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5 个结果
  • 简介:崩岗是在水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由沟蚀发展而成的最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在摸清崩岗现状、分布规律及成因的基础上,根据近几年治理崩岗的经验,对新邵县的崩岗防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标签: 崩岗 现状 成因 防治对策
  • 简介: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是土壤侵蚀学科的前沿领域和水土保持规划的有效手段.述评了我国在坡面预报模型和流域侵蚀产沙模型、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模型和全国水土流失宏观趋势预测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中国水蚀预报模型研究面临的挑战任务,指出了我国水蚀预报模型近期研究重点.

  • 标签: 水蚀 预报模型 产沙模型 土壤侵蚀模型 水土保持规划 坡面
  • 简介:为研究近10年来太湖流域片土壤侵蚀情况,借助2次水利部土壤侵蚀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太湖流域片土壤侵蚀现状及其面积在空间上的分布,得出2002—2011年间土壤侵蚀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土壤侵蚀综合指数EI,对流域片的土壤侵蚀情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11年太湖流域片土壤侵蚀总面积为2.3万km2。其中太湖流域侵蚀面积0.1万km2,东南诸河地区侵蚀面积2.2万km2,侵蚀等级均以轻度侵蚀为主;但太湖流域的轻度侵蚀面积所占比例更大,而东南诸河中度侵蚀及其以上的侵蚀等级面积所占比例更大。2002—2011年间,太湖流域片土壤侵蚀面积整体上呈逐步减小的趋势,共减少1.08万km2,年均减少1201.24km2;其中,轻度、中度和强烈侵蚀面积减小,而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面积增加。太湖流域地区EI值远小于东南诸河地区EI值(1.65),表明东南诸河土壤侵蚀总体情况更严重。2002—2011年太湖流域片EI值减小,但少数区域EI值增加明显。建议将其列为重点治理区,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 标签: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 水土流失 变化趋势 土壤侵蚀综合指数 侵蚀强度
  • 简介: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退化草地、低质林地和老少边穷地区,取消农村两工后的水土保持工作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激励政策,包括农耕地水土保持激励政策、退化草地水土保持激励政策、水土流失区生态公益林补贴政策、施工企业的水土保持激励政策和老少边穷地区水土保持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建议为我国建立一套完整的水土保持激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为充分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加快我国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推动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再发展奠定基础。

  • 标签: 水土保持 激励政策 完善
  • 简介:广东省是我国崩岗侵蚀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流失量占广东省水土流失总量的43%左右,造成的危害大,导致土地退化和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并且治理难度大,已成为广东省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广东省崩岗侵蚀现状,分析了产生崩岗侵蚀的主要原因及崩岗治理的主要技术原理,对崩岗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崩岗侵蚀 防治措施 广东省
  • 简介: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面临新的机遇挑战,要求健全、完善政策体系,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该文回顾评价了我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政策,分析了我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政策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对策建议,为制订今后一个时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战略提供参考。建议及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编制国家水土保持战略规划、成立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增加政府投入,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 标签: 水土流失 综合防治 政策体系
  • 简介:树种结构单一是长期困扰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率低,且跑水跑肥,使得阔叶树难以自然恢复,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对水土流失区保水保肥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水土流失区营造阔叶树是解决树种单一的唯一办法.自2000年以来,长汀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创新治理模式,从恢复生物多样性入手,以培育地力、改善局部环境为着力点,在马尾松纯林混交阔叶树,力争重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植物群落,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 标签: 水土流失 树种结构 马尾松 阔叶树 长汀县 生态环境
  • 简介:根据“中国水土流失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项目”中“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研究课题”所取得的相关成果,总结全国“十五”期间建设项目的概况、建设项目所造成水土流失的特点、水土流失量及其分布特点,从法制建设宣传教育、科研和技术支持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 标签: 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 简介:通过西北黄土区水土流失生态安全综合考察,在对该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发展趋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经验,提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目标和对策。根据遥感分析,黄土高原地区2000年土壤侵蚀面积41.9万km^2,占总面积的67.14%,其中水力侵蚀占总面积的52.78%,风力侵蚀占总面积的14.11%。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及其面积发生显著变化,强度侵蚀面积显著减少;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平均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4.1亿-4.5亿t。该区综合治理对策是:以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以黄土丘陵区风沙丘陵区为主,以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生态修复规模,加快林草植被建设;加大淤地坝建设力度,加快实施坡改梯工程;加强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研究,为治理工程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 标签: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
  • 简介:为研究上海市水土流失及措施现状,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结果为基础,结合上海市基本情况,分析上海市水力侵蚀现状和水土保持措施情况。结果表明,上海市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了200km^2,水土流失以河道两岸和湖泊沿岸的坍塌淤浅为主要特征,建设项目施工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也是上海市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方面。上海市中心城区水土保持措施较完善,但郊区部分河道还没有采取有效护坡措施,基本处于自然状态,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河道边坡和湖泊岸线的护岸整治、海岸滩涂的保滩促淤治理是上海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同时还应加强建设项目的监管和水土保持监测,以防止人为水土流失。

  • 标签: 水力侵蚀 水土保持措施 上海
  • 简介:泉州市主要坡地水土流失面积占坡地面积的百分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流失程度以轻中度为主;流失面积集中分布在晋江上游;果园流失面积最大,茶园的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南安市和永春县的果园水土流失十分突出.

  • 标签: 泉州市 坡地 水土流失 福建 流失程度 流失面积
  • 简介:福建省矿业开发为国家及福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给福建的生态环境带来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观念、法制、管理、经济技术及对矿山地质环境认识不足等原因,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给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尤其是开采金属、煤矿的大中型矿山及群采矿区的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已影响了地方经济和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总结福建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其恢复治理措施与成效,为福建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整治提供了参考。

  • 标签: 矿山地质环境 土地复垦 废水 废渣 矿山地质灾害 治理恢复
  • 简介: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对稳定粮食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的重开垦轻保护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影响到了粮食生产的地位。以东北松嫩黑土区面积约2080万hm^2的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950个野外调查点资料,推算研究区农地面积为1727.40万hm^2。通过径流小区和137Cs监测资料,估算该地区农地水土流失强度。东北黑土区农地土壤流失量坡度的关系为A=0.7379θ。利用美国SRTM90m×90m地面高程资料,得出研究区总体地形平缓,坡度1°以下面积占72.25%,1°-5°面积占27.05%,5°以上面积仅占0.70%;但由于坡面较长,观测计算结果表明,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1339.45万h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64.40%,占研究区农地面积的77.54%。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已经十分严重,开展针对该地区水土流失特点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设已刻不容缓。同时,为全面了解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状况,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整个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监测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

  • 标签: 黑土 黑钙土 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监测 东北黑土区
  • 简介:北方土石山区现有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3.49万km^2,其中水蚀面积约占95%,水蚀区虽以轻度侵蚀为主,但水土流失仍然是该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山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强区域水土保持已成为区域发展的迫切要求。北方土石山区的水土保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更加关注坡耕地改造、“坡林地”水土保持、“节水型”措施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依据自然地带性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北方土石山区可分为8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各区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对策。

  • 标签: 水土流失 治理对策 北方土石山区
  • 简介:以2005年在滇、黔、桂岩溶石漠化区科学考察活动取得的成果和近年来水土流失石漠化的遥感解译资料为依据,分析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揭示了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过程的特殊性。根据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当前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 标签: 岩溶 石漠化 水土流失 中国西南
  • 简介:在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成因、危害以及近50年来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红壤考察区土地面积的15.06%。近50年来,南方8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在1985年前呈增加趋势,1985年以后呈现递减趋势。针对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治理对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根本保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实施战略性推进是综合治理的前提,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重大工程是综合治理的契机;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催化剂。

  • 标签: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对策 南方红壤丘陵区
  • 简介: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制度建设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我省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我省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制度建设的一些设想。

  • 标签: 水土保持 监测 制度
  • 简介:风水蚀复合区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一部分。区域的东面南面毗邻水蚀地貌形态,东南界为沙漠化土地发生、发展的东南界;区域的西面北面风蚀地貌形态接壤,西北界为旱作农业的西北界。复合区包括74个县(旗),面积42.77万km^2,总人口2400万(2004年)。主要生态问题为:沙漠化持续发展,沙尘暴频发;土地退化严重,承载力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复合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表现为风水蚀在时间上交错,空间上叠加。受侵蚀营力系统环境系统的制约,水土流失类型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26万1517.35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1.14%;复合区每年流失土壤11.97亿t,其中水力侵蚀量5.55亿t,风力侵蚀量6.42亿t。近20多年来,复合区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侵蚀强度有所降低。随着国家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预计在未来的十到几十年,复合区的水土流失态势将呈现逐步逆转的趋势,但局部的水土流失状况依然很严峻。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治理要以预防为主、保护领先为原则,生物措施、农业技术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把国家的生态需求农户的经济需求相结合,依法协调经济开发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含量。根据风水蚀复合区现状,提出了一些治理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复合区黄河粗泥沙综合治理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将大大减少进入黄河的粗泥沙量,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状况可以得到改善。

  • 标签: 农牧交错带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对策 风水蚀复合区
  • 简介: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横跨我国地貌第1级台阶和第2级台阶,地形起伏显著,构造运动强烈,降雨集中,人类活动强度大,水土流失发育,侵蚀类型多样。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有:坡耕地分布广泛,侵蚀强烈,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泥石流、滑坡量大面广,活动频繁,威胁工程公共安全;库区水土流失普遍发育,面源污染严重,威胁水库水质;江河源区冻融、水力、风力侵蚀交互作用,草地退化严重,降低生态功能;石漠化过程加剧,危及土地安全,导致区域贫困;工程建设规模巨大,侵蚀产沙剧烈,成为新增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针对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提出如下治理对策:进行以坡改梯和坡面水系建设为主的坡耕地综合整治;重点治理泥石流和滑坡,控制沟谷蚀;建设清洁小流域,综合控制面源污染;改良牧业生产方式,保护草地,修复生态;开展石漠化综合防治,抢救性保护土壤资源;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落实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有效减轻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

  • 标签: 土壤侵蚀 治理对策 泥石流 滑坡 中国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