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增高患者采取对症处理,抗脑水肿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40例增高患者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对症处理及药物治疗,治愈20例,病残12例,死亡8例。结论快速降低,控制温度,及时止惊,兴奋呼吸,保护脑功能,提高对症治疗症状,争取机会得到缓解,尽早明确病因与增高的原因是早期的消除治疗选择。

  • 标签: 颅内压增高 对症处理 药物治疗 降低颅内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早期监测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治疗中的效果,分析对患者治疗结局造成的影响。 方法:将 2017 年 9 月至 2019 年 6 月作为研究时段录入我院数据库中的 40 例接受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按照患者是否接受监测,将其分为对照组( n=20 )与实验组( n=20 );对照组中患者直接采用手术方案,实验组患者则应用早期监测配合手术。记录所有患者在手术后的感染发生率、血肿形成率、脑疝事件发生率。评估患者手术优良率。 结果: 实验组中患者手术后感染发生率、血肿形成率以及脑疝事件的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低,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P < 0.05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相较于对照组更高,数据分别为 18 ( 90.00% )例和 13 ( 65.00% )例,组间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选择床旁传感器进行植入后,监测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控制,对于患者治疗优良率的提高来说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颅内压监测 重型颅脑损伤 手术治疗 应用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持续监测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的价值。方法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基于常规治疗实施持续监测,同时根据监测情况对治疗方案实施合理地调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药物应用量、预后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甘露醇应用量少于对照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持续监测,不仅可有效指导药物的应用量,改善预后效果,同时还可使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显著的下降,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监测 高血压性脑出血 治疗 持续 颅内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后感染的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6年2714例颅脑手术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多种因素与感染的发生有关。如无菌操作不严格、手术操作时间过长、引流管放置时间过长、引流管护理不当、不正确的脑室注药、切口脑脊液漏处理不当等,均为重要方面。结论严格的无菌操作、针对不同的易感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在全身使用大量有效抗生素的同时行鞘或脑室内注药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颅脑手术 颅内感染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 简介: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治疗的过程中,研制出血肿助吸器,经使用,效果良好。助吸器由不锈钢材料做成,分为外导管、导管、穿刺针及其导管、定位环4部分组成(见下图)。手术时,首先根据颅脑CT片上血肿的部位进行定位,然后切开头皮,颅骨钻孔,咬骨窗,使之呈圆形,直径2cm左右,以能放入助吸器为度。电灼并切开硬

  • 标签: 颅内血肿 吸器 基底节区脑出血 手术治疗 内导管 脑组织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结核的MRI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结核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每例患者行MRIT1加权像、T2加权像及增强T1WI像.结果:单纯结核性脑膜炎4例,脑实质结核8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实质结核8例.结论:MRI检查可为结核的MRI诊断提供定位、定性诊断依据.且增强MRI检查对结核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又明显高于MRI平扫.

  • 标签: 结核 脑膜 磁共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急性、亚急性硬膜外血肿及慢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外伤中常见的继发病变,开颅清除血肿是常规的治疗手段,我院自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20例病人采用锥穿刺尿激酶溶解血块后引流血肿,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尿激酶溶解 穿刺 颅内血肿 引流 常见 开颅
  • 简介: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第一致病原因,该病病程凶险,残死率极高,被称为大脑的“定时炸弹”,但如能及时诊治。绝大多数可获得永久性治愈。针对该疾病的这一特点,1998年,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刘建民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动脉瘤,即将可解脱弹簧圈通过微导管送至动脉瘤腔,栓塞动脉瘤,从而避免了传统的开颅手术。至今,通过这一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已成功地治疗了动脉瘤患者1500余例,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愈后。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重建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二军医大学 可解脱弹簧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在监测下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86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均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以是否应用监测为划分依据,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监测,对照组未应用监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监测下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有利于患者预后,大大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

  • 标签: 颅内压监测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侧脑室外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底骨折致脑脊液漏出并合并感染的护理策略和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18例创伤性底骨折导致脑脊液漏出并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制定护理策略和探讨护理效果。结果共受案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46岁。经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护理后,18例脑脊液漏的现象全部治愈;15例感染治愈,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后随访患者于出院后第3天死亡,2例因高龄并发肺部感染、病情加重经抢救无效死亡。

  • 标签: 颅内感染 脑脊液漏 创伤 颅底骨折
  • 简介:背景一九六九年莱斯·莱克斯尔在治疗一例前庭神经鞘瘤的病例时首开颅底损伤趋实体放射外科疗法(SRS)之先河。八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SRS在良性瘤治疗方面的价值日趋显现。高清晰度核磁共振的开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不规则底肿瘤的治疗取得了显着的进步。SRS的长期疗效证实了这项技术的优势。

  • 标签: 颅内良性肿瘤 手术治疗 放射 前庭神经鞘瘤 颅底肿瘤 计算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