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以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推行为标志的代码革命尚未成功,药品电子监管时代还停留在预期当中。'为满足治疗需要,在美国只需要储备两盒药物,一盒在服用,一盒在运输途中;而在中国,则至少需要三盒,一盒在服用,两盒在途中。'这段诟病之辞正反映出我国医药物流行业低效能的现状。

  • 标签: 电子监管 药品 条形码 代码管理 监管工作 国家药监局
  • 简介:“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释义]原文意思是:圣人不等疾病已经发生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经发生,然后再去医治;乱事已经形成,然后才去治理,那就如同很渴了才去挖井,战乱发生了才去制造兵器,岂不是太晚了吗?

  • 标签: 不治已病治未病 身体 疾病发生 原文释义 四气调神 治理
  • 简介:以生物靶标为中心的药物研发,已是当今创制新药的主导模式,该模式的前提是,所有疾病都是由于体内某个蛋白的功能出现障碍所致,若化合物能够调节该蛋白的功能则应具有治疗价值。由此延伸或派生出的各种技术,如新靶标的发现和确证、靶标蛋白的纯化、通量筛选、基于受体结构的分子设计等,

  • 标签: 药物研发 蛋白 多靶标作用 组合药效团 药物分子
  • 简介:原发性肝癌肿瘤细胞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度较低,大多肝癌有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上调,且晚期肝癌患者常伴肝硬化,不健全的肝功能局限了化疗药物的应用。近年来针对肝癌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不菲,单克隆抗体(MAbs)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类的多种靶向治疗药物已相继被用于临床。 

  • 标签: 临床研究 分子靶向治疗 肝细胞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目的建立高效分子排阻色谱法测定头孢西丁钠的高分子杂质。方法采用TSK-G2000SWxl(7.8mm×30cm,5μm)柱,流动相为磷酸盐缓冲液-乙腈(95:5),检测波长235nm,流速0.8mLmin-1,以头孢西丁对照品外标法计算高分子杂质的含量。结果头孢西丁对照品浓度在0.0544~0.0011mgmL-1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2)。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定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头孢西丁钠高分子杂质的含量测定。

  • 标签: 高效分子排阻色谱法 头孢西丁钠 高分子杂质 球状蛋白色谱用硅胶
  • 简介:长期以来,药用普通肝素(standardheparin,SH)是临床上较为广泛使用的经典抗凝药物,多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但因其分子量大,具有出血、血小板减少、血栓形成综合征、骨质疏松等副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药物,它是SH通过化学分解,

  • 标签: 低分子量肝素 LMWH 治疗 肺栓塞 心脏病
  • 简介: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是中药制剂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为适应中药制剂发展需要而设置的课程。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掌握高分子的基本理论,熟悉常用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和应用,初步了解高分子材料在中药制剂新技术中的应用。

  • 标签: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 中药制剂学 丙烯酸树脂
  • 简介: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均常规使用脱水剂及改善脑循环等药物(甘露醇和亚宝等),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6000IU,腹壁皮下注射,每日两次,连用7d,停药后10d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及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未发现颅内出血病例。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脑梗塞 亚宝
  • 简介:【摘要】淫羊藿是重要的中药材之一,自古以来在我国众多中药典籍中都有所记载。然而淫羊藿种类较多,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较为广阔,中国黔东南、中部、西北、东北以及安徽浙江等地都有着广泛的分布。而分布在不同地区、在不同地域环境下生长的淫羊藿在性状、理化性质等多方面有所差异。而为了有效针对中药材淫羊藿进行鉴定,采用DNA分子鉴定技术能够有效规避淫羊藿在鉴定过程中受自然环境和生物体生长所产生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将结合中药材淫羊藿的DNA分子鉴定技术进行总结,综述DNA分子鉴定技术鉴定中药材淫羊藿的方法。

  • 标签: 淫羊藿 DNA分子鉴定 序列比对 PCR扩增
  • 简介:【摘要】淫羊藿是重要的中药材之一,自古以来在我国众多中药典籍中都有所记载。然而淫羊藿种类较多,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较为广阔,中国黔东南、中部、西北、东北以及安徽浙江等地都有着广泛的分布。而分布在不同地区、在不同地域环境下生长的淫羊藿在性状、理化性质等多方面有所差异。而为了有效针对中药材淫羊藿进行鉴定,采用DNA分子鉴定技术能够有效规避淫羊藿在鉴定过程中受自然环境和生物体生长所产生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将结合中药材淫羊藿的DNA分子鉴定技术进行总结,综述DNA分子鉴定技术鉴定中药材淫羊藿的方法。

  • 标签: 淫羊藿 DNA分子鉴定 序列比对 PCR扩增
  • 简介:目前恶性实体瘤的化学治疗主要依靠细胞毒性药物.传统细胞毒性药物不能区分肿瘤细胞和宿主细胞,因此针对性差,治疗有效性不高,治疗后肿瘤易复发和产生耐药性,而且毒副作用严重,病人的依从性差.目前,恶性实体瘤的化学治疗已达到了一个平台期,需要具有新机制、高效抗肿瘤活性和更好耐受性的药物才能进一步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吉非替尼 细胞毒性药物 恶性实体瘤 口服 靶向治疗 化学治疗
  • 简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研究进程。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受体蛋白和药物相互作用是当前的热点课题。通过分别建立蛋白质和药物分子模型,并对它们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进而为发现并设计出更加理想、安全、有效的药物打下深厚的基础。分子模型建立的问题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分子分子间以什么方式对接、怎样对接等问题尚待深入研究。本文就当前分子对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着重介绍了分子对接的方法和常用工具的研究情况。

  • 标签: 分子对接 蛋白质柔性 模型优化 分子模拟
  • 简介:目的:探讨低分子右旋糖苷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1994年~2006年低分子右旋糖苷不良反应13年间的国内文献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分子右旋糖苷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小于5min和大于3d两个时间段,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心血管系统为主,分别占不良反应的53.73%和23.13%,其次为泌尿系统(18.60%)的不良反应。在817例不良反应中可痊愈的为719例,占88.0%,33例患者中有严重后遗症的占4.04%,有62例因抢救无效死亡的占7.59%,另有3例病危自动出院的占0.37%。结论:低分子右旋糖苷不良反应涉及多个系统,应合理应用低分子右旋糖苷,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低分子右旋糖苷 不良反应
  • 简介:20世纪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是一种多因素参与、多步骤发展的系统性疾病,肿瘤有关基因的异常是导致肿瘤细胞逃避凋亡、血管生成、侵袭转移等行为的根本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肿瘤细胞增殖信号转导通路和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因此各大药品生产企业纷纷聚焦于这两类靶点。1997年,第一个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

  • 标签: 肿瘤细胞增殖 分子靶向药物 疗效评价 临床研究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 简介: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影响胆囊癌手术预后的因素包括:侵袭深度,组织学分级,淋巴及周围神经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淋巴转移是胆囊癌常见的转移方式,其分子机制目前仍不甚清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VEGF—D及其受体VEGFR-3能够促进淋巴管生成,在淋巴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p16基因通过突变和甲基化,可能使肿瘤细胞恶性程度增加,与肿瘤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a,HIF-1a)可能通过诱导VEGF—C/-D的表达而调节肿瘤淋巴管生成,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细胞外基质(extracel-1ularmatrix,ECM)的降解是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的必要条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s)家族中MMP-2与MMP-9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为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提供必要条件,可能与胆囊癌淋巴转移有关。

  • 标签: 胆囊癌 淋巴转移 分子机制
  • 简介:2017年12月下旬,拜耳公司和LoxoOncology公司合作开发的口服选择性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Tropomyosin-relatedkinase,Trk)抑制剂Larotrectinib在美国递交新药上市申请,用于治疗携带NTRK融合基因的成人或儿童实体瘤。之前Larotrectinib已被FDA授予孤儿药资格和突破性疗法认定。该事件是精准医学走向实践的重要一步,也是基于精准医学设计的创新性临床试验-篮子试验(BasketTrial)的又一伟大实践。靶向NTRK融合基因

  • 标签: 小分子激 激酶抑制剂 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 简介: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公认的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在我国高达70%,国外高达80%以上.针刺是中医治疗脑缺血的重要方法,疗效确切,其基础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现将近5年有关针刺保护缺血性脑损伤分子调节机制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 标签: 脑缺血 针刺疗法 分子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白芷的来源。方法:对祁白芷,禹白芷,杭白芷,川白芷,兴安白芷,台湾白芷,雾灵白芷,黑水当归和芷叶白芷等种类进行RAPD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兴安白芷,台湾白芷,雾灵白芷等种的叶绿体的rbcL和trnk基因进行PCR-RFLP分析。结果:共扩出20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97条,占97%,RbcL和trnK基因的分析显示台湾白芷在ScaI和EcoRI上各有一个位点与兴安白芷,雾灵白芷不一样,而兴安白芷,雾灵白芷却完全一致,结论:支持把雾灵白芷并入兴安白芷,台湾白芷作为兴安白芷的变种:祁(禹)白芷、杭(川)白芷和兴安白芷属于同一种,并与台湾白芷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建议把祁(禹)白芷、杭(川)白芷等药用白芷定名为A.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etYuancv.Officinarumcv.nov.

  • 标签: 中药 白芷 分子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