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各项工程建设的大规模高速发展,弃渣岩土侵蚀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回顾以往弃渣岩土侵蚀研究的资料,针对弃渣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作了分析,总结了弃渣岩土侵蚀研究的意义,探讨了岩土侵蚀的内涵,同时对国内外弃渣岩土侵蚀研究的进展情况作了综述。

  • 标签: 开发建设项目 弃渣场 岩土侵蚀.
  • 简介:在引入“社会责任”的绿色营销的基础上,通过对姆林旅游资源地实地调查、游客及景区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姆林旅游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姆林的客源市场特征并结合其旅游产品特点,并提出生态旅游市场开发建议。

  • 标签: 旅游市场 生态旅游 游客调查 牛姆林
  • 简介:为探索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模式,在分析东北低山丘陵区黑河小流域现状及特征的基础上,对该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定量诊断评价。选择31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诊断指标体系;运用熵技术支持下的AHP法确定指标权重,选用模糊隶属函数进行指标量化,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各级诊断模型,诊断评判出小流域系统健康水平;引进“障碍度”“优势度”等概念进行病理障碍和优势诊断,并针对主要障碍因素和优势提出了小流域健康发展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 标签: 健康诊断 指标体系 障碍度 优势度 东北低山丘陵区 小流域
  • 简介:以云南天宁有限公司安宁磷矿一号矿山排土为例,对排土治理措施及其效益进行分析。该排土采用"先拦后弃,由下而上"的堆渣方法集中堆存弃渣,并采取挡土墙、排水系统及坡面防护等措施进行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治理成本上经济可行,为今后磷矿排土的防治积累了良好的经验。

  • 标签: 磷矿 排土场 效益分析
  • 简介:弃渣植被恢复是根治水土流失的最终途径,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工程的前提条件。本文回顾了近些年我国弃渣植被恢复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弃渣的特性及植被恢复生态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从植被恢复限制性因子、土壤改良、植物选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演替、植被恢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技术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了弃渣植被恢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标签: 弃渣场 植被恢复 生态学 群落演替 生物多样性
  • 简介:降雨条件下小流域的产流过程是水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广西猫儿山代表性林区,利用三角形量水堰,对地表产流过程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外降雨、地表径流和河川径流曲线波动基本一致;洪水产流曲线陡峭,随降雨变化洪水起伏较大,但洪水回落较慢,历时时间较长。河川径流洪峰最大流量与最大雨强几乎同时出现,洪峰的滞后效应不明显;河川径流对大气降水的响应有迟缓型、敏感型和平稳型的特点。河川径流与林外降雨量及前48h降雨量呈极显著相关。

  • 标签: 广西 猫儿山 小流域 场降雨 产流过程
  • 简介:通过对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设置的库区型弃渣进行施工期洪水影响分析,进而优化堆置方案,合理调运弃渣,有针对性地布设防护措施,有效地防治工程施工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该水土保持设计过程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标签: 库区型弃渣场 洪水影响 水土流失
  • 简介: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废弃土石料需要专用的场地进行堆放,本文选取了广东省大型水利项目的弃渣从渣的类型到具体的设计进行剖析与论证,提出不同类型的弃渣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相关技术要求。

  • 标签: 广东省 水利工程 弃渣场 水土保持
  • 简介:有色金属矿山排土(废石场)是矿山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本文以某有色金属矿山排土(废石场)为例,探讨其防洪设计标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 标签: 矿山 排土场 水土流失
  • 简介:工程边坡植物防护的主体是植物,灌草种选择需以气候条件、边坡坡度、弃渣特性等为基础。以金沙江干流河道金安桥水电站同时具有明挖和洞挖弃渣的2#渣为例,通过渣边坡可绿化条件分析,对植物措施灌草种进行选择确定。弃渣颗粒径级分析结果显示,洞挖边坡弃渣颗粒〉4mm的粒径组成百分含量为91.63%,〉2mm颗粒的累计百分含量高达96.75%,比农地表土层同径级颗粒含量分别高48.87和27.45个百分点,保水保肥能力差,植物防治绿化前需覆土改良。10种灌草种发芽和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明挖边坡弃渣的发芽率和苗木保存率最好,木豆的发芽率和保存率最高;明挖弃渣播种后发芽率在60%以上,56d苗木保存率〉80%的6种灌草种的适应性依次为:木豆、大翼豆、狗牙根、麻风树、银合欢和车桑子,均可用于渣边坡植物防治灌草种,满足渣边坡的防护要求。

  • 标签: 水电站 弃渣场 植物防治 灌草
  • 简介:研究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弃渣土壤侵蚀物理性质特征,可为生产建设项目弃渣水土流失防治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重庆市典型弃渣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及室内综合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恢复年限弃渣的边坡不同部位土壤物理性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限弃渣的细小颗粒(〈0.25mm)含量差异较大,其随着时间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随着恢复年限增加,弃渣容重呈减小的趋势,2月弃渣容重在1.48~1.64g/cm3,4年弃渣容重可达1.20~1.40g/cm3,而弃渣不同坡位的总孔隙度均与土壤容重呈反比;土壤水分含量明显增大,4年弃渣边坡的自然含水率为2月和2年弃渣的2倍左右,田间持水量也以4年弃渣最大,其平台及边坡的平均持水量为22.26%;在植物根系及其枯落物作用下,弃渣边坡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其增强了边坡稳定性。

  • 标签: 植被恢复 边坡 稳定性 弃渣场
  • 简介:通过研究金安桥水电站废弃渣种子库和周边群落种子库以及渣场地面和周边群落地面植被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周边群落土壤种子库和地面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大于渣,从地面与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分析得出,渣植被恢复正处于由一年生草本植物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渡的阶段;②周边群落地面植物与土壤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30,33)及数量(186,1962),渣场地面植物与土壤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10,12)及数量(35,1784);③由于植物种子寿命短,加之土壤环境差,导致周边群落地面植物与种子库相似度(0.09)和渣场地面植物与种子库的相似度(0)差异性大。

  • 标签: 水电站 土壤种子库 地面植被 组成
  • 简介:针对于弃渣的排洪设计,本文对洪屏抽水蓄能电站下库4#弃渣分别采取箱涵、管涵及明渠等排洪设施,通过对3种排洪设施的设计及选型分析,可以看出:对山谷型高边坡弃渣排洪设施设计时,明渠排洪具有投资抵、施工难度小、后期维护简单、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宜采用以明渠排导为主,辅以箱涵、管涵等临时排水设施的排洪体系进行弃渣排洪设计。

  • 标签: 弃渣场 排洪设施 箱涵 管涵 明渠
  • 简介:为探究不同复垦模式对排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复垦区内灌木林地(紫穗槐)、榆树林地、刺槐林地、混交林地(刺槐和榆树混交)和荒草地5种复垦模式为研究对象,经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得土壤机械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并以土壤大团聚体稳定性为指标(R〉0.25即〉0.25mm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破坏率(PAD)、土壤团聚体直径指标(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土壤分形维数D)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特征。结果表明:大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破坏率和土壤团聚体直径指标在不同复垦模式表层土壤总体呈现出林地优于荒草地的趋势,其中灌木林地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最低,刺槐林地和混交林地土壤团聚体直径指标较好,林地表土层土壤稳定性更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指标MWD与GMD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分形维数D值呈正相关。土壤团聚体从大团聚(〉5.00mm)到转化微团聚体(〈0.25mm)的过程中,1.00mm和2.00mm土壤团聚体转化过程中较为关键的节点。

  • 标签: 土壤团聚体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团聚体直径指标 分形维数 排土场 复垦模式
  • 简介:通过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分析,在总结已有水土流失防治成果和防治措施体系及防治技术的基础上,按照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规律,把开发建设项目防治区分为扰动开挖防治区和弃渣防治区2个分区,并对各分区提出了相应的主导防治措施,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宏观统筹、分类指导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 标签: 开发建设 人为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 简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是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关键,是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和设计的基础,其重要内容就是项目区背景及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本文通过对现有土壤侵蚀模数确定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其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促进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同时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土壤侵蚀模数 预测 开发建设
  • 简介:开发建设项目通过对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子的干扰和破坏,打破了地表基底的稳定,损坏了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以至引发生态退化。通过分析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成因、特点、危害等情况,结合生态恢复学相关理论,对水土流失生态恢复体系及生态恢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希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 标签: 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流失 生态恢复
  • 简介:根据调查结果,江西省开发建设项目每年扰动的土地面积845.88km2,搬动土石方6.56亿m3,平均每年由此而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面积1779.39km2,水土流失量1903.25万t。本文对该省近年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实用性强的对策措施。

  • 标签: 江西 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流失 分析
  • 简介: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法制建设,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推动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健康发展,在分析我国水土保持技术标准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水利部发布的,参比国外有关技术标准,初步提出了我国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框架.

  • 标签: 标准体系建设 中国 技术标准体系 水利部 健康发展 法制建设
  • 简介:近年来,闽侯县充分利用区域气候、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山地开发治理,发展特色产业;加强部门协作,加快“青山挂白”治理进度和荒山造林工程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从1995年和2000年土壤侵蚀遥感数据对比看,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55.9%提高到2007年的57.4%,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67万hm^2。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措施与成效 闽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