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烤烟氮代谢是重要的代谢过程,有机物料是作物所需养分的重要来源,直接影响烤烟的氮循环。通过盆栽试验,将玉米秸秆、猪粪和生物炭调节氮比为25∶1,分析不同有机物料在相同氮比下,对烤烟和植烟土壤主要氮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与猪粪,能够显著提高烤烟的农艺性状,添加玉米秸秆,则会降低烤烟的农艺性状。添加生物炭能够显著增强烟叶氮关键酶活性;其中,硝酸还原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和转化酶活性最大分别达到33.3μg/(g·h)、14.42mg/(g·min)和5.08mg/(g·h)。与对照(不施有机物料)相比,添加有机物料能够显著增加烟叶氮、磷、钾质量分数。植烟土壤添加猪粪,可以提高土壤脲酶活性(最大值1.78mg/kg),但土壤蔗糖酶活性却基本不受有机物料种类的影响;同时,有机物料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土壤氮质量分数显著提升。特别是猪粪处理中,土壤全氮和碱解氮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机物料的施用,促进土壤硝化作用,提高硝态氮质量分数。因此,添加生物炭能够提高烤烟氮代谢,协调烟叶化学成分,提高烤烟品质;添加猪粪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活性营养元素质量分数。

  • 标签: 烤烟 土壤碳氮比 化学成分 有机物料
  • 简介:为研究培肥措施对红壤有机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有机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通过长期定位实验,选取不同施肥措施(未培肥CK、化肥NPK、化肥+秸秆NPKS和粪肥AM)下的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揭示3种施肥措施下不同层次的有机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施肥措施均可以提高土壤表层(0-25cm)有机质量分数(尤其是颗粒有机),其中AM效果最显著,NPKS次之。不同施肥措施下红壤不同层次的团聚体稳定性顺序为AM〉NPKS〉NPK〉CK。与CK相比,AM处理对表下层(5-15cm)土壤的总有机和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效果最显著。回归分析表明,颗粒有机(POC)与湿筛法平均质量直径以及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预湿润震荡(WS)3种处理的平均质量直径的相关性最好(R^2=0.79、0.80、0.66、0.81),说明相对于其他组分,颗粒有机更有利于降低消散作用以及抵抗机械破碎进而增强团聚体稳定性,是间接评价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良好指标。

  • 标签: 培肥措施 颗粒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平均重量直径 团聚体稳定性 总有机碳
  • 简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的储量及时空变化是制定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对全球碳循环与平衡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华北土石山区不同密度油松和元宝枫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地类型的土壤密度、pH值以及全氮、速效钾、有机的质量分数等参数进行测定,对比分析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的质量分数、土壤有机密度、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探讨土壤有机质量分数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元宝枫林的平均土壤有机质量分数和有机密度均大于油松林的;土壤有机质量分数和有机密度在土壤表层(0~10cm)为最高值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机质量分数表现为2种林分密度下的元宝枫林无显著差异,而有机密度则表现为高密度元宝枫林〉低密度元宝枫林;在油松林中土壤有机质量分数、有机密度均表现为中密度油松林〉高密度油松林和低密度油松林。油松林和元宝枫林土壤有机质量分数与土壤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而全氮、速效钾与其呈显著正相关,油松林土壤有机质量分数与pH值呈显著相关,而元宝枫林土壤有机质量分数与pH值不相关。综上所述,华北土石山区元宝枫林较油松林具有更大的固潜力,而且土壤的有机质量分数及有机密度受树种和林分密度影响较大。

  • 标签: 土壤有机碳 碳密度 油松林 元宝枫林 华北土石山区
  • 简介: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治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土壤侵蚀区的生态环境,但伴随产生的汇效益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文章以福建省长汀县水土保持项目治理区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该区自2000年开展生态治理以来马尾松林储量的时空格局与增汇变化,同时借助2000—2013年政策治理数据以及社会统计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各主要驱动因素对森林增汇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3年该治理区总储量由127.01万t增加到189.96万t,平均每年增长3.52%,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当地2000、2006和2013年的马尾松林密度分别为27.95、32.82和41.72t/hm^2,区域汇能力正在不断提高。2)在空间上,该区总储量的增长主要表现在海拔600m和坡度25°以下区域,总增长幅度分别达到41.6%和50.9%。马尾松林密度随海拔和坡度上升而明显增加,表明其汇能力仍具备较大恢复潜力。3)主成分分析表明,治理区马尾松林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政策治理、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户增收,其中政策治理是该区马尾松林增汇能力提升的最显著因子。

  • 标签: 红壤侵蚀区 生态恢复 马尾松 碳储量动态 驱动力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