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丙泊酚预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其抑制线粒体通透转换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在体心脏局部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进入4组(n=8):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结扎LADCA(1eftanteriordescendingcoronaryartery,LADCA)60min后放松120min;二甲亚砜组(DMSO组)和丙泊酚预处理组(PP组),结扎LADCA前20min经股静脉分别注射注射20μmol·L^-1二甲基亚砜和丙泊酚1mg·kg^-1·min^-1共20min。结果再灌注120min后,PP组凋亡指数(24.35±2.35)%明显低于IR组(33.38±3.47)%(P〈0.05);DMSO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与IR组无明显差异(P〉0.05)。电镜下IR组线粒体微观结构损伤严重,膜电位较Sham组显著降低(0.25±0.06vs0.91±0.24,P〈0.05)。PP组线粒体形态学改变明显减轻,膜电位(0.67±0.13)显著高于IR组(P〈0.05)。DMSO组则没有线粒体保护作用。结论丙泊酚预处理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抑制线粒体通透转换有关。

  • 标签: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 丙泊酚
  • 简介:目的探讨内皮抑制素对慢性阻塞疾病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选取64只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组、慢性支气管炎组、COPD组、COPD并低氧组、要求从第3周开始给予所有大鼠药物干预,剂量每次为1.25mg/kg,每日1次,并同时对各组的平均肺动脉压力、气道阻力等进行测定,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最后对内皮抑制素对慢性阻塞疾病血管的重塑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COPD组和COPD并低氧组的气道阻力增加,经药物干预后,与干预前有所下降(P〈0.05);另外,免疫组检验结果显示:经过药物干预后.与正常组相比,COPD组、COPD并低氧组中的VEGF浓度均有所下降,同时,慢性支气管炎组、COPD组、COPD并低氧组VEGFmRNA表达减弱。可见。内皮抑制素与慢性阻塞疾病血管重塑有密切关联,并且呈正相关。结论在慢性阻塞疾病中,内皮抑制素的应用会减小气道阻力.使得VEGF表达下调.进而减慢患者病程。

  • 标签: 内皮抑制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血管重塑
  • 简介:目的分析硬化性血管瘤(PulmonarySclerosingHemangiomaPSH)的影像及临床病理学形态特征,以提高对该病影像征象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本院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图像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均为单发病灶,靠近的边缘部。病灶呈圆形、类圆形肿块或结节影,边缘清楚,无深分叶征、血管切迹征,平扫密度较均匀,CT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均匀强化,灌注曲线为持续平台型。瘤界面清晰,病灶周围组织清晰,1例见"空气新月征。结论PSH在CT平扫中具有一般良性肿瘤的特点,靶扫描及增强扫描尤其是动态增强CT扫描对其诊断有较高价值,结合病理特征有助于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

  • 标签: 肺硬化性血管瘤 CT诊断 影像学 病理学
  • 简介: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的以血管阻力持续增加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潜在原因还不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损伤是引起肺动脉收缩和特征性病理改变的首要因素,在PAH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内皮功能或恢复内源血管活性物质之间的平衡,恢复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延缓或逆转血管的增殖重塑过程,已成为治疗PAH的重要目标之一。

  • 标签: 肺血管内皮损伤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氧诱导支气管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dysplasia,BPD)鼠模型血管发育和CD34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持续高浓度氧暴露建立致新生小鼠BPD模型,将48只2日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BPD组和空气组,每组24只,BPD组养殖箱内氧气浓度维持70%±5%,于生后第3、7、14、21天两组分别处死6只取组织,观察组织结构变化和辐射状肺泡计数(radialalveolarcounts,RAC),用免疫组化检测CD34表达水平,imageproplus6.0软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及平均光密度(averageopticaldensity,AOD).结果与空气组比较,BPD组组织CD34表达量减少,MVD明显减少,肺泡数量简化.BPD组生后第7、14、21天RAC低于空气组,生后第14、21天MVD和平均AOD均低于空气组(P〈0.05).结论持续高浓度氧吸入可导致新生鼠血管发育异常,MVD减少,血管内皮细胞CD34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BPD发生的重要机制.

  • 标签: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微血管 抗原 CD34 小鼠
  • 简介:间质疾病(interstitiallungdisease,ILD)是一组以弥散实质、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病变,以活动呼吸困难、X线胸片呈弥散浸润阴影、限制通气障碍、弥散功能(DLCO)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的总称。

  • 标签: 间质性肺疾病 疾病诊治 限制性通气障碍 间质纤维化 LUNG 肺泡炎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阻塞疾病、慢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通过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检索近5年间确诊为慢性阻赛疾病致慢性心脏病共63例。结果63例患者经吸氧、扩气道、抗感染、祛痰、纠正呼吸衰竭、控制心力衰竭、控制心律失常、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支持、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者56例,无好转而转院者5例,死亡2例。结论慢性阻赛疾病、慢性心脏病早期治疗可及早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慢性阻赛性肺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43岁的张先生是一位中层管理人员,星期二早上,他像平常一样送女儿去上学,当时并未感觉有任何异常,但在返家的路上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最后向妻子打电话求助。在咨询医生朋友后迅速到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医生考虑他存在急性起病的认知障碍,建议行脑部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一侧丘脑前部的小灶急性梗死。住院期间检查发现,张先生的血脂、血压高,颈部动脉有硬化和斑块,经过积极的治疗,20余天后基本恢复。

  • 标签: 血管性认知障碍 磁共振检查 中层管理人员 急性梗死 神经内科 颈部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在慢性阻塞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康复护理措施,并分析该护理措施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我院组织进行慢性阻塞疾病患者护理相关研究,选择100例患者参与研究,随机分组,对照组中50例患者,使用常规护理,实验组中50例患者,使用康复护理模式,之后对两组的护理情况进行对比,主要对比指标包括患者的健康状况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健康状况在护理后的改善更加显著,并且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在慢性阻塞疾病患者中,康复护理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康复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阻塞疾病病人护理中,采用不同护理方案,总结针对护理实施效果。方法:在2019年度的8月至2020年度的5月期间,选择68例因慢性阻塞疾病就诊于我科室的病人进行调研,以信封方式分为2组,对比组34例病人选用了常规护理方案。研究组34例病人选用针对护理方案。总结两组实施效果。结果:对比组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照,数值较低,两组数值对照存有差异,具备临床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医学影像(MRI、CT)动态增强技术查看肿瘤血管的生成。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肿瘤血管生成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MRI以及CT扫描,分别分析和记录MRI、CT技术参数以及肿瘤动态强化的特点。与此同时,对肿瘤的微血密度(MVD)进行观察,将各种值和MVD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除了Pm以外,各个参数都和微血管密度有较强的相关。其中,灌注值和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最高。结论:医学影像(MRI、cT)动态增强技术能够得到比较全面的肿瘤血供情况信息,是一种新的肿瘤血管生成观察方法。

  • 标签: 医学影像 动态增强 肺肿瘤 血管生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慢性阻塞疾病患者应用益健脾中药治疗后功能及营养状况的改善。方法:将 100例慢阻患者分为对照组 (50例 )与实验组 (50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对症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健脾中药。评估两组功能及营养状况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用力肺活量 (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最大呼气流量 (PEF)以及最大通气量 (MVV)指标改善更佳,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二者存在显著差异( P< 0.05);两组理想体重百分比 (%IBW)、转铁蛋白 (Trf)、血清蛋白 (ALB)、上臂肌围 (AMC)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益健脾中药治疗慢性阻塞疾病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指标、通气状态以及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康复,应予以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营养障碍 中药治疗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益气补汤治疗慢性阻塞疾病稳定期患者的有效及对患者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采集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该院诊治100例慢性阻塞疾病稳定期患者,采取系统随机分组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基础组;基础组实施常规治疗,联合组在基础组上实施益气补汤治疗,统计分析其治疗疗效和功能指标;结果:联合组治疗有效率(92%)明显高于基础组治疗有效率(70%),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基础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补汤在慢性阻塞疾病稳定期治疗中具有补脾益气、止咳化痰的功效,可提高其治疗有效率,改善功能指标,值得推广;

  • 标签: 益气补肺汤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有效性肺功能指标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疾病(COPD)的疗效、安全及对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月于榆林市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COPD患者1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96例。A组患者使用辛伐他汀剂量为40mg/d,B组患者使用剂量为20mg/d。两组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功能[主要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生活质量及安全。结果A组治疗1个月时总有效率(82.29%)与B组(70.83%)相比差异不明显;治疗3个月(89.85%vs77.08%)及6个月时(93.75%vs84.38%)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时两组功能各指标差异不明显,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A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好转,A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安全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COPD疗效及安全良好,可显著改善功能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辛伐他汀 肺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重度慢性阻塞疾病发生后,为了减轻患者疾病症状,提高预后效果,探究综合康复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64例患者抽取后,均符合本研究入组条件,即:重度慢性阻塞疾病患者,根据需要划分组别,主要包括:对照组、实验组,指导依据为:电脑随机法,经调查发现,两个组别患者入院时间方面,跨越了2021年8月至2023年4月;其中,常规治疗方案在对照组中应用,综合康复治疗在实验组中应用,每个组别调查后,纳入研究的样本有32例,统计两种治疗方案干预后的最终疗效。结果:(1)FEV1、FEV1/FVC调查后,为患者功能指标的主要表现形式,统计测定数值后,实验组VS对照组,展现出了更高水平,P<0.05;(2)关于总有效率,常规方案干预后的测定值为75.00%(24/32),综合康复治疗后的测定值为93.75%(30/32),两个组别对比结果中,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度慢性阻塞疾病发作后,对于此类患者而言,在减轻疾病症状,改善功能指标,提高总有效率方面,综合康复治疗方案效果确切,在临床上推广价值高。

  • 标签: 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功能指标 总有效率 综合性肺康复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康复护理在稳定期慢性阻塞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方法本文将选择我院呼吸内科2016年5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分析,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患者34例。为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行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其功能、ADL等方面均得到了有效改善,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将康复护理运用到稳定期COPD患者中可对患者呼吸功能有效改善,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 标签: 老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康复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康复治疗在慢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优越。方法:本次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76例慢阻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38例联合康复治疗。将两组的功能指标、血气分析结果、6min步行距离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EV1、FVC、FEV1/FV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动脉氧气分压高于对照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6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阻患者治疗中采用康复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有助于患者功能及血气分析的改善,提高运动耐力,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慢阻肺 肺康复治疗 优越性