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当P〈0.05(或P〈0.01)时,应说明对比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应描述为对比组之间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别;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

  • 标签: 统计学 医药 安徽 统计分析方法 析因设计资料 成组设计
  • 简介:目的比较观察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TEP)与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医院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TEP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1/60)低于对照组的13.33%(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67%(1/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7%(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采用TEP手术治疗腹股沟疝不但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复发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腹股沟疝 TEP 无张力疝修补术 并发症 复发率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表达,旨在探索IL-17A与肝脏损伤、乙肝病毒(HBV)复制之间的关系。方法:(1)对101例CHB患者和33例健康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17A水平;(2)所有研究对象HBV抗原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3)所有研究对象肝功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CHB患者HBV-DNA。结果:(1)对照组、CHB轻度组、CHB中度组及CHB重度组之间血清IL-17A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依次逐渐升高;(2)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的血清IL-17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3)IL-17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6、0.762、0.181、0.509、0.345、0.403,P均〈0.05;IL-17A与白蛋白(A)呈负相关(r=-0.194,P〈0.05);(4)血清IL-17A水平与HBV-DNA水平正相关(r=0.204,P〈0.05)。结论:(1)CHB患者血清中IL-17A水平升高,且随炎症程度加重、合成功能下降呈上升趋势,推测IL-17A可能参与了CHB患者肝脏受损和疾病进展;(2)IL-17A不能使e抗原发生血清学转换;(3)血清IL-17A的表达与HBV复制相关;(4)联合检测IL-17A和肝功能对CHB患者的病情、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IL-17A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观察黄芩苷对脂多糖(LPS)刺激下人牙周膜细胞NF-κB非经典途径IKKα表达的影响。方法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鉴定人牙周膜细胞(hPDLCs);CCK-8检测黄芩苷对hPDLCs增殖的影响;实验分空白对照组(NC)、LPS组、LPS+黄芩苷1~4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的分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查IKKα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0.001~50mg/L黄芩苷对hPDLCs增殖起促进作用;ELISA结果显示,LPS组与NC组相比,IL-1β、TNF-α分泌量增加,LPS+黄芩苷1~4组随着黄芩苷浓度的增加炎症因子分泌量减少;WesternBlot结果显示IKKα蛋白的表达在LPS组较NC组高,LPS+黄芩苷1~4组较LPS组低,且RT-PCR结果与WesternBlot结果相一致。结论黄芩苷介导了LPS刺激下人牙周膜细胞中NF-κB非经典途径IKKα表达下调,对牙周膜细胞的炎症损伤起保护作用。

  • 标签: 牙周炎 脂多糖 牙周膜细胞 黄芩苷 IΚB激酶
  • 简介: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全球流行病学统计,乳腺癌占新发肿瘤的23%,占总肿瘤病死人数的14%([1]),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Ets变异体1(ETV1)是Ets基因家族重要的成员之一,最近的研究表明:ETV1可通过融合基因等方式影响正常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途径([2]).

  • 标签: 乳腺浸润性导管 变异体 癌组织 ETS 流行病学统计 浸润性导管癌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不断深化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公平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 标签: 支付方式 改革 医保 平衡 理性 社会保障体系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阑尾炎通过手术治疗之后的临床护理方式。方法12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患者给予术前、术后临床护理,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120例患者均顺利结束手术,术后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治疗时间3~20d,平均治疗时间(7.3±4.5)d。结论急性阑尾炎患者采取术前、术后临床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应大力推广个性化护理。

  • 标签: 急性阑尾炎 临床护理 并发症
  • 简介:子宫腺肌病广义上是指子宫内膜的腺体及部分间质侵入子宫肌层,进行性生长,合并出血,致子宫肌层局部或广泛增大的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临床表现为经量持续增多、经期延长和或继发性、进行性加剧的痛经,痛经率甚至高达64.8%~77.8%[1]。其具有粘附、侵袭及转移等类似于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目前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发生原因与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拟探讨整合素-β3及ER、PR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整合素 孕激素受体 临床意义 β3 进行性生长
  • 简介: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胎盘型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P-糖蛋白(P-gp)以及胸苷酸合成酶(Ts)表达情况,并评价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的关系,以求为临床选择化疗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病理标本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后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GST-π、P-gp和Ts表达,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果,根据结果计算GST-π、P-gp和Ts阳性率及耐药率,并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结直肠癌患者切片中GST-π检出阳性率为94.0%,耐药率为86.0%;P-gp检出阳性率为83.0%,耐药率为54.0%;Ts检出阳性率为88.0%,耐药率为52.0%;GST-π的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等患者临床资料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gp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直径〈5cm的患者Ts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直径≥5cm的患者;P-gp与GST-π表达呈正相关,与Ts表达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GST-π、P-gp及Ts均具有较高的阳性表达及耐药性,且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gp检出阳性率更高,肿瘤直径小的患者Ts的阳性表达水平也高于肿瘤直径大的患者,且P-gp与GST-π表达呈正相关,与Ts表达呈负相关;说明联合检测GST-π、P-gp及Ts的表达有助于帮助患者确定化疗方案,及早筛查肿瘤转移情况,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结直肠癌 谷胱甘肽转移酶 P-糖蛋白 胸苷酸合成酶 多药耐药 相关性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羊水过少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妇产科就诊的羊水过少妊娠患者200例,根据患者生产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顺产组(96例)和剖宫手术组(104例),观察2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和存活新生儿结局。结果2组死胎率、新生儿缺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手术组存活新生儿中脑瘫、智力下降发生率均低于阴道顺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羊水过少孕妇的妊娠结局无影响,剖宫产能大大降低新生儿智力下降及脑瘫的发生率。

  • 标签: 不同分娩方式 羊水过少 妊娠结局 新生儿结局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肝纤维化大鼠脂联素(ADN)及ADN受体2(AND-R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36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用四氯化碳(CCl4)背部皮下注射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药物组于造模开始每只大鼠缬沙坦灌胃(30mg·kg-1·d-1),8周末处死.肝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进行肝纤维化分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ADN、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中ADNmRNA(ADN-R2)mRNA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肝脏ADN、ADN-R2、Ⅰ型胶原表达水平.结果①模型组大鼠造模成功,药物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②模型组较对照组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TNF-α、TGF-β1水平增高(P〈0.01),药物组较模型组ADN增高(P〈0.01)、TNF-α和TGF-β1水平下降(P〈0.01或〈0.05);③肝脏ADN和ADN-R2mRNA水平模型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药物组较模型组增高(P〈0.05);④模型组较对照组ADN、ADN-R2蛋白表达减少,Ⅰ型胶原蛋白增高(P〈0.01),药物组较模型组ADN蛋白表达增高(P〈0.01),ADN-R2蛋白表达增高(P〈0.05),Ⅰ型胶原蛋白下降(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可能通过增高大鼠ADN、ADN-R2的表达,减少TNF-α、TGF-β1水平,减轻肝脏炎症,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 标签: 肝硬变 肝硬化 缬沙坦 脂联素 受体 脂联素 血管紧张素Ⅱ
  • 简介: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最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乳腺癌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其病理类型和基因表达在不同个体异质性较大,对治疗的应答也各不相同,这些问题已成为乳腺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微小RNAs(miRNA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长约18~22nt的单链、非蛋白编码RNA,具有转录后基因调控的功能,能够调节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分化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 标签: 人乳腺癌细胞株 MDA-MB-231 骨形成蛋白 过表达 生物学过程 恶性肿瘤
  • 简介:在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肿瘤中,卵巢癌的发病率排在第三位,仅落后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但在妇科肿瘤中卵巢癌的病死率却居于首位。由于卵巢癌防治难度大,当前亟需深入地认知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提升其防治能力,最终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近年来,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在肿瘤疾病的演变过程中细胞异常增殖、细胞凋亡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来源于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3Ks)这一蛋白家族。

  • 标签: 卵巢上皮癌 ASK1 细胞凋亡 肿瘤坏死因子 正常卵巢组织 女性生殖系统
  • 简介:目的观察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B淋巴细胞瘤-2(Bcl-2)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手术切除的40例舌鳞状细胞癌标本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40例正常舌黏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COX-2、VEGF、MMP-9和Bcl-2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舌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4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COX-2、VEGF、MMP-9和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1)。COX-2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P〈0.05);VEGF、MMP-9与Bcl-2在有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Ⅲ+Ⅳ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I+Ⅱ期的组织(P〈0.05)。COX-2、VEGF、MMP-9、Bcl-2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COX-2、VEGF、MMP-9和Bcl-2蛋白参与舌鳞状细胞癌的生长、转移与侵袭,且四者间可能存在相互协同的作用。

  • 标签: 肿瘤 鳞状细胞 舌肿瘤 环氧化酶-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9
  • 简介:目的:评价药学干预对围术期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方式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围术期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药学干预组(每组10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治疗,药学干预组患者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药学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和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患者术后第5天的平均体温和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药品费用。结果:药学干预组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围术期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药学干预组患者术后第5天平均体温和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明显小于常规组(P〈0.05)。结论:采用药学干预方式提高了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合理使用率,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药学干预 围术期 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预防感染
  • 简介:近年来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PAD)发病率逐年升高,文献[1]报道60岁以上人群中,其发病率为15.3%.目前对于PAD患者单纯促血管生成治疗的效果欠佳,进一步的研究[1-3]发现,神经因素在PAD中具有重要作用.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的分化、生长及发育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NGF同样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4],我们前期的研究也证实NGF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5,6].NGF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它的2种受体:TrkA和P75NTR[7-9]来实现的.但既往研究仅从"TrkA或P75NTR为单一切入点去研究,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本研究从NGF、P75NTR以及TrkA三者的关联性出发,来探讨NGF与P75NTR/TrkA三者之间在血管、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NGF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P75NTR TRK 相互作用 表达情况 促血管生成治疗
  • 简介:目的检测分析PC组织中PD-1和PD-L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患者临床病理生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1例原发性肺LELC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中PD-1和PD-L1的蛋白表达情况,对肿瘤组织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中PD-L1和PD-1的表达进行分析评价。结果21例患者中,原发性肺LELC肿瘤细胞的PD-1、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3/21)和57%(12/21),原发性肺LELC的肿瘤细胞PD-L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PD-1的阳性表达率(P<0.05)。原发性肺LELC肿瘤细胞周围免疫细胞的PD-1、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6%(10/21)和42.9%(9/21),免疫细胞的PD-1、PD-L1阳性表达率均较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肺LELC肿瘤组织及肿瘤细胞周围T细胞的PD-1、PD-L1的阳性表达在患者的不同性别、年龄、时期、T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L1在原发性肺LELC的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中有40%以上的阳性表达率,PD-1在原发性肺LELC肿瘤细胞阳性表达率较低,但在免疫细胞的阳性表达率>40%。表明PD-1和PD-L1的阳性表达可能与原发性肺LELC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 PD-1 PD-L1
  • 简介:目的:探讨美罗培南不同输注时间对恶性血液病伴发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血液科病区使用美罗培南两种给药方案治疗的恶性血液病伴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从临床有效性、细菌学疗效以及炎症指标3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延长输注组患者体温降为正常的时间平均(3.00±1.12)d,较普通输注组(3.91±1.04)d明显缩短,P<0.05;总有效率为88.23%,较普通输注组(64.41%)显著提高,P<0.05;治疗第5dC-反应蛋白(CRP)水平下降为(36.25±24.49)mg·L-1,较普通输注组(63.80±28.50)mg·L-1明显下降,P<0.05;降钙素原(PCT)水平下降为(0.11±0.06)ng·mL-1,较普通输注组(0.30±0.81)ng·mL-1明显下降,P<0.05;痰标本的细菌学清除率中,两组患者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美罗培南总治疗时间,其他细菌学清除率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延长美罗培南输注时间对提高恶性血液病伴发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发热 美罗培南 延长输注
  • 简介:目的探讨给予枕横位及枕后位产妇综合护理措施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产科发生枕横位及枕后位的产妇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分析两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及阴道助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新生儿轻度窒息、重度窒息及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枕横位及枕后位产妇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新生儿窒息情况发生,促进产妇顺利分娩。

  • 标签: 综合护理措施 枕横位 枕后位 分娩方式 新生儿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成釉细胞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和细胞角蛋白7(CK-7)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39例成釉细胞瘤患者的手术标本,均经组织病理证实,设为观察组;同时,收集4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利用标本制作石蜡切片,实施苏木精-伊红染色,并利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测定MMP12和CK7的表达。结果:MMP-12在对照组中无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0),在观察组中呈现出一定的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4.36%(29/39)],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7在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50%(1/40),显著低于观察组的61.54%(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病理情况下的MMP-12与CK-7表达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随着肿瘤的复发与恶变,MMP-12与CK-7的阳性表达水平相应地不断升高,病理程度越高,相应的,MMP-12与CK-7的阳性表达率也越高,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釉细胞瘤中MMP-12和CK7会呈现出明显的阳性表达,且与临床病理情况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随着肿瘤的复发与恶变,MMP-12与CK-7的阳性表达水平也不断升高。

  • 标签: 成釉细胞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 细胞角蛋白 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