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城市建设项目区的特殊性、敏感性出发,以临时堆土区的水土保持防护作为切入点,通过探讨不同类型、不同区域范围项目临时堆土区在布局和防护措施上可采用的水土保持方式方法,强调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初步总结出城市建设项目区在临时堆土防护方面的一些经验,以供参考。

  • 标签: 城市建设项目区 临时堆土 水土保持防护
  • 简介:为了揭示农田防护林带对附近农作物产生的胁地机制,为农田防护林带的树种配置和制定克服胁地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用热脉冲技术,采用ICT-2000TE树干液流测定系统,研究8年生NL-80105杨和11年生I-69杨生长盛期树干液流的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NL-80105杨和I-69杨的单位面积液流通量,分别为0.244L/(cm2·d)和0.172L/(cm2·d),I-69杨的蒸腾耗水强度较NL-80105杨的大;2)NL-80105杨和I-69杨液流的日进程,均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3)NL-80105杨和I-69杨,均存在夜间明显的树干液流上升现象.

  • 标签: I-69杨 树干液流 农田防护林带 胁地 杨树 耗水强度
  • 简介:在坡地上通过坡面水系工程设计与建设,可改变水系紊乱的局面,达到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利用坡面径流水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旱涝保收的目的;其技术方法简单、实用、值得基层单位推产。

  • 标签: 低丘红壤 工程措施 坡面径流水 资源
  • 简介:为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规律及自然经济条件分析基础上,提出山上部生态防护林带、山中部生态经济林带和近江景观防护林带的“三带”布局技术及其具体建设模式。秭归县兰陵溪建设结果表明,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减少50%,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03.9%,形成了生态防护效益高、经济发展前景好、景观功能优的协调发展局面。

  • 标签: 三峡库区 低山丘陵 防护林体系 布局 模式
  • 简介:通过对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年历程的回顾,明晰我国针对大江大河的流域性工程治理的发展脉络,总结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的技术体系和综合治理模式,将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典范成果推广至其他地区,并展望我国流域性防护林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以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为主要方式,在长江全流域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增加绿色资源,扩大生态容量,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存在工程建设难度越来越大、工程建设投资支持力度不够、投资项目过少等问题。未来长江流域仍有大面积可造林地需要绿化,工程建设任务还很重,工程建设空间还很大,流域生态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 标签: 防护林 工程建设 长江流域
  • 简介:边坡生态防护中,连续纤维丝能够对人工植生基材起到加筋补强作用,提高基材抗剪强度、抗侵蚀能力。通过应力控制式直接剪切仪进行快剪试验,研究了不同纤维丝含量对植生基材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纤维丝可明显增强植生基材抗剪切强度,但并非纤维丝含量越大,基材抗剪强度就越大。当纤维丝量在2.0kg/m^3左右时植生基材获得最大抗剪强度,同时植生基材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获得最大值。

  • 标签: 纤维丝补强植生土 抗剪切强度 内摩擦角 粘聚力 边坡生态防护
  • 简介:为解决固沙技术中水与肥的“瓶颈”问题,在模拟沙地中研究添加控释肥与吸水剂对固沙植物甘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控释肥对吸水剂的吸水率影响不同,各种控释肥料在沙土中分解释放速度远小于尿素;添加一定量的控释肥均可促进甘草的生长发育,表现在株高、根长、侧根数、叶片发育、生物量(干质量)和对营养元素(N、P、K)的吸收等方面。因此,在固沙植物栽培中添加控释肥与吸水剂的技术是可行的,为解决固沙植物的水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甘草 高吸水树脂 控释肥料 固沙技术
  • 简介:南方红豆杉集药用、材用、观赏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其在福建野生状况分布广,自然形成历史长,生长适应性广,资源来源丰富,但上世纪80年代,由于木材出口,致使80%红豆杉古大树被采伐,所以资源锐减。因其种皮透性差,休眠期长,种子繁殖难度大。为了大力发展这一珍贵树种,经过反复科学试验,已经掌握了一整套培育大苗的技术

  • 标签: 种子 采集 处理 管理 大苗培育
  • 简介:本文着重探讨在茶、果园地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地方种植薏苡,利用薏苡茎秆作为以草代木栽培花菇和种仁供食用、药用的前景.扩大薏苡作为经济作物又是水保植物的推广和应用的深度,达到防止水土流失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综合治理效果和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

  • 标签: 薏苡 利用技术 效益分析 探讨
  • 简介:福建柏为我国特有树种,由于品种间优劣差异较大,影响了大面积人工造林质量。为了加快珍贵树种基地建设步伐,应大力建设福建柏优良种源基地,以实现福建柏造林良种化。本文根据白濑国有林场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了福建柏无性系种子园营建技术,以便为全省福建柏种子园或相关树种种子园营建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

  • 标签: 福建柏 种子园 营建技术
  • 简介:在城市周边的山地取土、取石,留下了大量破碎、裸露的山体,严重破坏了地表结构,既影响了城市周边山地的生态景观,也极易引发生态环境恶化。本文对裸露山体的整治和植被恢复方法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岩壁修理改造利用、耕作层重建与土壤改造、人工造林适宜树种选育、人工造林配套技术、小流域综合整治等技术措施,以期为裸露山体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重建提供参考。

  • 标签: 裸露山体 整治 植被恢复
  • 简介:研发出一种高强度、多孔隙的新型"绿色生态混凝土"可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护坡工程建设中。采用的方法是:在护坡区填上客土,播下草种后夯实土壤,浇筑一层8~10cm厚的"生态混凝土",让土壤中萌芽的草本植物穿透多孔隙的混凝土层后,快速在护坡表面形成致密的绿色植被群,起到良好的护坡、绿化作用。

  • 标签: 多孔隙混凝土 护坡绿化 新技术应用
  • 简介:稀土废矿区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NH4^+离子,这是一批宝贵的氮素资源。根据土废矿区土壤的深入分析,采用在废矿区种植桉树、香根草、鸭拓草、宽叶雀稗等植物的方法,取得极显著的快速绿化治理效果,为稀土废矿区治理找到了一个投资省、见效快、效果好的新模式。

  • 标签: 水土流失区 稀土矿废矿区 治理方法
  • 简介:本文根据输变电工程建设沿途穿越平原、丘陵、山区等多种地貌类型,造成的水土流失沿输电线路呈离散型分布,单个面积不大,但强度较大,危害严重的特点,讨论了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输变电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并提出了适用于输变电工程的水土保持技术

  • 标签: 输变电工程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 简介:芒萁世代生活史研究表明,芒萁从孢子萌发到植株形成,需要一定的荫蔽与水湿条件,创建适宜芒萁孢子生长的遮荫与水湿条件是人工培育芒萁袋栽苗成功的关键。芒萁人工培育可釆用孢子体移植法与孢子直播法二种形式:芒萁孢子体移栽法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芒萁孢子的萌发、培育,待芒萁孢子体长到2~3cm时,再移植入栽培袋内继续培育;孢子直播法则是将含芒萁孢子的水直接喷洒在苗床上,并为芒萁孢子的萌发、生长创造优越的遮荫与水湿条件,待苗床上芒萁幼孢子体长成2~3cm高的植株时,再移植入栽培袋内培育。用芒萁孢子直播法与芒萁孢子体移植法培育成功的芒萁袋栽苗,用于长汀县极强度水土流失区绿化治理,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芒萁 有性繁殖 孢子体移植法 孢子直播法
  • 简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分类体系,并服务于研究与生产,在论述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概念、分类现状基础上,依据措施实施的方式、作用和目标,并结合农艺环节,将水土保持农业技术划分为以改变微地形为主的蓄水保墒技术、以提高土壤抗蚀力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和以增加植物覆盖为主的栽培技术3大类,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坑田、半旱式耕作、深耕翻、保墒、覆盖、深松、少耕、培肥土壤、合理配置作物、播种保苗、栽培13个亚类和等高耕作等44个型,以供参考。

  • 标签: 农业技术措施 分类 水土保持
  • 简介:切沟侵蚀作为一种常见的土壤侵蚀现象,不仅破坏土地资源,也是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由于切沟侵蚀机制复杂,研究手段欠缺,切沟侵蚀研究进展缓慢。切沟侵蚀监测技术是研究切沟不同发育阶段侵蚀速率和构建切沟预报模型的基础。近年来,高精度GPS、三维激光地形测量以及RS和GIS等切沟侵蚀监测技术取得了新进展,尤其是高分辨率遥感的应用为较大时空尺度的切沟侵蚀监测提供了可能性。世界范围的切沟侵蚀监测成果表明不同地区切沟侵蚀速率主要为0.16~15m/a。切沟侵蚀预报技术进展缓慢,现阶段还没有广泛应用的切沟侵蚀预报模型。利用高分辨率航空和卫星影像及三维激光测量等新技术,开展较大尺度的切沟侵蚀监测是近期的研究热点和主要发展趋势,而从长远来看,发展切沟发育和侵蚀的经验和机制模型、进行不同时间尺度的切沟侵蚀预报是切沟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切沟 GPS 三维激光测量 监测技术 侵蚀速率 预报模型
  • 简介:选用2年生撑绿竹侧枝新萌发的茎尖进行组织诱导,丛芽苗经过继代繁殖,并筛选壮苗生根培养基以及观察不同发根时间,进行不同基质移栽效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2mg/LBA和0.5mg/LNAA的激素组合在培养基上诱导成芽数达40个,诱导率为66%;丛芽苗继代增殖选用1.4mg/LBA和0.5mg/LNAA激素组合、培养时间以30d最适宜,这时芽苗长势浓绿;组培苗移植以发根时间30d为佳,移栽基质选择竹炭肥较好。

  • 标签: 撑绿竹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研究
  • 简介: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法制建设,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推动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健康发展,在分析我国水土保持技术标准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水利部发布的,参比国外有关技术标准,初步提出了我国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框架.

  • 标签: 标准体系建设 中国 技术标准体系 水利部 健康发展 法制建设
  • 简介:解决火烧迹地的植被恢复,是火烧后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有选择地种植适应性强、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且具有开发前景的树种,是火烧迹地人工更新,加速森林植被恢复的最佳选择。为了探索森林火灾后迹地的巨尾桉造林技术,使森林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本文对淘溪小流域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扩大生产,采取合理的营林技术措施和效益评价提供依据。

  • 标签: 火烧迹地 巨尾桉 技术 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