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1996年5~7月份,随部队从京津某地到达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朱日和—赛汉塔拉一带)野营训练,当地海拔高度1000~1500米。大部分官兵因不适应这种介于内地与真正高原之间的气候环境,产生许多生理甚至病理变化。1该地区气候对初到者健康的影响内蒙古高原区自然地理情况复杂,具有多样性气候,地下水位低,地表河流少。白天辐射强,夜晚散热快,气温日差较大,午间燥热,夜间严寒,一日之内常出现早上凉、中午热,午后风、夜间寒的情况,而且风大沙多,暴

  • 标签: 内蒙古自治区 高原气候 氧分压 野营训练 动脉血氧饱和度 上呼吸道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与高原健康人PLT的水平。方法采用sysmexF-820型血液分析仪对50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实验组)和50例高原健康人(对照组)进行肿检测。结果实验组肿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的PLT水平,P<0.0l。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PLT水平会相对降低。

  • 标签: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PLT 检测 慢性高山病 缺氧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韩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8-08-18
  • 出处:《药物与人》 2018年第8期
  • 机构:蒙古铜罐的临床应用韩明(国医堂韩明中医诊所)国医堂韩明中医诊所韩明医师致力于蒙古铜罐的研究和应用二十余年,现将蒙古铜罐及其临床应用介绍给大家,供大家参考使用。蒙古铜罐是蒙古族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属于中医的外治范畴。凡风寒暑湿燥火侵袭人体造成的疾病,如感冒头痛,发热咳嗽、中风偏瘫、颈肩腰腿痛,关节炎,皮肤病等等,均可使用蒙古铜罐进行治疗和预防,蒙古铜罐充分利用了紫铜良好的导热性和抗病毒作用达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舒筋通络,祛风散寒,泄热排毒强身健体的治疗和保健作用。铜罐分为大中小四个型号,其中特大号口径为17cm,大号口径为13cm,中号口径9cm,小号口径为7cm共四种。它克服了玻璃火罐,陶瓷火罐的易碎性和不能传导热量的缺点,又避免了抽气罐不符合中医火罐理论的没有火焰和温度的刺激。中蒙医认为疾病的致病因素是人体阴阳气血失调,风寒暑湿,燥火侵袭人体造成的,铜罐可以平衡阴阳驱祛风寒,暑湿燥火,故能起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作用。首先介绍一下铜的作用:人类使用铜有数千年的历史了,铜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医学中具有极强的杀菌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发现铜元素具有极强的抗癌作用,后来墨西哥科学家也发现铜具有抗癌作用,英国科学家证实铜具有极强的杀菌抗病毒作用。其次介绍铜罐的特点与蒙古铜罐的拔法铜罐以纯紫铜为原料,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一次性成型,充分利用了铜的物理属性,故达到既能治疗疾病又有预防保健功能,通过紫铜罐拔罐将主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使体内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使气血阴阳得到振奋,经络通畅从而得到治疗和康复作用。蒙古铜罐的拔法:所需材料:95%酒精适量,特制点火棉球一枚,医用大号钳子一具,凡士林油适量,刮痧板一具,汽枪一把。特制点火棉球的制作过程:医用棉球二枚医用辅料纱布三至五层,将棉球置于纱布中心层层包紧用针线粗糙缝合一下,状如小鸡蛋大小,再用医用钳子穿个窦道(方便钳子夹紧特制点火棉球)后钳子入窦道中夹紧特制棉球然后再用针线详细缝合三至五遍,即可使用,使用前用95%的酒精浸泡特制点火球后用打火机点燃,甩掉过多的酒精后即可。蒙古铜罐的拔罐顺序:用刮痧板将凡士林油涂于患处即可行拔罐治疗将带有火焰的特制点火棉球伸入罐底处停留一秒钟后撤出,迅速将火罐扣在相应的部位上,此时,罐内已形成负压即可吸住后用汽枪加热1分钟全程完毕。最后典型病例举例:临床二十余年来我只用拔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王老师的“小宝箱”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海拔升高也为机体带来各种高原反应,甚至某些灾难性的高原疾病。这些隐匿性危机,通常发生在一些特定人群,包括初到高原的旅游者、盲目从事大运动量工作活动者或本身具有基础疾病的人。

  • 标签: 青藏高原 失眠 头痛 高原疾病 高原反应 大运动量
  • 简介: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发生7.1级强烈地震,我部奉上级命令以摩托化行军速度在72h内急进高原对灾区进行医疗援助。在高原驻队4个月余的时间里,抢救数千例急重症患者,救治上万例当地普通患者,积累了许多急性高原病及高原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经验,并进一步对方舱医院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其问同时查阅国内外数个数据库上千篇文献。现结合我们的高原救治经验及文献报道对急进高原执行医疗救助模式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提高急进高原医疗救援能力和水平。

  • 标签: 军队卫生 急救医疗服务 高原
  • 简介:目的研究和探讨高原地区低氧环境下,新生儿室息复苏与护理问题,为积极有效预防和治疗高原或平原地区新生儿颅内出血提出有关防治措施。方法通过总结和分析我院(海拔3658米)自1997年以来实施复苏的21例新生儿室息病例,就复苏与护理方面内容进行了临床的研究和探讨;分析高原低氧环境与新生儿室息间的关系和窒息复苏中的难题,并探讨性提出有关应对办法和措施。结果21例均经复苏抢救;死亡3例(其中体重小于400g1例,合并先心病1例,颅内出血重度窒息各1例)。复苏成功率86%结论(1)高原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及低氧环境造成胎儿早产、窒息居多,而且使高原新生儿窒息缺氧较重,不易纠正;加之窒息危险因素和并发症的增多,形成窒息复苏有一定难度;(2)高原条件下新生儿窒息的复苏与护理显然不同于一般成人和平原地区的新生儿简单。成功的复苏与护理应该及早纠正缺氧,抓好保暖、清理呼吸道、充分通气、适时心脏按压及气管插管术,包括复苏后护理等关键环节。

  • 标签: 高原 新生儿窒息 复苏 护理 低氧环境
  • 简介:实施高原地区卫生人才战略工程,是摆在高原人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卫生人才建设,是关系到高原地区卫生事业发展与否的当务之急。

  • 标签: 高原 卫生人才 卫生事业 发展 人才建设 管理模式
  • 简介:目的研究和探讨高原地区低氧环境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抢救与防治问题,为积极有效预防和治疗高原或平原地区新生儿颅内出血提出有关应对办法和措施。方法通过对我院(海拔3658米)自1998年以来救治的1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病例进行总结和分析,就其治疗与护理方面问题作出临床研究和探讨;探讨性提出高原低氧条件下新生儿颅内出血治疗和护理的有关应对方法和措施。结果治愈11例,其中2例愈后后遗症(脑积水及癫痫各1例)。死亡1例,为脑血管畸形所引起的颅内出血。治愈率90%。结论(1)高原的低氧环境既是造成胎儿早产、高原新生儿缺氧型颅内出血居多的主要因素,也是加重新生儿缺氧型颅内出血病情及妨碍治疗的危险因素。因高原条件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抢救与防治有一定难度,放提高围生期保健的质量,早期发现胎儿窘迫并给予适当的预防措施,有效地减少发病率,不失为防治颅内出血的重要措施。(2)高原新生儿颅内出血因潜在脑疝并发症、窒息、感染的可能性极大,与颅内出血有关潜在的后遗症可能较多;治疗上强调早期救治和及早纠正缺氧,合理氧疗,是提高抢救和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高原 新生儿 颅内出血 抢救 预防 低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