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选择10nmol·L-1芬太尼作用于鼻咽癌细胞系CNE2和HONE1,研究芬太尼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鼻咽癌细胞系CNE2和HONE1,选择10nmol·L-1芬太尼分别作用于鼻咽癌细胞系30min和1h,Westernblot检测p-Src和Src表达,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构建Src过表达质粒,转染鼻咽癌细胞系,观察鼻咽癌细胞形态,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10nmol·L-1芬太尼处理鼻咽癌细胞CNE2和HONE148h后,细胞呈现出类间质向上皮转化的形态特征,同时,与对照组相比,加入芬太尼处理组的鼻咽癌细胞其迁移能力显著降低;应用芬太尼分别处理鼻咽癌细胞30min和1h后,p-Src水平显著下调;此外,与转染空载体质粒的对照组相比,过表达Src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而在过表达Src的细胞中同时联合芬太尼处理后,细胞的迁移能力没有被抑制。结论芬太尼可能通过抑制Src通路活化抑制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

  • 标签: 鼻咽肿瘤 芬太尼 src族激酶类 肿瘤侵润 肿瘤转移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在胃癌组织中筛查参与调控EGFR和miR-7的lncRNA;探索lncRNA、miR-7和EGFR的调控网络作用机制;明确该信号网络在胃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调控作用。方法收集南华大学附属医院3年内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标本200例,检测miR-7和EGFR表达水平改变;观察miR-7和EGFR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分化与侵袭转移的关系,两者之间表达的相关性;筛查参与调控miR-7和EGFR表达的lncRNA。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EGFR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miR-7表达阳性率缺失率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miR-7与EGF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87。结论lncRNA在恶性肿瘤组织中异常表达的特性,使其成为很好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可在肿瘤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 简介:正常组织中用于供能的脂肪酸主要来自饮食中的游离脂质,但在生长旺盛的肿瘤组织中,能量却来自于脂质的重新合成,所以在不同来源的肿瘤组织中见到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变化,在原发肿瘤中和肿瘤发生相关的生脂基因功能已经基本明确.研究表明在肿瘤细胞中脂肪酸合成酶,硬脂酰辅酶A脱氢酶1、乙酰辅酶A羧化酶在肿瘤的生成和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脂肪酸的功能与能量贮存、生物膜的结构、信号转导和蛋白质的乙酰化有关,但是现在对脂肪重新生成进程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由于耐药性的产生和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恶性肿瘤的化疗效果一直不满意,为了寻找新的、选择性抗肿瘤方法,以脂代谢催化酶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亟待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 标签: 脂肪生成 脂肪酸 脂肪酸合酶 上皮间质转化 硬脂酰辅酶A脱氢酶1 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整理我院肺癌脑转移患者的同步放疗资料,探讨替莫唑胺联合同步放疗对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6例肺癌脑转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患者,实验组采用替莫唑胺联合同步放疗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与生存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2.8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8.57%,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5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3.57%,实验组中位复发(7.54±5.03)月,中位生存时间(10.69±5.33)月,对照组中位复发(4.52±3.08)月,中位生存时间(6.87±3.96)月,结论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症状复杂,治疗见效慢,通过替莫唑胺联合同步放疗进行治疗效果较为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 标签: 肺癌脑转移 替莫唑胺 同步放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外敷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45例,采用中药攻癌镇痛散外敷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单纯唑来膦酸治疗。观察患者止痛效果、骨转移灶变化、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疼痛缓解有效率(84.4%)高于对照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移灶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结论中药攻癌镇痛散外敷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转移性骨肿瘤患者止痛效果好,并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轻微。

  • 标签: 转移性骨肿瘤,中药外敷,攻癌镇痛散,唑来膦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淋巴结转移规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69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的IB1-IIA2期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淋巴结转移的高危险因素,生存分析不同模式下淋巴结转移的生存率。结果42例患者164枚淋巴结发生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肿瘤直径、病理分型、分化程度、脉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肌层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及病理分级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患者5年总生存率(OS)为82%.IB1期、IB2期、ⅡA期患者5年OS分别为92%、83%、和75%。单组淋巴结转移30例,闭孔淋巴结转移率66.7%,髂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14.3%。无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5年OS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髂总、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OS显著低于单纯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OS低于单侧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数目不同对患者的OS造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7)。结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肌层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及病理分级。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单侧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髂总及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

  • 标签: 宫颈癌 淋巴结转移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胸腺激素类药致少见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与规律。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5年7月国家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报告,通过对胸腺激素类药物关键词输入,查找胸腺激素类药物致少见药物ADR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03例病例纳入研究分析。11例患者用药前做过皮试,静脉给药的患者62例,肌肉给药的31例,皮下给药的8例,局部封闭给药的2例;患者中出现过敏性休克的现象最多,其次是精神抑郁及性格改变;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时间较为广泛;其他少见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较为迟缓,多发与用药的48h~2个月左右。结论胸腺激素类药物致少见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者的药量、给药途径和药物品种有关系。

  • 标签: 胸腺激素 少见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研究对于月经不规律患者行冻融胚胎移植(FET)时,比较使用来曲唑联合激素替代方案与其他内膜准备方案的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生殖医学中心月经不规律的患者行FET治疗的361个周期,依据内膜准备方案不同分为三组,其中使用激素替代方案者为A组,共229个周期,来曲唑联合尿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方案者为B组,共84个周期,使用来曲唑联合激素替代方案为C组,共48个周期。比较三种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对月经不规律患者行FET的临床结局。结果:三组间年龄、不孕年限及基础内分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的转化日内膜、激素水平、胚胎复苏率以及优胚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来曲唑促排卵联合激素替代周期组(C组)在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66.67%、51.85%)均高于其他两组(56.89%及42.10%,56.79%及44.5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移植胚胎个数、多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月经不规律患者行冻融胚胎移植时,来曲唑促排卵联合激素替代内膜准备方案与常规激素替代方案及促排卵方案一样获得良好的临床妊娠率,可作为促排卵准备内膜时的一种补充方案,为临床上的用药提供更多更灵活的选择。

  • 标签: 来曲唑 月经不规律 冻融胚胎移植 子宫内膜准备 妊娠结局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联合常规化疗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远期转移复发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4例乳腺癌术后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5年复发转移率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中医证候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转移复发率为11.63%,显著低于对照组转移复发率的25.86%(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提高(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CD4和CD4/CD8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CD8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联合常规化疗可显著降低乳腺癌术后患者的远期转移复发率,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乳腺癌 中药 化疗 免疫功能 转移复发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有效预防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并提高治疗效果,探讨和研究注射用唑来膦酸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选取63例于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入组所有患者均给予注射用唑来膦酸静脉滴注,而试验组患者同时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结果经过研究发现,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骨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但试验组患者缓解总有效率更高,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但试验组降低更显著,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选择注射用唑来膦酸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能够明显减轻患者骨痛,提高其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 标签: 注射用唑来膦酸 复方苦参注射液 乳腺癌骨转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用EGFR-TKI联合同步放疗治疗EGFR突变型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对124例EGFR突变型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空腹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联合放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并统计近期有效率、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效果和中位PFS与有无吸烟史、有无化疗史和有无脑转移无关(P>0.05),女性(80.0%)、突变位点为19位(80.6%)和腺癌的患者(77.9%)的近期有效率明显高于男性、12位突变和非腺癌患者,女性患者(11.3月)和19位突变(11.0月)患者的中位PFS明显长于男性和21位突变患者(P<0.05)。结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近期效果,有效延长PFS,和较轻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标签: 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 同步放疗 EGFR突变型转移性 非小细胞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