壤 枯落物 土壤入渗 森林水文效应 缙云山
  • 简介:侵蚀沟的演变是东北水土流失过程的重要方面。利用1968和2009年亚米级遥感影像,获取典型黑土村级尺度的侵蚀沟分布、耕地垄向和土地利用数据,基于1∶1万地形图获取等高线、坡度、坡长和垄向坡度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分析典型黑土41a村级尺度侵蚀沟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1a间,典型黑土侵蚀沟密度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基于分辨率为亚米级遥感影像解译的侵蚀沟密度较以往研究结果大幅增加;2)自然坡度0.25°~1.5°范围内为该区域侵蚀沟密度变化最大的区域,8°以上区域由于实施退耕还林措施,侵蚀沟密度降低;3)300~500m坡长区域侵蚀沟密度出现极值;4)由于实施改垄措施,41a后垄向坡度在0~0.25°范围内耕地面积增加,大于0.25°范围内耕地面积均减少。

  • 标签: 侵蚀沟密度 演变 黑土区
  • 简介:通过在花岗岩侵蚀的引种试验表明,改良型木豆适应性强,在本地能较好地生长,具有鲜肥、薪柴产量高,再生能力强,保土效果好等特点,生长快,当年可见效,生态经济利用价值高,在燃料、饲料、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是一种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

  • 标签: 木豆 引种试验 水土流失区 宁都
  • 简介:波状起伏台地黑土因其主要耕作土壤为肥力较高的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被视为我国北部粮仓的主要支柱。然而,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逐渐威胁到黑土的持续利用,乃至粮食安全。通过综合调查和典型小流域比选,分析了古城项目水土流失类型、成因和危害,明确了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配置。

  • 标签: 波状起伏台地 黑土 坡耕地 水土流失
  • 简介: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对重庆四面山4种水源涵养林土壤的抗冲性进行试验研究,并探讨土壤抗冲性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坡度、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楠竹林土壤抗冲性最大,其次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最小,其抗冲刷系数分别为20.153、14.717、10.819和4.615L·min/g;林地土壤抗冲性A0层强于A层,并随水流冲刷时间的延长呈指数函数增大;在研究范围内,25。是林地土壤抗冲性的转折坡度;〈3mm根系是四面山水源涵养林表层土壤根系的主要成分,林地A。层土壤抗冲性受〈1mm、1~3mm、3~5mm根系根量及死生物量的影响,A层主要受3~5mm根系根量及其根长的影响。

  • 标签: 土壤抗冲性 坡度 根系 水源涵养林 四面山
  • 简介:为探索中国南方红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快速治理的方法和途径,在江西省的修水、宁都、石城等县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侵蚀,对16种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的植物生长状况、蓄水保土效益、改土增肥效益、经济效益4方面进行观测,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对不同人工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修水试验马尾松+木荷+胡枝子+黄栀子、马尾松+木荷+泡桐+胡枝子,宁都试验马尾松+木荷+胡枝子,石城试验湿地松+枫香+胡枝子+硬骨草、湿地松+胡枝子+硬骨草和湿地松+胡枝子+百喜草配置模式各种效益表现优良,可以在同类地区大力推广。

  • 标签: 红壤侵蚀区 水土保持 植物配置模式 江西省
  • 简介:研发出一种高强度、多孔隙的新型"绿色生态混凝土"可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护坡工程建设中。采用的方法是:在护坡填上客土,播下草种后夯实土壤,浇筑一层8~10cm厚的"生态混凝土",让土壤中萌芽的草本植物穿透多孔隙的混凝土层后,快速在护坡表面形成致密的绿色植被群,起到良好的护坡、绿化作用。

  • 标签: 多孔隙混凝土 护坡绿化 新技术应用
  • 简介:为探讨晋西黄土刺槐人工林生态水文过程和影响机制,以2007和2008年7—10月的19场降雨和气象及林分结构资料,用修正的Gash林冠截留模型,对刺槐人工林林冠截留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刺槐人工林林冠持水能力和树干持水能力分别为0.55和0.1091mm,使林冠达到饱和的降雨量为0.75mm,使树干达到饱和所必需的降雨量为8.70mm;修正的Gash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晋西黄土刺槐人工林的林冠累计截留量,林冠累计截留量相对误差最小值为0.76%,最大值为12.60%,平均林冠累计截留量相对误差为6.40%,林冠累计截留量模拟值小于实测值,截流率比实测值低2.64%。

  • 标签: 刺槐人工林 修正的Gash模型 林冠截留 晋西黄土区
  • 简介:本文在河田修坊村中甲坡小流域内,选择4个有代表性的崩岗进行生物治理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生物措施治理的崩岗平均植被盖度由26%提高到68%,土壤侵蚀模数也比对照的崩岗减少了89.6%.可为我省类似崩岗的治理提供可借鉴的一种模式.

  • 标签: 河田侵蚀区 崩岗 生物治理 土壤侵蚀模数 植被盖度 崩陷地形
  • 简介:通过调查云南省沾益县洞上河项目大德小流域自然概况、农村社会经济状况、水土流失成因,对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状进行分析,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针对小流域特点,提出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整治方案,同时提出植被建设、封禁治理等措施,以有效推进岩溶水土流失防治进程。

  • 标签: 农业综合开发 岩溶区 综合治理
  • 简介:本研究以福建霞美为实例,构建了示范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模式,并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出区域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依据坡面径流调控理论,把水土保持措施结合到农业措施中去;指出在侵蚀坡地上重建植被,必须注重近地表林下植被的建设,避免造成"空中绿化"现象;要充分考虑地带性规律对群落的影响,合理地配置先锋植物群落,以免造成群落退化.构建的示范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模式、方法和理论在闽南乃至我国南方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模式 水土保持 景观 丘陵
  • 简介:为做好与广东省水土保持的工作衔接,根据广州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广东省水土保持分区(四级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提出广州水土保持分区(五级分区),分别为:北部山地丘陵水源涵养生态维护(Ⅰ)、中部低山微丘土壤保持水源涵养(Ⅱ)、南部冲积平原人居环境水质维护(Ⅲ),并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防治需求及治理模式。

  • 标签: 水土保持 模糊聚类定量分析 水土保持区划
  • 简介:生态旅游是我国自然保护旅游业发展最快的一部分,然而,目前的生态旅游概念太空泛,又缺乏具体标准,在现实中难以操作,并常被用来误导游客;另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当地社区、环保人士以及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从认识到行动层面都较浮浅,势必对自然保护乃至全球生态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本文借鉴国外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提出应制定生态旅游等级,规范生态旅游,并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当地社区、环保人士和旅游者转变传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促进自然保护可持续发展。

  • 标签: 规范 等级 生态旅游 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